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13

第13章 汉(3)

第三节两汉之文化

附西域文化之输入

A学术

a经学

(1)《易》——始皇焚书,惟《易》不焚,故传者不绝,初田何传之,后分为施高、孟喜、梁邱贺、京房、费直、高相六家,前四家立于学官,后二家于行民间。

(2)《书》——自秦焚书后,伏胜口授《尚书》,称今文《尚书》。后孔安国于孔壁得蝌蚪文《尚书》,称古文《尚书》。《尚书》遂有古文今文之分。伏胜又以之转授欧阳生、夏侯胜、夏侯建。三氏之学,皆立于学官,至西晋而亡。(注一)

(3)《礼》——鲁高唐生传其学,后分为三家,称庆氏礼,大戴礼,小戴礼。(注二)

(4)《诗》——汉初诗有四家,鲁有申倍公,齐有辕固生,燕有韩婴,赵有毛苌,称为鲁诗,齐诗,韩诗,赵诗。后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亦无继续之人,无传于世。惟郑玄笺毛诗,独行于世。

(5)《春秋》——春秋有公羊,穀梁,左,邹,夹之传,公羊为周公羊高所传述,董仲舒宗之,始显于世。穀梁为周穀梁赤所传述,汉宣帝好之,与前者并立大学。《左传》为周左丘明所传述,贾谊、刘歆宗之。后汉立博士,故后世称《公羊传》,《穀梁传》,《左氏传》,为春秋三传。邹夹二氏传,亡于王莽时。(以上参考前后《汉书·儒林传》、《汉书·艺文志》及廖平《古今学考》)

b史学——汉代史学有司马迁作《史记》,班固作《汉书》,荀悦作《汉纪》,尤以前二者为巨著。(注三)

c训诂名物学——汉代诸儒,专攻一经之风,极为盛行,对于经学之研究,益入微细,训诂名物之学,乃雷厉风行。训诂为解释字之音义,名物为解释经之名物意义,其最著者,有许慎《说文解字》,郑玄笺《毛诗》,马融《易注》。许慎《说文》,字数只有九千余,历代增加,至今已达五万余字。(注四)

d文学——汉代文学极盛,贾山之《至言》,贾谊之《治安策》、《过秦论》,皆洗战国嚣张之习,别开生面。至于司马迁之《史记》司马相如之《子虚》、《上林》及《长门赋》,刘向之《说苑》,尤具特色,皆为文坛健将。(曾毅《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四、五章)

e谶纬学——“夫不经之言,而有应验者,号曰谶也,其以纬言者,即对经之义也。”(《蜀志》孟达与刘封书)谶纬来源,本脱胎于五行之说。前汉哀平之际,已见盛行。后汉光武尤信之,常时学风,以为不通纬,不为大儒,于是纬书极多,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孝经纬,春秋纬,即此可以占谶纬学之盛矣。(俞正燮《癸巳类稿·纬书论》)

f天文学

(1)地动说——蔡邕、谯周等,以地动比诸行舟,现今之地动说。似尚拾其牙慧。

(2)大章车——前汉人所造,其构造在车上设一机关,在进行间,知里数之多少。(以上参考李继煌译《中国文化史》第一一七页)

(3)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二器皆为张衡所造,而候风地动仪之构造,尤为奇特。(注五)(《后汉书·张衡传》)

B美术

a图画——汉代注重画,明帝特设画官,故图形极多,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像,光武帝凌烟阁二十八功臣像,明帝云台二十八将像,灵帝鸿都门,书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而当时画家,则毛延寿工于图形,陈敝、刘白工画牛马飞禽,阳望善于布色,至于张衡画浦城县之神兽,刘褒画云汉之图,尤为吾国画界写景之始。(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七章)

b雕刻——汉初刻木极盛,近人于广州城东,发掘一南越贵人遗冢,得隶书木刻字极多。东汉因门生故吏,多为府主伐石颂德,故石刻遍于郡邑,因此雕刻,极盛行于世。(语石及《东方杂志》十四卷第一号载谭镳《上朱省长保存汉初木刻字书》)

c建筑——武帝建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四十丈,深十五丈,高二十五丈,又建建章宫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中有神明台,高五十余丈,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门。据此其建筑之伟大华丽,亦可睹矣。(《三辅黄图》及《水经注》)

d音乐

(1)乐府——武帝所立,任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司马相如作诗赋,论其律吕,使合八音之调。(《汉书·礼乐志》)

(2)乐章

1.太子乐——用于郊庙上陵之祭。

2.雅颂乐——用于辟雍六宗社稷之祭。

3.黄门鼓吹乐——用于天子宴群臣之时。

4.短箫铙歌乐——用于行军之时。(以上参考《东洋历史集成》卷上第九一章四九九节)

e书法——前汉史游作章草,后汉王次仲作楷书,刘德昇作行书,蔡邕作飞白,张芝作草书,书法大进,于古今书法各体,皆大备。(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七章)

C学校

a京师学——“建武五年,修起太学,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未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顺帝更修黌宇,凡所构造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自是游学书盛,至三万生。”(《后汉书·儒林传》)京师太学生,多至三万人,则学校之多,可以想见。

b地方学——“元始三年,立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汉书·平帝纪》)故班固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东都赋》)地方学校之盛如此如此。

