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10

第10章 秦

(西历纪元前二二一年至前二〇七年)

第一节秦之事略

A统一之成功

a思想之统一

(1)书同文——始皇以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说文·叙》)(注一)秦代统一文字,即为思想统一之根本,不然,文字异形,认识非易,思想何由统一。

(2)焚诗书——“臣(李斯)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诗书,只有及秦纪及博士官所职成了清一色,思想自然统一。

(3)坑儒生——当时儒生,皆“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苍议”。(同上)思想极不一致,甚至故造谣言,以乱黔首,始皇坑之,以为扰人心者戒。

b政治之统一

(1)置郡县——始皇废封建为郡县,此为政治统一重要之举。共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注二),后加闽中、桂林、象、南海四郡,总四十郡。(同上)

(2)改官制——为实行中央集权,于郡置守(掌政)、尉(掌兵)、监(监察)。于县置令(掌政)、尉(掌兵)等官,使皆听命于中央,执行政务。至于中央,则设丞相(掌政)、太尉(掌兵)、御史大夫(监察)三官。而全权操于皇帝,故国家政治,施行极易,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汉书·百官公卿表》)

(3)制反动——始皇谋政治之统一,恐人民起而作乱,成分离之势,乃一面徙富豪于咸阳,一面收天下兵器,铸为金人,使反动者,感经济及军械之缺乏,无敢犯上作乱。(《史记·秦始皇本纪》)

c制度之统一——春秋战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乃奏同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将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此秦统一制度之大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李斯传》)

B民生之痛苦

a徭役繁兴——秦因筑长城,营官室,徭役繁兴,每人年役三月,三十倍于古。

b赋税苛重——秦废井田制,一夫有田,虽不及百亩,而纳税亦以百亩为准。而无田农民,耕富豪之田,内税更重。《汉书·食货志》谓:“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官,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当时人民,除纳公税外,再纳私租,计纳两重税。

c衣食不足——秦民贫者,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且因始皇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男子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织,不足衣食。足见其生活之苦。(以上参考《汉书·食货志》)

C人民之徙移

a经过

(1)移于北边——“始皇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徙戍以充之。”(《史记·匈奴传》)

(2)移于岭南——“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遗戍。”(《史记·秦始皇本纪》)

(3)移于陇西——“八年(秦王政)王弟长安君成桥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同上)

(4)移于巴蜀——蜀之卓氏,本为赵人,秦破赵,迁卓氏,于临邛(大邑),卓氏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此为中原人民,徙移于西南之证。(《史记·货殖列传》)

b结果——秦代迁徙人民,在当时虽为暴虐之举,然反因之传播汉族文化于榛柸之地,使野蛮民族,同化于汉族。汉高祖诏曰:“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正。”据此则秦民之徙移,实有移风易俗之功。(《汉书·高帝纪》)

D灭亡之原因

a吏治太严——秦国以吏为师,吏握政教两大权且以厉行暴政为贤明,所谓“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史记·李斯传》)于是民怨沸腾,及陈胜、吴广等,奋臂一呼,天下响应。(《史记·李斯传》及《陈涉传》)

b国基未固——秦统一天下后,经十余年,始皇即死,六国豪俊,隐然思逞,统一之基,因之动摇。故当时有“始皇死而地分”之谣。(《史记·秦始皇本纪》)

c二世愚昧——“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二世对李斯语)二世既不习治民,焉能治国,故当群雄作乱时,人趋告之,反遭刑戮。因此乱事日益扩大,遂以亡秦。(同上)

d经济困穷——始皇死,二世复治阿房,外抚四夷,一如始皇,尽征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穀,因此海内骚然,秦遂以亡。(同上)

【注解】

注一楚人谓“乳”为“穀”,谓“虎”为“于菟”,齐人谓“求得”为“登来”。同一笔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此言语异声也。宋公鼎“公”作,鲁公鼎“公”作,周公鼎“文”作,周敦“文”作。此文字异形也。(《通志·诸国殊文图》)

注二秦之三十六郡:1.内史(陕西中部)2.三川(河南黄河两岸)3.河东(山西西南部)4.上党(山西东南部)5.太原(山西中部)6.代(山西东北及河北蔚县)7.雁门(山西西北部)8.云中(山西长城外之地)9.九原(内蒙古)10.上(陕西北部)11.北地(甘肃东北部)12.陇西(甘肃东南部)13.颍川(河南中南部)14.南阳(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15.砀(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江苏及安徽北部)16.邯郸(河北西南一部,河南北部)17.上谷(河北西部中部)18.巨鹿(河北西南部)19.渔阳(北平)20.右北平(河北山海关至热河一带)21.辽西(河北东北及沈阳辽河以西)22.辽东(沈阳东南部)23.东(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24.齐(山东东部)25.薛(山东南部)26.琅琊(山东东南部)27.泗水(江苏北部)28.汉中(陕西南部)29.巴(四川东部)30.蜀(四川中部)31.九江(江苏、安徽江北一带及江西北部)32.鄣(江苏西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西北部)33.会稽(江苏东南部,浙江东南部)34.南(湖北东南部)35.长沙(湖南东半部)36.黔中(湖南西半部)

