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皇家园林里,还贯穿着一条儒家思想的孝道,表现在皇帝对太后的孝心之中,差不多每座御园的建构,也都与儒家经典中的《孝经》的宗旨相关联。当初,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次南巡返京后,于明代皇亲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遗址兴修畅春园,并非专为皇太后所建。但御制《畅春园记》中,却有“祗奉颐养”、“寄远瞩而康慈颜”的句子,可见造园时,没有遗漏孝养事亲的功能。康熙的生母,是顺治的妃子佟佳氏,在康熙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时间不长,于第二年康熙二年(1663)二月即崩逝,只有二十四岁,徽号为慈和皇太后。后经雍正乾隆朝累加追封,史称孝康章皇后。《畅春园记》中所指的“慈颜”,应是顺治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对康熙一生影响最大的长辈女性,应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在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以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便是康熙恪尽孝道的首要对象,康熙曾侍奉过她南巡、北狩,避暑于五台山,谒陵于盛京,特别是在谒陵途中路过皇太后的故乡喀尔沁,还派内大臣索额图选择地点,安排皇太后遥祭远在二百里外发库山的父母葬地。博尔济吉特氏,崩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享年七十七岁,当时康熙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患有“颈眩足踵”的疾患,仍然带病尽其于皇太后弥留之际的孝道。五年以后,康熙死于畅春园中,皇四子雍亲王胤祯即帝位。
雍正即位后,于第二年开始便采办木料,大事扩建原来作为藩邸赐园的圆明园,他并没有像康熙那样在畅春园中长期驻跸听政。圆明园开始了它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取代了畅春园的功能。畅春园便专门成为皇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这应该是从乾隆时开始的。雍正即位时健在的康熙后妃中,只有雍正的生母乌雅氏被尊为皇太后,已定了徽号,尚未册封便于雍正元年五月崩逝。享年六十四岁,史称孝恭仁皇后。
乾隆即帝位后,被唯一尊为皇太后的是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十三岁时便进入胤祯的潜邸,名号只是个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二十岁时生下了乾隆。雍正即位后,封为熹妃,又进封熹贵妃,乾隆即位时,以雍正的遗命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圣宪皇后。这位皇太后称得上享尽了儿子的福。曾随同乾隆四次南巡,三次东巡,登泰山、孔林,三次幸五台山,并曾到中州至嵩山少林寺,谒过孝陵,木兰秋狝每年必去,称得上是位旅游爱好者;不但如此,她还是畅春园的主人,清漪园的兴建与她六十大寿有着直接的关系,北海等其他御园中,也有为她祈福祈寿所建的寺庙。
乾隆曾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说“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的功能分工,说得很明确,这时,畅春园已成为皇太后的专用住所。
皇太后钮祜禄氏,除去频繁的旅游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园内的寿萱春永便是钮祜禄氏的寝殿。按照当时形成的惯例,自木兰围场秋狝返京后,乾隆仍驻跸圆明园,太后居畅春园,入冬令,乾隆返回紫禁城,太后却贪恋畅春园的阴历十一月的景色:“林无余叶山有骨,冰出平湖水入神。”仍然逗留园中,害得乾隆还要往返三四次来园中定省问安。每次都要在圆明园住一个晚上。始于冬至数九以前恭奉太后还宫。上面引用的两句乾隆的御制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当时钮祜禄氏已是八十一岁的老太太,乾隆也已年满花甲。
