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重农抑商
a重农
(1)贵粟——文帝从晁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此为劝民重农之意。(《汉书·食货志》)
(2)减税——文,景,光武,明,章诸帝,皆三十税一,以宽裕农民。(《后汉书》各帝纪)
b抑商
(1)禁入官——汉武帝时,国家穷乏,而商贾或滞财役贫,或累万金,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为国家所忌,限制入官。文帝时,贾人禁锢不得为吏,景帝时,凡有市籍不得为官。(《汉书·景帝纪》及《贡禹传》)
(2)禁服饰——禁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絺罽,操兵骑马。(《高祖纪》)
(3)禁占田——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敢犯令者,没入田货。(《汉书·食货志》)
(4)重赋税——吏民轺车一算,商贾轺车则二算,再有算钱(见前),盖以困商也。(同上)
(5)戍边地——汉戍边有七科,而商人占其四(注二),抑制商人,可谓至矣。(同上)
E行代田制——武帝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汉书·食货志》)此易岁耕种,以休地力,而增殖生产,过又创牛耕法,于农业生产技术,益见进步。(注三)
F奖励生育
(1)征不嫁——惠帝时令民女子,年十五以至二十岁不嫁,五算,此寓奖于征,用意在增加人口。(《前汉书·惠帝纪》)
(2)复子家——章帝元和二年诏曰:“人有产子者复免勿算三岁,令诸怀姙者赐胎养穀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此复有子之家,即以奖生育也。(《后汉书·章帝纪》)
(3)养贫子——“有子而不能养者,有廪穀之制。”(同上)救护贫寒子弟,亦为繁殖人口之故。
G解放奴婢
a免官奴
(1)文帝后四年免“官奴婢为庶人”。
(2)武帝建元年赦“吴楚七国孥,轮在官者”。
(3)哀帝即位,恩诏“命官奴婢,年五十以上,免为庶人”。
(4)光武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免为庶人”。
(5)安帝永初四年诏“诸没入为官奴婢者,免为庶人”。
b赦私奴
(1)高祖五年诏“民以饥饿自卖者皆免为庶人”。
(2)光武建武二年有“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自后十二,三,四年皆免陇蜀益凉被略为奴婢之民。(唐道海译《奴隶制度》附录二《中国奴隶制度概说》)
H假民田苑——西汉高祖以故秦苑囿园池令民田之。武帝罢苑马,以赐贫民,元帝以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东汉明帝诏郡国以公田赐贫民,其他如章帝、和帝、安帝,亦假民田苑,以救无田贫民。(《西汉会要》卷五十《假民公田》及《东汉会要》卷二十八《假民田苑》)
I禁民奢侈——文帝时贾谊疏云:“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至武帝乃下令禁奢侈,闭城门大搜,东汉王符《潜夫论·俘侈篇》指讦奢侈。故章帝、安帝皆下令禁止奢侈。(《西汉会要》卷十七《禁逾侈》,《东汉会要》卷二十九《戒奢侈》)
J严治贪官——文帝、景帝皆有严治贪官之令(注四),以除民害,东汉如和帝、顺帝亦派使下郡国,访查吏治,以劾奏奸猾,表荐公清,官吏犯赃罪,即伏法,且三世禁锢,不得入仕籍。(《西汉会要》卷四十三《戒贪官》,《东汉会要》卷二十三《班宣风化》及卷三十五《赃罪》)
【注解】
注一章帝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他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所在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货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税租五岁,除算三年,此为优待移民之办法。(《后汉书·章帝纪》)
注二武帝天汉四年发天下七科谪出朔方,一吏有罪,二亡命,三赘壻,四贾人,五故有市籍,六父母有市籍,七大父母有市籍,七科之中除一二三科外,商人占四科。(《西汉会要》卷五十七《发谪徙》)
注三当时人民耕作,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不为甽之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同上卷五十《代田》)
注四文帝十三年定律曰: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景帝后三年诏曰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西汉会要》卷四十三《戒贪官》)
第五节两汉之风俗
A同居——秦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汉则以分居为恶俗,同居为美德,例如蔡邕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自此以后,历代多有分居之禁。(注一)(《后汉书·蔡邕传》)
B乡评——两汉乡举里选,必选考其生平,故注重乡评,一玷清议,则终身不齿。因此君子有怀刑之惧,小人存耻格之心。陈汤无节,不为州里所称,主父偃学纵横,诸儒排摈不容。至东汉末叶,臧否人伦之风尤盛,汝南有许劭月旦之评,遂以成俗。(张亮采《中国风俗史》第二编第二章九节)
C婚姻
a废礼——“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吉良,急于嫁娶,乃以纱。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婚礼,六礼俱废。”(《通典·嘉礼典》)当时且有自由恋爱之风。(注二)
