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道之观念
道家言道,儒家亦言道。《易·系辞》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焦循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分道之一,以成一人之性;合万物之性,以为一贯之道;一阴一阳,道之所以不已。”(《论语通释·一贯·忠恕》)儒家所说道与性之关系,正如道家所说道与德之关系:道指全体之自然,而人物之性,则所分于道之一部分也。凡自然所生,皆非是恶,故曰“继之者善也”。道分为确定的部分,然后为有所成(参看第二章庄子所说成与毁),故曰“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则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上,五十一章),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老子亦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同上,五章),盖天地本无心于为仁,亦无心为万物忧,万物特自然而生耳。道家谓道“无为而无不为”,孔子亦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儒家所说之道与天,其性质与道家之所谓道,正复相同。不过依道家说,道虽无为而无不为,但一切人为诸物,却不在道之内;而依儒家说,则宇宙历史,本系一贯。人为天然,竟无可分;一切人为诸物,皆所以辅助天然,亦正在道之内。《易·系辞》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生”是天然,而政治、道德、经济、法律等,皆所以利“生”,而非所以害“生”。儒家与道家根本不同之处在此。
第二节实用艺术之起源
艺术是人为诸物之根源,儒家颇重视之。《易·系辞》云: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此谓艺术之目的,在于“前民用”而“为天下利”,盖皆所以改良人生也。艺术又皆圣人所发明,有深意存焉,非人随便所作也。
艺术之目的,在于改良人生;艺术之起源,在于模仿天然。《易·系辞》云: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圣人“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以得其“象”;又模拟此象,造为“器”,制为“法”;“民咸用之”。《易》所载多“象”,故“《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其一即“以制器者尚其象”(《易·系辞》)也。《易·系辞》于此,复有具体的说明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殁,神农氏作,斲木为,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益卦巽上震下。巽为风为木,震为雷为动:上有木而下动,故神农即因其象而发明“耒耨之利”。《易·系辞》又云: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涣卦巽上坎下。巽为风为木,坎为水:木在水上,故黄帝即因其象而制舟楫。《易·系辞》又云: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随卦兑上震下。兑为泽为悦,震为动:下动而上悦,黄帝即因其象而利用牛马以“引重致远”。凡此皆见艺术之起源,在于模仿天然。人非天然之战胜者,不过其模仿者而已。
第三节礼乐
以上所说,多系实用的艺术。实用的艺术之外尚有其他艺术,其改良人生,不在其物质方面,而在其精神方面。此其他艺术,即所谓社会的艺术(social art)及美的艺术(fine art),盖皆所以教育人者也。《中庸》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天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也。“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性即道家所说之德也。儒家亦主率性,但亦注重“修道之谓教”。依儒家说,道德的生活,非纯由于天然,亦非纯由于人为;道德的生活,乃为“教”所“修”之“率性”也。《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皆是天然,当听其发,但须以“教”修之,使其发无过不及而已。唯其须“修道”之“教”,所以儒家制为礼乐。大概言之,礼所以使人之欲有节而得中。《礼记·礼运》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荀子于此,言之尤明。《荀子·礼论》篇云: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乐所以使人之情有节而得中,《礼记·乐记》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迒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荀子·乐论》篇亦云: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要之礼乐之目的,皆在于使人有节而得中。《礼记·乐记》云: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至于礼乐之功效,则《礼记·乐记》云: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儒家主以礼乐治天下,至于政刑,不过所以推行礼乐而已。礼乐亦是模仿天然。《礼记·乐记》云: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由此而言,则宇宙本来即是调和有节,礼乐不过使其更美更好而已。
第四节国家之起源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盖圣人必有君位,然后可以行其道以治天下也。依儒家之说,有圣人之德者,人自然归之;人皆归之,斯自然为君。所谓“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汉书·刑法志》)。孟子曰: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万章上》)
此所说虽非必历史的事实,然要系儒家所认为之历史的事实也。观于《易》之乾卦,孔子所注释者,此点当更明了。乾卦六爻,代表有圣德者之由下而渐即君位。“初九,潜龙无用”。“龙德而隐者也”。“九二,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德博而化”;“天下文明”,盖虽未为君而已为师矣。“九三,终日乾乾”,以“反复道”。“九四,或跃在渊”,而“进无咎”。以至“九五,飞龙在天”,则以圣人而居君位,为柏拉图《共和国》中所说之“哲学王”(philosopher-king)矣。然其所以致此,则纯由于人情之自然,毫无勉强于其间。孔子于此云: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易·文言》)
故国家之起源,既非为强者之利益,亦非为弱者之利益,如希腊“智者”所说。“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故自愿服从圣人而受其教与治也。
第五节宇宙之演化
至于乾之上九,则为“亢龙有悔”,有“穷之灾”矣。孔子于此云: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文言》)
“物极必反”,此《易》理亦老子所持之理也。老子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五十八章)
非唯人事如此,即天道亦然。老子云: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七章)
在《易》中,六十四卦之次序,亦表此“物极必反”之义。
《易》之一书,正如黑格尔之《心之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于其中黑格尔将宇宙间天然人事一切现象,皆归纳于一系统中,使为一相连贯的全体。《易》每卦皆代表宇宙间一(或不止一)天然的或人为的现象,而诸卦之次序则表示宇宙演化之程序。《序卦》一篇,特明此义。在此篇中,吾人可见三点。《序卦》云: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于此可见,宇宙间诸事物,天然的或人为的,皆相连续而不可分。此第一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