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受汉人虐待——中国战胜胡人,降者徙居内地,地方官不独不加以教养,且待之如牛马奴隶,例如大安中并州饥,刺史司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费,两胡一枷,胡人既受如此虐待,有机可乘,自必揭竿而起。(《晋书》载纪石勒上)
C民族之战争
a汉人北伐——东晋之世,以夷狄猾夏,祖逖、殷浩、桓温、刘裕等,曾誓师北伐歼彼胡虏,惟皆无功而还。
b氐人南侵——氐人苻坚建国前秦国,太元八年,举兵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南侵,与晋战于淝水,此实为汉胡民族存亡关头,幸为谢安打败,汉民乃得偏安江左。(《晋书》载记苻坚下)
D五胡之结局(同化于汉)——例如吕婆楼强平等本为氐种,乃改今名。(《十六国春秋前秦记》)《魏书·官氏志》五胡改称汉姓,同化于汉者,尤不胜数。又《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著世系为五胡之裔不少。
【注解】
注一五胡十六国分合国:
注二晋武帝时,郭钦上疏曰:“若有风云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宜尽徙内地杂胡以边地。”惠帝时江统作《徙戎论》谓“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刑,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地”。皆深知五胡杂居内地,必终为中国祸也。(《晋书·江统传》)
备考
自晋惠帝永兴元年(西历三〇四年),刘渊称帝,至南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历四三九年),北凉降于魏止,在宋魏对峙以前,凡一百三十六年,史称为五胡乱华。
第二节晋之制度
A官制
a中央官
(1)八公——晋代无三公,惟以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为八公。位在三省九卿之上。(《晋书·职官志》)
(2)三省
1.尚书省——设有令左右仆射,及列曹(如吏部,殿中,度支),总掌诸政。
2.中书省——设有监,及令,以掌诏敕等事。
3.门下省——设有侍郎,郎中,以掌侍从傧相等事。(同上)
(3)九卿——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职掌多与汉同。(同上)
b地方官
(1)刺史——州置刺史,三年一入秦,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凡庶姓刺史而无将军衔者,为单车刺史。(《通典·职官典》)
(2)太守——郡置太守,惟河南郡,京师所在,则曰尹,晋代郡守,皆加将军,无者以为耻。(《文献通考·职官考》)
(3)令长——大县置令,小县置长。(同上)
B选举——晋初用人,亦用九品中正制,惟弊端丛生,为中正者,“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故当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诮。南渡后,举孝廉秀才者,先试策论,后试经义,若落第,则罪举主,滥竽应举之弊,至此乃革。(《晋书·刘毅传》、《段灼传》及《通考·选举考》)
C兵制
a京师兵
(1)七军——晋初宿卫禁兵有七军五校,七军为左卫,右卫,前军,后军,左军,右军,骁骑,皆设有将军,而以中领军总统之。
(2)五校——屯骑,越骑,步骑,长水,射声,各领千兵为营,皆在城中。(以上参考钱仪吉《补啬兵》)
b州郡兵——晋初国郡,皆置军,平吴后削去。(见前)
c特点——晋自南渡后,调兵不出三吴(《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大发毋过三万,且每次出征,多以奴为兵,此其所以异于前代也。(《晋书·会稽王道子传》)
D刑法
晋代刑法,多承魏代,所不同者,约有数端。
a重生命之法二
(1)父母杀子者,同凡论。
(2)走马城市杀人者,不得以过失杀人论。
b平吏民之法一——部民杀长吏,同凡论。
c抑富人之法二
(1)商贾殊其服,侩卖者巾著白帖,额上书明所侩卖及姓名。又一足穿白履,一足穿黑履。
(2)富人有罪,不得赎。(以上参考章太炎《五朝法律索隐》)
E田制
a均田——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通考·田赋考》)
b禄田——晋制,凡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品第二,四十五顷,每品减五顷以为差,品第九为十顷,以为禄田。(《晋书·食货志》)
F赋税
a田租
(1)户调——晋武帝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疋,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