b不论行辈——惠帝娶其姊之女为后,是与甥女结婚也,哀帝娶祖母从弟之女为后,是与外家诸姑结婚也,其行辈颠倒如此。(《二十二史札记·婚姻不论行辈》)
c淫乱——武帝之姊,馆陶公主宠董偃十余年,而武帝尚称董偃为主人翁,昭帝之姊安鄂邑盖公主,私通于丁外人,昭帝知之,而不绝主欢。想当时淫奔之风必极流行,不足为德之累也。(《汉书·东方朔传》)
D丧葬
a短丧——“文帝下令天下吏民,三月即释服。”(《汉书·文帝纪》)至后汉亦有厚葬之禁令。(注三)
b挽歌——“挽歌者,高皇帝召田横,至尸乡自杀,从者不敢哭,而不胜哀,故为此歌以寄哀焉。”(《文选》注引《谯周法训》)此为送丧用挽歌之始。
c墓碑——碑在周代,立于宫殿之前,以识日影。及至汉代,墓多立碑,近年云南昭通,掘出之孟旋碑,为汉和帝时之物,故汉墓碑传至今日者,颇为不少。(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七章)
E游戏
a蹴鞠——“蹴鞠刻镂。”(《汉书·枚乘传》)颜注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踏为戏乐也。
b戏车——戏车,即今之马戏,《汉书·卫绾传》谓其以戏车为郎,可知当时极重视戏车。
c斗鸡走狗——“郡国狗马,蹴鞠,辐凑,董氏常从游北宫,观鸡蹴之会,角狗马之足。”(《汉书·东方朔传》)当时斗鸡有会,走狗有会,即此可见。
d角抵——“元封三年作角抵戏。”(《汉书·武帝纪》)注文颕曰两两相当,角力角技,射御,盖杂技乐也。惟此或为享四夷使者而设,(注四)元帝时罢之。(《汉书·元帝纪》)
F跳舞
a滑稽舞——“酒酣乐作,长少府擅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汉书·盖宽饶传》)盖即今之滑稽舞也。
b巴渝舞——即鞞舞,为持小鼓而舞也。(《汉书·司马相如传》)
c假面舞——“朝贺置酒,有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汉书·礼乐志》)注韦昭曰象人,著假面者也。
G清洁——汉人好尚清洁,例皆五日一浴,故官吏例假,谓之休浴,《汉书·石建传》云:“每五日洗浴归谒。”《郑当时传》亦云:“每五日洗沐”,即其例证。
H群饮——汉初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想当时群饮之风,必极盛行,直至东汉尤为厉害,有“嚼复嚼”(饮酒相强之词)之歌。(注五)(《通考·榷酤考》)
I妆饰
a女子
(1)露髻——“以发为大,如今妇人露其象也。”(《仪礼·丧注服》)即露髻之状态。惟高髻之风,亦风行全国。(注六)
(2)傅粉
1.面——“傅粉黛青者众”,(《盐铁论》)此盖傅于面也。
2.胸——“望卿袒裼傅粉其旁”,(《汉书·广川惠五传》)此盖傅于胸也。
(3)黛画——“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媚。”(《汉书·张敞传》)此言女子画眉。
b男子——汉代男子有傅粉之风,《汉书·佞幸传》云:“孝惠时,郎侍中皆冠,具带傅脂粉”,是傅粉之饰,男子亦不让女子专美。
J士风——西汉武帝表章六经,儒术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功德者遍于天下,光武即位,矫而正之,尊崇节义,敦厉名实,士风为之一变。及东汉之末,朝政混乱,国事日非,而独行之辈,依仁蹈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汉者。(顾亭林《日知录十三》)
【注解】
注一分居之风历代君或士大夫,皆不赞同,例如唐肃宗,元宗,宋太祖,太宗,真宗,及辽圣宗,皆下诏禁止,或论罪,而隋卢思道聘陈以诗嘲南人,有“共甑分炊饭,同铛各煮鱼”之句。宋刘安世劾章惇谓父在别籍异财,绝灭义理。(张亮采《中国风俗史》第二编第二章七节)
注二汉代婚姻虽以父母为主,但自由恋爱,依然流行,卓文君恋司马相如乃夜奔以相从。朱买臣之妻求去,买臣不能留,遂听其去,此即自由离婚也。(《汉书·司马相如传》及《朱买臣传》)
注三明帝永平十二年诏曰:丧贵致哀,礼在宁俭,今百姓送终之礼,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财力尽于坟土,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东汉会要》卷三十《禁厚葬》)
注四孝武之世,开玉门,通西域,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西汉会要》卷二十二《角抵》)
注五桓帝之末京都童谣曰:“茅田一顷中有一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后汉书·五行志》)
注六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庶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足见汉代装饰之一斑。(《后汉书·马廖传》)
问题
1.汉武帝之文治武功。(北大一三年)
2.重农政策,在中国何时最盛。(师大一二年)
3.试述东汉、唐、北宋及明各代党争不同之点。(北大一四年)
4.试述汉武帝之武功。(女师大一三年)
5.西汉之功臣多诛戮,东汉之功臣多保全,其故为何?试述之。(中法大学一五年)
6.汉儒尚考据宋儒谈性理各有得失,试略述之。(北大一六年)
7.汉高祖与明太祖革命事业之比较。(北大一八年)
8.楚汉相争,项羽何以为刘邦所灭。(女师大一八年)
9.钩党之狱,成立之原因及其结果?(清华一八年)
10.试述东汉党禁之起讫,及对当日大局之关系。(中山大学一八年)
11.试略述秦汉以来汉民族与外族斗争屈伸之大势。(武大二〇年)
12.说明汉代对于西方之交通。(齐鲁二〇年)
13.佛教何时始入中国。(北大一七年)
14.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对于中国文化,有何影响?(齐鲁二〇年)
15.佛教传入后,对于我国文化上影响何如?(青岛大学一九年)
16.试述王莽均田平价失败之原因。(中山大学一九年)
17.道教与佛教有何不同。(上海光华大学一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