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5606700000002

第2章 北京的西湖风情——昆明湖

说起西湖,就使人想起“天下西湖三十六”的民谚。中国称作西湖,又以风景著名的水域其实很多。原因是国土的大走势所造成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的态势。当初构筑城市的时候,往往要避开西北风并考虑城市的供水,选择自然的下游流向。西湖的“西”字,是相对城市而言的。所有的西湖中当首推杭州西湖。北京万寿山下的昆明湖,也曾经称为西湖,这是明代所形成的,而且当地的“土人”还艳称之为“西湖景”。

“西湖景”的形成,是因为明代迁移到这里的南方人,在湖边开辟了水田,不但种植稻米,而且种植菱、芡、莲、菰等水生的作物,构成了“宛然江南风景”。明代吴门画派著名的画家文征明,曾到此游览,写下了《西湖诗》: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思家忽动扁舟兴,顾影深怀短绶渐。

不尽平生淹恋意,绿荫深处更停骖。

诗中的“楼台”当为当时分布于西湖岸边的“西湖十寺”。江南画家笔下的诗,自有“诗中有画”的境界。《西湖诗》直可看作是一幅江南山水的画卷。但这时的西湖,距离乾隆皇帝仿照杭州西湖的平面加以展拓,并改名为昆明湖尚隔二百余年。

明代西湖周边虽然还没有形成皇家园林的格局,但明代的皇帝却进行过西湖上的游乐活动。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十六年(1588)就有“谒陵回銮幸西山,经西湖,登龙舟,后妃嫔御皆从”的记载。在这次帝后的游乐活动之前,西湖下游的出口被特意闸死,将水位逼到与岸边相齐。太监们事先把许多大鱼系在水下,并在水面作出标志,一下网便有满网活蹦乱跳的大鱼被托出水面,于是万历皇帝龙颜大悦。记载这件事的作者还发了这样的议论:“是时艅艎青雀,首尾相衔,即汉之昆明殆不过是。”“艅艎”是春秋时吴王大艦的名称,“青雀”泛指华贵的游船。作者蒋一葵是明万历时的人,曾在京师任西城指挥使,所记应是真实的,或者为亲眼所睹,亦未可知。但他将这次朱翊钧游乐的西湖比作汉武帝的昆明湖,恐怕作者也没有想到在一百多年后却成了现实。

西湖改名为昆明湖是清乾隆年间的事,但在改名的时候,西湖已另有西海、金海的名称。称作西海是因为北京习惯将大的水域称作“海”,西方属金,金海仍是西海的意思。乾隆十五年的上谕的原文是这样写的:“瓮山著称名为万寿山,金海著称名为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知之。”经过展拓,不再称为西湖的昆明湖,恰在景物风情上更与杭州的西湖相似,几乎是在北京“克隆”出一个杭州西湖。

说是“克隆”未免调侃,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确有“移景”一说,是造园的手法之一。便是将甲地的景物,在乙地照样仿建。昆明湖的仿自杭州西湖,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为证。

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

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

这是题为《万寿山即事》的五言古诗内的四句,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明湖仿浙西”,虽语欠通顺,但明明白白地说昆明湖是仿建浙江杭州的西湖。“琳琅三竺宇”是指万寿山众多的寺庙仿佛杭州天竺山: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和下天竺法镜寺琳琅满目;“花柳六桥堤”是说昆明湖中的西堤六桥是和杭州西湖上的苏堤六桥一样,在桃红柳绿的映衬之中。将杭州西湖和昆明湖的两湖平面图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特别是纵穿两湖西部的各自一道长堤,不但在湖的表面勾画出神似的一笔,几乎可以看作是孪生的姐妹,而且在立面的景观层次上也都是堤、桥、花柳为前景,透视出远处的山峰。难怪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返京后,泛舟昆明湖经过西堤的诗中写道:“我适余杭返巡跸,那更苏氏较如何。”他带着新鲜的西湖苏堤的情景体验,要和眼前的昆明湖上的西堤美景分个上下。看来,乾隆皇帝对他自己的这造园大手笔自我欣赏得很,自鸣得意得很。“六桥一带谁渲染,借得苏堤画意多。”唯恐别人忽略,经常在诗中提醒。其实,在清代皇家御苑中仿构杭州西湖的景物风情,并不是从昆明湖的展拓开始的,早在建造圆明园时,就已经大量引用了。

圆明园中最大的水域称为福海,福海沿岸就有八处景点摹自杭州西湖十景的景观立意,并直接引用了景名,它们是“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柳浪闻莺”、“三潭映月”、“双峰插云”和“曲院风荷”。其中“平湖秋月”和“曲院风荷”列入圆明园四十景,“平湖秋月”建于雍正年间,“曲院风荷”是乾隆时所增建。另外,四十景之一的“坦坦荡荡”,虽未直接援用西湖的“玉泉鱼跃”景名,其建筑布局与游赏观鱼放生池的功能都是以西湖清涟寺的放生池为基调变体构筑的。众多西湖风景的立意体现在福海的周边,但福海的整体形状却未能体现出杭州西湖的宏观形象。圆明园四十景完成于乾隆九年(1744),六年以后的乾隆十五年(1750),万寿山清漪园的兴建,实现了从总体对杭州西湖在京师西郊的再现。昆明湖较之福海要大得多,但湖边的景物并没有照搬杭州的景名,而是采用“坦坦荡荡”的模式,将原来的景名隐去,如昆明湖西堤外侧的畅观堂,其建筑布局完全仿自西湖的“蕉石鸣琴”,却没有用“蕉石鸣琴”命名,不知内里的人,很少知道这一景点的来历,只觉得登上畅观堂向东俯视昆明湖全景,会感叹与杭州西湖何其相似乃尔,全然忘记这里与杭州西湖有数千里之遥。乾隆时代的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引用了一首一位女诗人题咏西湖苏堤的绝句,后两句为:“最好湖心亭上望,满堤人似水中行。”当昆明湖西堤上桃红柳绿的春季到来,在畅观堂上遥看眼下游人如织的西堤,所见到的恰是“最好畅观堂上望,满堤人似水中行”。移景也讲求形神兼备,一种景观,一种风情,一种境界,不但跨越千里之遥的空间,而且也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活泼泼地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只可惜圆明园中的西湖风情已消失在一个半世纪前的战火之中,在现存的废墟上已无从领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