书城建筑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5606700000015

第15章 京剧的摇篮——德和园大戏楼

“京剧的摇篮”是对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的昵称。这座戏楼建成于1895年,作为宫廷演出场所,结束于1908年,中间由于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占领和破坏,直至1903年才恢复演出,前后演出也不过10年的时间。根据档案记载统计,慈禧和光绪在此看戏有262次,不同的剧目有200多出。当时的宫廷演出,虽仍有“花部”和“雅部”之分,但后来被称作京剧的“皮黄”剧种已在这座舞台上占据了主体地位,标志着京剧的成熟和定型。活跃在这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如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等所开创的流派,对近现代京剧的影响,依旧余韵未断,说它是“京剧的摇篮”确是不争的事实。

皇家园林中的演出娱乐活动,似乎是清代帝后驻园期间必不可少的项目,明清紫禁城内,以畅音阁三层大戏楼为首的众多室外室内大小戏台的建置,都始于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内,规模较大的戏台,不只是德和园大戏台一座,仅名为清音阁的戏台就有三座。一座在圆明园中路偏东的同乐园内,位于四十景之一曲院风荷的北侧。另一座清音阁在承德避暑山庄德汇门内。这两座清音阁都是三层的大戏楼,形制与畅音阁、德和园大戏楼相近,有相对的看戏殿,有附设的扮戏楼,有两厢赏王公大臣看戏的群廊。但这两座清音阁分别毁于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役和1945年的大火。第三座位于三海之中的南海,是座供宴乐之用的二层戏楼,它与毗连的一座云绘阁相勾通。这座清音阁与云绘楼一起,已迁建于北京的陶然亭公园之内。除去这些戏楼之外,清代皇家园林的戏楼或戏台,还分布在以下一些景区景点内。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内,是一座带扮戏楼的戏台,看戏的殿座称为恒春堂。长春园含经堂景区内,淳化轩东侧的大戏楼,设有扮戏房,看戏的殿座为狎心妙远。绮春园内有展诗应律戏台。西苑三海的北海琼华岛上有晴栏花韵戏楼,南海除清音阁外,还有纯一斋、颐年殿、春耦斋和八音克谐四处戏台或乐亭。保存至今完好如初的戏楼,还有颐和园万寿山西部的听鹂馆。说它完好如初是指慈禧重建后的原貌。两层戏楼坐南朝北,帝后看戏的听鹂馆,坐北朝南。清漪园时代,这个布局正好相反,戏楼坐北朝南,看戏殿坐南朝北。据说,乾隆曾在这座戏台上粉墨登场,为其母亲钮祜禄氏崇庆皇太后演唱娱亲,所以有这样的布局。现在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和这座小戏楼都是坐南朝北,面向万寿山,是演唱时能取得万寿山的回响效应,增加演唱效果。据现代音响测定,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德和园大戏楼演出过的现代演员,也反映发声比较省力。

以上列举的清代皇家园林内的戏台,大都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时期。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建造年代之长久,均反映了清代皇家园林中所表现出的帝后对戏曲的嗜好及其在园内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其实还有许多演出游乐活动,并不一定在专设的舞台上进行,随时都可以传召一些小型的节目入园应差。如北海画舫斋内春雨林塘殿后的三间抱厦,隔池与正殿画舫斋相对,这三间抱厦也曾作为演出的舞台,供帝后在画舫斋内欣赏,作为戏台,还真是名副其实的水台,想来定可增添清亮的韵味。同样利用水的音响效果,还在镜清斋的跨水沁泉廊敞厅中,欣赏曲艺的演唱。搭建临时的舞台,在皇家园林中也不乏先例,最大的一次临时观看演出的场地搭建,应属慈禧曾于昆明湖西岸耕织图的遗址上,观赏外国的马戏,为了清理场地,将田中尚未成熟的萝卜统统拔除。慈禧亲临这一次活动,带头拔起第一只,当然其他的均由别人去做。演出当日,为了防止意外,慈禧没有允许锁在铁笼中的牡虎出笼表演。此举令人联想起乾隆年间发生在圆明园的一幕惨剧,便是一次在山高水长乾隆观看回部绳伎(即现在所说的达瓦孜)演出时,演员不慎摔死,乾隆下令,这种表演以后不再进行。

清代皇家御苑中的演剧活动,多于节日之期举行,包括元宵节、万寿节、婚礼、祝捷、宴请藩王以及每月逢初一、十五等。乾隆时,在圆明园同乐园奉皇太后庆祝元宵,一次看戏连续20天,从正月十三至二月初二,可能是最多的一次。慈禧在德和园中看戏,除了她和光绪的万寿节外,每逢驻园的第二日,必定开戏。她六十三岁生日在颐和园举办,前三后五,加生辰当日要演九天戏,光绪生日要唱三天戏。特别当时兴演连本大戏,在颐和园看不完,返回三海接着前面剧情演出。当时的梨园行形成行话,在颐和园唱戏应差叫“湖差”,去三海演出叫“海差”。当时供奉内廷演戏的班子,除了向社会传召外,还有南府所培训的太监所组成的“本家戏”。应召入苑演出的如四喜班、同春班、三庆班,称作“外班戏”。