D宗教

a道教之成立——道教起源甚古,我国先民笃信鬼神祭祀山川,此其远因也。迨始皇求神仙于海上,觅不死之药于蓬莱,方士真人,接踵而起,皆为构成道教之重要原因。后汉张道陵讲长生之术,著《道德经》二十四篇,以符水禁咒之法愚民,从之者出五斗米,称五斗米教,其徒称陵为天师,道教盖因此成立。

b佛教之输入——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此为中国人知佛经之始。明帝遣蔡愔等使天竺求佛,及释迦之像,而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与愔同来中国,因以白马驼经,乃建白马寺于洛阳,使二僧译经于寺中,此为中国建佛寺译佛经之始,佛教至此,盛行于世,影响于学术思想甚大。

E文具(纸)——自古书契,多编于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故人咸称“蔡伦纸”。(《后汉书·蔡伦传》)蔡伦造纸为传播文化之利器,其嘉惠士林,实非浅鲜。

【注解】

注一伏胜以其学授张生,张生授欧阳生,欧阳生授倪宽,宽又授欧阳生之子,于是《书》有欧阳氏之学。张生又授夏侯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授族子胜,胜又授从子建,于是有大小夏侯氏之学。

注二汉有萧奋通《礼》,庆普传其学,曰庆氏礼。戴德删古礼二百四十一篇,为五十八篇,曰《大戴礼》。戴圣又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曰《小戴礼》。

注三《史记》“上记轩辕下至于兹(武帝)著十二本纪……作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史记》司马迁《自序》)《汉书》则“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为《春秋考纪》”(《帝纪》)表志传百篇(纪十二表八志十列传七十)(《后汉书·班彪传》)

注四许慎《说文解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魏张揖《广稚》有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字,梁顾野王《玉篇》有二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字,宋陈彭年《广韵》有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明之《字汇》有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字,清《康熙字典》有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三字,降及现世,已达五万余字。(儿岛献吉氏《支那大文学史》)

注五候风地动仪“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口,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蟾蜍含之,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附:西域文化之输入

A原因

a张骞通西域——武帝欲联络月氏,共击匈奴,乃募能使月氏者,张骞以郎中应募,出使西域,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不得要领而还。后又出使乌孙,别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及身毒诸国,诸国皆派使俱入中国。于是西域之交通日繁,输入文化愈多。

b班超定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使西域,至鄯善,其王初奉礼甚备,后匈奴离间,忽疏慢,超乃与其吏士三十六人,袭杀匈奴使者,鄯善王大惊,纳子入质,于是西域诸国,皆内属,超又遣甘英使大秦(罗马)抵条枝(阿剌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船人谓海风凶恶,须挟三岁粮,始可往,乃止。

c大秦王通使——桓帝时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

B事实

a植物之输入——有红蓝花,番红花,胡麻(即脂麻),蚕豆,大蒜,胡荽,苜蓿,黄瓜,安石榴,胡桃,葡萄,酒杯藤。至于琉璃,及琥珀,亦由大秦输入。

b音乐之输入——乐器有箜篌,(隋《音乐志》谓出自西域)琵琶,(《乐府杂录》谓乌孙公主造)笛,(《长笛赋》谓近世杂支笛从羌起)而乐谱则有横吹乐曲,李延年即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c动物之输入——有驴,骆驼,天马(大宛产),狮子(安息产),安息雀等。

d美术之输入——据近代美学家研究,汉以前中国之绘画雕刻,简单幼稚,其构思及体裁,虽庄重古雅,而粗朴怪奇,变化太少,及武帝以后,美术界忽然大进步,古代朴陋生硬之风尽脱,渐臻自然精致之域,现今存入之汉代古青铜镜及石刻画象,颇有昔日之欧风,是皆受希腊文化输之影响也。(以上参考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第一册)

附:中国之丝,及香料,亦于此时输入欧洲。

第四节两汉之民生政策

自秦废井田,打破共产制而为私产制,于是兼并盛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地无立锥,社会上发生无产阶级,汉兴承秦之敝,天下大困,所谓“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汉书·食货志》)故民生政策之施行,实为裕国库,苏民困之不二法门。

A移民垦荒——汉承秦敝,民失作业,高祖乃令民卖子就食蜀汉,文帝时晁错议徙民塞外,以为屯田,赵充国继之,立屯田之制,章帝更有优待移民之办法(注一),以奖励人民移边垦荒,救内地人满之患。(《汉书·食货志》及《后汉书·章帝纪》)

B赡养贫民——武帝时,降胡者数万人,衣食皆仰给于县官,又山东被水灾,民多饿之,天子虚郡国仓廩以振之,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克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于县官,数岁贷与产业,汉代之对待贫民,可谓厚矣。(《汉书·食货志》及《西汉会要》卷五十五《振贷》)

C限民名田(占田)——武帝时董仲舒以为古代井田难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哀帝时,师丹建言,圣王莫不设井田,今民田宜略为限,使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犯者以律论,惟因豪强反对,实行上大感困难。(《汉书·食货志》及《哀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