冬至前奉皇太后回宫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太后的生日为阴历十一月二十五与冬至节相邻近,要在宫中行庆贺仪典,开工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万寿山清漪园,正是为了第二年孝宪皇后的六十万寿,将瓮山改名万寿山而兴建的。万寿山的南坡构筑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更是乾隆的灌佛报恩之举。北海西北岸的小西天万佛楼,也是同样为皇太后祝寿而兴建的。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享年86岁。乾隆为寄托哀思,援引康熙为孝庄太皇太后祝寿曾在南苑建永慕寺,雍正为追思康熙在畅春园建了一座恩佑寺的成例,从上两座寺庙的名称中,各拈出一字在恩佑寺旁建了一座恩慕寺。恩佑寺和恩慕寺的山门,是保存至今唯一的畅春园遗迹,包括寿萱春永在内的畅春园建筑旧址,都无法准确界定了。畅春园的衰败有一个客观的因素,乾隆曾有上谕,将其定为皇太后的御园,而自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后至嘉庆朝的四十多年间,皇室并未有皇太后出现,畅春园一直未被启用。
道光即位曾根据嘉庆生前的安排,将孝和睿皇后尊为恭慈皇太后,但根据道光元年的上谕:“畅春园自丁酉年(指孝圣宪皇后崩逝之年)扃护以后,迄今又阅数十年。殿宇墙垣,多就倾欹,池沼亦皆湮塞。此时重加修葺,地界恢阔,断非一二年所能竣工。”畅春园奉养太后的功能转移到圆明三园的绮春园。道光时的皇太后钮祜禄氏和咸丰嗣位后的康慈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均园居绮春园。绮春园于同治时改名为万春园。
同治嗣位皇室出现了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亲政,发布上谕,重修圆明园安佑宫等处作为驻跸的处所,同时将绮春园改名万春园,在园内中轴主殿敷春堂遗址,重建天地一家春。“天地一家春”原是圆明园中路九洲清宴景区内的一座偏殿,曾为咸丰皇帝的园中寝宫,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太后居住在临近的同道堂,第二年即为慈禧太后的四十岁生日,这种安排成为太后撤帘以后的颐养之所,现存拟修天地一家春殿内的装修图样,据说为慈禧亲自所参与设计、绘制。这次颇具规模的圆明园重修工程,复建殿宇堂屋不下三千余间,第二年九月(阴历七月二十九日),由于以恭亲王和大学士文祥等的出面反对和工程款来源无着,同治不得不下旨停修。两个月后,十九岁的同治病死于宫中养心殿。同治对生身之母慈禧的这份孝养之心,只能留给了既是他的堂弟,又是他的姨表弟的光绪皇帝。
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亲政。第二年,1888年三月十三日(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日)发布上谕,重建万寿山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专为撤帘以后的慈禧太后居住。选择清漪园的理由中,有一条为万寿山清漪园是“高宗纯皇帝侍奉孝圣宪皇后三次祝嘏之所,敬踵前规,尤征祥洽”。其实在这之前的两三年,已经挪用海军经费,在光绪的生父,时任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譞的主持下,以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复建工程早就展开了。只是清漪园内的勤政殿,继续沿用旧称,对一个退休养老的太后来说,已不适合,便改名为仁寿殿。仁寿殿前铜龙铜凤和铜水缸上铸有“天地一家春”的堂号,铭刻着同治重修万春园的记忆,标示着园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此后的二十年中,颐和园内太后和皇帝的故事,在德和园大戏楼的皮黄锣鼓声中,也没有能掩盖住充满悲剧冲突的无奈结局,排云殿的盛大万寿庆典,乐寿堂中每天早晨皇帝的问安,都成为平淡无奇的过场。比起前代皇帝们的孝道,光绪在苦涩的长期岁月里,最后惨淡地在南海瀛台结束了三十八岁的年青生命,只差一天,未能为慈禧太后尽临终的孝道。
乾隆皇帝的数万首诗中,有一首题为《金莲花》的小诗:“香山苑吏送金莲,琥珀萼不带露鲜,四载薰风一弹指,思将谁献益潸然。”写于孝圣宪皇后故去四年之后,诗后有一段小注:“圣母最爱此花,开时必先献,今不可复得矣!”香山静宜圆的花开花落,勾起了年已古稀天子的思母之情,帝王的孝道之中,是应该含有常人的母子之情在内的。儒家经典《孝经》中的第二章为《天子章》,孔子是这样讲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帝王的孝道是要向百姓作出表率,达到统治的目的,所谓“以孝治天下”。《甫刑》是《尚书》的篇章。据说慈禧每在颐和园举办庆寿活动,要在东宫门外贴出一副源于《甫刑》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有人将上下联的后两字颠倒成“一人庆有,万寿疆无”。看来帝王的孝道也是与国运相通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