备考

(1)秦自始皇称帝,一传至二世胡亥,再传至子婴而降于汉,凡三世,共十五年而亡。

(2)世辄以焚书坑儒,为始皇之暴虐,惟刘大櫆《焚书辩》谓:“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何则?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故曰,非博士官所职,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烧秦宫室……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至于坑儒,始皇尝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以练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谣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按问诸生,诸生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于咸阳,比所坑之儒,乃是求神仙之方士及谣言惑众之士,并非儒学之正派,再观其以儒者(李斯)为相,行儒家之政,大一统,尊天子,抑臣下,制礼乐,齐律度,同文字,攘夷狄,尊贞女,重博士,无不同于儒术,尤为始皇非坑儒之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夏曾佑《中国历史》第二篇第一章六节)

第二节秦之社会及文化

A交通之便利

a五十步宽之道——始皇以游幸四方,开通大道,交通极便。汉贾山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广五十丈,且远及齐燕吴楚,则当时东北东南之交通,荡荡坦途,无险可阻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汉书·贾山传·至言》)

b千八百里长之道——“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始皇崩。”(《史记·蒙恬传》)秦之驰道,汉时犹可通行,所谓未就者,殆未加以修饰耳。(柳诒征《中国文化史》第二十九章,《学衡》第五二期)

B文字之简便

a作小篆——秦以史籕大篆字笔之繁复,乃易以小篆,当时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籕大篆,略为改省,以为小篆,此为古来文字变迁之一。(《汉书·艺文志》及段玉裁《说文》注)

b作隶书——“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与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序》)因官狱务繁,而欲求简单之文字,以为纪录。故始皇命程邈作隶书,此又为古来文字变迁之一。按古今文字凡七变,“而秦占其二,可见其文字,在历史上,居极重要之位置”。(注一)(张怀瓘《书断》)

C文具之创造

古时已有笔,楚曰聿,吴曰不律,燕曰弗,惟多粗陋不适用,秦蒙恬改良之,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造精美,书写便之,此于中国文化发展,大有贡献。(《古今注问答释义》)

D自治之组织——秦制,乡设官,以资自治,十里一亭,亭有亭长,职在捕盗,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有秩(乡户五千置之)或啬夫(乡户不及五千置之)主知民之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盖为乡自治之行政者,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盖乡之巡警也。三老由于选举,且直接言事于天子。可知秦代政治,虽属专制而自治组织,尚称完备,且其权力,亦颇伟大。(《汉书·百官表》及《高帝纪》)

E男女之平等——秦始皇刻石辞文所言,多男女对举且同等处罚,可为男女平等之证。刻石在泰山云:“男女礼顺。”在碣石门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在会稽则云:“(妇人)有女而嫁,倍死不贞;夫为寄豭,杀之无罪。”(顾亭林《日知录·论秦刻石》)

F生活之奢侈——“秦始王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善雕刻,琢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陆贾《新语》)足见秦国豪富,受始皇影响,居处之奢侈矣。

G风俗之薄恶——“秦国失理,天下大败,众揜寡,知欺愚,勇劫懦,壮凌衰,攻击奋者为贤贵,人善突盗者为忻,诸侯设謟而相饰,设輹而相绍者为知。”(贾谊《新书·时变》)其险薄如此,故《淮南子·要略训》谓:秦国之俗,贪很强力,可成以刑,不可化以善。

H建筑之宏大——“始皇营作朝宫,谓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于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史记·秦始皇本纪》)足见其建筑之宏大。

【注解】

注一中国文字,变迁凡七,始有文字,以后形声相益,孳乳浸多,而五帝三王之世,又有改易(许慎谓为古文)一也。史籕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二也。六国之世,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三也。秦有天下李斯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又颇省改大篆,以为小篆四也。因官狱职务之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五也。汉兴而有草书六也。至王莽好古,其所谓六书中,乃复有古文奇字七也。(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第三章)

备考

秦国之历史及文化,原来极浅,周孝王时封非子为附庸,宣王时命其曾孙秦仲为大夫,始有车马礼乐御之好,至平王东迁,始封襄公为诸侯,赐以岐西之地,襄公乃与诸侯通使,其后穆公孝公,利用客卿,变法于内,攘夷于外,国势始强,迨及始皇,始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局面。(郑氏《诗谱》及《史记·秦本纪》)

问题

1.秦汉以来,大都以今陕西、河南、直隶三省为建都之地,试列表以说明之。(北大一三年)

2.秦始皇、汉武帝学术专制之异同。(北大一四年)

3.秦皇之焚书,汉武之崇儒,果为摧残文化欤?抑统一人民思想之通例耶?其影响于后世者何如?(女师大一八年)

4.略述自秦至清中国领土之扩充史。(南开一八年)

5.试述中国自秦以来,历代国都之迁易。(北大二〇年)

6.我国历史上三大行政区域制度为秦之郡,唐之道,元之省,试分别其梗概。(上海交大二〇年)

7.试列举秦,西汉,东汉,孙吴,西晋,南朝梁,北宋南宋各朝建都之地点。(同上)

8.秦始皇之武功与文治。(北大一九年)

9.说明秦始皇之事功。(齐鲁二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