在皇家园林中,唱戏往往演变成一种庆典活动,演出整个过程,充斥着种种仪注和规制。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由于历史较近,留下的有关材料比较丰富,建筑本身也保存完好,是解析皇家御苑演戏活动最理想的标本。

德和园大戏楼上下三层,另有地下一层,称为地井,地井正中有一口大水井和五座方形水池,这个设计,除了演唱声响共鸣的需要外,还提供演出时水法布景的水源。大戏楼的后台,是一座两层楼,称作扮戏楼,内部与三层前台相通连。大戏台三层之间有活动的台板,可供演出时由顶层绞车控制剧中人物升降表演。大戏楼通高21米,底层舞台面阔17米,进深16米,高1.6米。

慈禧看戏的地方,是一座面阔七间颇为宏敞的颐乐殿。颐乐殿的台基要高于大戏台的首层台面。颐乐殿的两侧是专为赏王公大臣看戏的看戏廊,东西各有十四间,但能看见侧面戏台的两边只各有七间。王公大臣被赏看戏,是一种恩宠。过去官员住宅的门首所悬挂的灯笼,往往要写上自己的职官和享有的待遇,“德和园赏看戏”便是灯笼上曾作为标榜的一行头衔。其实这些官员都具有传班到家中唱堂会的条件,陪慈禧看戏虽荣耀,并不自如,所以有派子侄辈去应差的。后来宫中真的传下谕旨,必须亲自到场,不能替代。这里,引用清末庚子事变留守北京、参与《辛丑条约》谈判而发迹的封疆大吏陈夔龙的回忆录《梦蕉亭杂记》中有关在德和园看戏的记载和档案记载,介绍一下当时的看戏情节:

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包括近支王、贝勒、贝子、公,他们被安排在东边廊内。满汉一品大臣和内廷行走及在京的驻外将军、督抚、提镇被安排在西边廊内。驻外文武官员居西边最末一间。两边加在一起有五十多人。并由内务府大臣组织这些官员凑集两千两银子,每人五六十两,用来犒赏服务的太监。

看戏的官员上午九点钟就要穿着朝服到达德和园,依官秩大小跪好,不一会儿,奏乐,太监传呼驾到,慈禧坐在舆轿上,光绪在舆前步行,后妃、公主、福晋在舆后,慈禧降舆入颐乐殿升座,跪好的王公大臣行三叩首礼。礼毕,传命可以脱补褂、去朝珠,并赏赐每人一个黄龙食盒,里面有雪藕、冰桃、瓜果等物。官员领到赏赐以后,再行一叩首礼谢恩,便可入座到廊中自己的位置。这时内监奉旨,在颐乐殿两边柱到大戏台的两角柱东西各张挂一张大帷幕,呈八字状,称为“隔座”,这样,帝后从正殿能看见舞台的全貌,而王公大臣从侧面看到舞台上的全貌,君臣之间却互不相见。

这次演戏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皇帝的三十二岁万寿,陈夔龙时任河南巡抚,他被安排在西廊的第六间,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安徽巡抚诚勋同座。当时台上演出《吴越春秋》,剧情有一个细节,越国大夫范蠡到吴国太宰伯嚭府两次投剌,看门的不让进去,后来给了2000两银子,看门人这才传报。看到这里,张之洞失声大笑,嚷嚷道:太恶作剧,简直是现在京城的现形记。声振殿角,陈夔龙生怕被正殿中的帝后听到,便用别的话题支过去了。这时已是正午,太监传呼赐膳,宴席设于仁寿殿北配殿,共八桌。慈禧、光绪一行用膳在颐乐殿内,是不会上这儿来的,所以官员们吃得很随意,连封疆大吏们也感叹:“大官厨琼浆玉粒,非复人间风味也!”想来饭菜不是一般的山珍海味可比的了。到了下午六点钟,德和园内撤去了隔座帷幕,官员们又穿戴起来,演出始结束。官员们在座位上向着颐乐殿的方向再次行三叩首礼,然后退出。第二天又同样的入园听了一天戏。隔了四年,陈夔龙已升任四川总督,于十月(阴历)晋京,又赶上了慈禧七十三岁万寿。这次看戏却在三海内的丰泽园,是临时用帷幕搭建的戏座,比德和园要狭小,但当时已介冬令,雪花纷披,帷幕内可以御寒。那次,张之洞、袁世凯都在场,这两个人不好戏曲,便让人把陈夔龙叫了出来,在外房询问他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事。一年以后,慈禧和光绪相继在两天内去世。陈夔龙有一首诗记载这件事:“长生一曲怆心神,凝碧池头百戏陈,乐府旧人谁尚在,不堪回首说庚辛。”“庚”、“辛”指庚子年和辛丑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辛丑年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慈禧看戏可以说直看到死,1908年死前一个月的九月十九还在德和园看了最后一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