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皇家园林中,有许多以舫命名的园林建筑,其中著名的有三处。它们是避暑山庄内康熙三十六景之一的云帆月舫,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绿云舫和万寿山清漪园昆明湖畔的石舫。
舫本是舟船的一种形式,作为建筑的名称,始于宋代欧阳修在官署内建了一座进深七间、供公事之余休闲的居所,取名画舫斋,写了一篇《画舫斋记》,凡是来访的朋友,都有在船上的感觉。这便是园林中舫的原始雏形。从不在水边到靠近水边,从半在水中到完全建在水中,是舫的环境演变;从似船非船到完全像船,是舫的建筑形象的演变。后来将完全构建于水中,又完全像船的舫,称为不系舟,昆明湖中的石舫,就属于这一类型,而避暑山庄内的云帆月舫,采取了楼船的形制,建于靠近水边的岸上。静宜园的绿云舫,形制模仿云帆月舫,加以变化,但建于绿荫稠密的山坡之上,乾隆在诗中称它为“天地一虚舟”。
昆明湖中的石舫,以白石雕砌成一座长达三十六米的船身、船首、船尾分明,船首接近码头,船尾翘起,雕造出白石柁板、柁杆,乾隆时上建的两层中式舱楼和舱内数百件奇珍异玩的陈设早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只是石造船身残存在舱楼的灰烬之中。完整保留至今的是一篇乾隆所作的《石舫记》,文中将建造石舷在水中的立意,点明为用历史上曾有过的“水可载舟,水可覆舟”的比喻,来警示自己的居安思危。这载舟覆舟的比喻,出自战国时代儒家的传人荀况的《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番话,可能是太明白,太形象了,向来被历代君臣所引用。唐代名臣魏徵,用它来规谏过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亦用来戒诲过太子李治。康熙在避暑山庄建云帆月舫时,只强调风花雪月的楼上楼下的景观雅兴,最多引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已。乾隆在建昆明湖石舫之前在香山建绿云舫时,不但已经联系到“载舟覆舟”的故事,而且在咏写绿云舫的诗序中又加以引申,说:“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即使舟舫已建到了山上,仍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昆明湖上的石舫,在慈禧重建时,利用残留石造船身,上部改建成洋式舱楼,据说是按照法国游艇的式样设计的,外表大理石墙柱,并非由大理石贴面,而是木结构外涂饰油漆所形成的效果,并取“河清海晏”之意,改名“清晏舫”。“河清海晏”向来作为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意思。正好与乾隆的立意相左,一个是从警示的角度,一个是从祈祝的角度,求得大清王朝的鸿基永固。至今“清晏舫”三个大字的金匾,仍然悬挂在昆明湖的这条不系舟之上,人们仍然习惯地称它为石舫。20世纪50年代末,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写了一首关于石舫的诗,其中有两句:
中国所有的船都鼓满了风帆。
只有它走不动。
这时离乾隆建石舫恰恰200年。离清王朝的覆灭,已将近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