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5606700000020

第20章 不准皇帝偷懒的无逸斋

前面曾提到过圆明园勤政殿中宝座后面的屏风上书写《尚书》中的《无逸》篇,是乾隆的御笔。畅春园中有一座建筑,称为无逸斋,是康熙时所建造,畅春园在乾隆时成为皇太后的专用御园,无逸斋经过修缮,成为乾隆来园为皇太后请安落脚休息的地方。这无逸斋的得名也是根据《尚书·无逸》而来。乾隆的诗中,有不少是咏写无逸斋的,其中写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一首律诗的前四句:“全篇曾是屡书屏,两字名斋括政经。忆昔挥毫垂训典,即今退食每延停。”在第一句下面有注:“无逸一篇乃勤政要旨,尝手书揭屏扆间,以资随地观省。”可见对《无逸》篇章中的论述内容的重视。无逸斋中的额上的斋名“无逸”两字为康熙所写。乾隆在写了这首诗后的六年(1773)又亲笔抄录了《无逸》全篇于斋中的屏风之上,又题识了二十句五言诗,真是对《无逸》的推崇无以复加了。

其实康熙建无逸斋,并非是他的发明,在明代的皇家园林西苑中,就建有无逸殿和配属的豳风亭。无逸殿是一座三间的殿座,建于嘉靖十年(1551),殿内有砖雕大字《农家经》诗一首,东西间也写出了《无逸》篇章。豳风亭内也有砖雕的豳风诗篇和《豳风·七月》篇全文。近处,辟出五顷多地,役使五名农夫、四名老人、八名骡夫进行耕种,人力由京师谷仓中以每人每日三升米支付给养,耕畜从御马监支领粮草,并由工部修筑了农舍、牛圈和粮仓,种子则每年由顺天府提供。每年到了收获的时候,由户部将产量计算出来上报皇帝。这个在皇家园林中的农耕演示,是为了和皇后亲自养蚕的行动配套成农桑并举符合上古神农的政事。占地五顷有余,“顷”有一百亩为一顷,有十二亩半为一顷,此处应以十二亩半为一顷,五顷有余应该是六十多亩,一是无逸殿建于南台,即现在南海的瀛台,周边不可能辟出五百余亩地,一是十二亩半一顷是周代井田制的核算方法,符合古制。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的年号,1521年至1566年在位,他承袭的是死在豹房中的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由外藩入继大统。登基之初,他曾下诏革除他堂兄在位时的弊政,杀了由于请建豹房等事博取武宗欢心的大臣钱宁和钱宁推荐给武宗的另一个佞臣江彬,接着纵放内苑禽兽,令天下不得进献,并裁汰贡赋,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广开言路,朝政为之一新。但时过不久,为正其已死生父兴献王朱祐元的皇帝身份,拘捕廷杖大臣,宠信道士,宫中设斋醮,差一点被其淫乐的宫女复仇勒死。

嘉靖在无逸殿稻谷收割之时,由钟鼓司装扮农夫、送饭田头的农妇和掌管税赋的官吏,表演征租纳税的过程,以《无逸》为名的重视农桑的活动,已演变成一出收租内容的活报剧,供这位皇帝观赏。

《无逸》是儒家经典《尚书》中《周书》的篇章,应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告诫成王治国“勤而兴,逸而废”的说教记录,向来作为封建帝王行为的龟鉴。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时,《尚书》在被焚之列,汉朝建立后,已没有完整的本子和通晓《尚书》的人。汉文帝刘恒时(前179~前157)向天下征求能够整理研究《尚书》的学者,有一位济南人叫伏胜的,原是秦代的博士,焚书时将《尚书》藏匿在夹壁墙中,在秦末的兵乱中,伏胜流亡外地,等到天下平定,汉朝建立,再回来于壁中寻求藏书,只剩下了二十九篇,伏胜便在齐鲁之间传授《尚书》,流传于世。汉文帝征求《尚书》时,伏胜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应召前往,便派了太常寺掌故晁错到伏胜家中,由伏胜和晁错口授笔录。这则很有名的历史故事,被称做“伏胜授经”,正史野史皆有记载演绎,传为唐代大画家王维所作的伏胜授经的画卷,已流失日本,但颐和园仁寿殿中,北侧暖阁上有一巨幅署名黄际明所画的“伏胜授经图”,至今还贴在原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伏胜与晁错对案而坐、口授笔录的神态。

仁寿殿的前身为清漪园的勤政殿,当时勤政殿的中间座屏上,并没有乾隆书写的全篇《无逸》,却是乾隆御制的一篇《座右铭》,头四句“凛于丰亨,遹求厥宁。思艰图易,居安虑倾”;最后四句“尧业业,舜兢兢。临渊履冰,式鉴兹铭”。也还是和《无逸》篇中“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语句一脉相承的。仁寿殿中的伏胜授经图,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帝王统治离不开儒家经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