(2)义米——正丁(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次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及六十以上至六十五)、老小(十二以下及六十六以上)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算钱,人二十八文。(以上参考《晋书·食货志》)
b买卖捐——“晋自过江后,至于梁陈,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通典·食货典》)
附:北方南渡之人民,而不为州县编户籍之浮浪人,及为诸王公贵人之佃客,典计,衣食客,皆免课役。(《通考·田赋考》)
第三节晋之文化及社会
A学术
a经学
(1)汲冢四书之发现——太康(武帝年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今除《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盛姬遗事》外,皆不传。(《晋书·武纪·东暂列传》)
(2)伪《古文尚书》之流行——按晋元帝时,梅赜奏伪《古文尚书》,自谓得苏愉、郑冲之传,晋君臣多信之,由是治《尚书》者,咸以伪孔传为主,立于学官,至清初阎若、璩惠栋、王鸣盛、孙星衍等,始确指其伪。
b史学
(1)《三国志》——陈寿仕晋,为著作郎,著《三国志》魏纪二十六列传,蜀十五列传,吴二十列传,凡六十一篇,惟寿以仕晋故,书多偏袒,以魏为正统,蜀吴为僭窃。(《晋书·陈寿传》)
(2)《后汉书》——华峤著《后汉书》,起自光武,终于孝献,司马彪著《续汉书》,起自兴祖,终于孝献,袁宏再撰《后汉纪》三十卷。(《晋书·华峤传》)
c文学
(1)文人——晋初文学大家,有阮籍、嵇康、陆机、潘岳、张华等,而左思、刘琨、郭璞,亦以文学著名,左思作《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至晋末,陶渊明出,亦文坛健将,其《归去来辞》,尤脍炙人口。
(2)文体——盛行四六骈俪文体,华美绚烂,颇足惊人心目,惟拘形式而忽精神,渐流于委靡之境。(以上参考曾毅《中国文学史》第十五,六,七章)
B美术
a图画
(1)顾恺之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以来,未之有也。常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之答曰:传神写照,妙正在阿堵中。俗传他有三绝,书绝,才绝,画绝,为画中四圣之一。(其三为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唐吴道子)。(《晋书·本传》)
(2)王廙善画,明帝尝师之,曾画佛像,及古人物故实,颇得神采,笔迹超迈。(《晋书·本传》)
(3)戴逵善画圣贤像,兼长雕塑,其作品庄严雅致,令人起敬畏之心。(《晋书·本传》)
b书法
(1)草书——尚书令卫瓘与尚书郎索靖皆善草书,时人称为一台二妙。草书本创于后汉张芝,瓘得其筋,靖得其肉,虽肥瘦不同,然精妙则一致。(《晋书》各人本传)
(2)隶书
1.卫夫人,名铄,为李矩之妻,最善隶书,著《笔阵图》,所谓阵云,坠石,断犀,弩发,枯藤,崩浪,悬针,垂露,玉筋,古钗等笔法,甚喧腾于世。(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九章)
2.王羲之少学卫夫人之书,南渡后学碑文,自书《兰亭序》,《黄庭经》后,遂为古今书圣。唐诗有“羲之俗书逞姿媚”之句,足可想见其笔势。(《晋书·本传》)
C学校
a京师学——武帝初设立学校,太学生三千人,太始八年,太学生七千余人。迨及东晋,因于干戈,黌舍荒废,虽间事恢复,然亦名不副实。
b地方学——虞溥为鄱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至者七百余人,其余各地,亦多兴学。(以上参考《通考·学校考》)
D发明
a大舡连舫——“王濬伐吴,作大舡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所得驰马往来,舟棹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濬传》)
b记里鼓车——其制,驾四,形状如指南车,中有木人执搥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搥。(《晋书·舆服志》)
c平底釜——杜预欲减省薪火作平底釜,此于国民经济,大有辅助。(《晋诸公赞》)
d墨——“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以石磨汁……魏晋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为之。”(宋赵希鹄《洞天清录》)
E贿赂——“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晋书·惠帝纪》)当时官场,非钱不行,故鲁褒作《钱神论》,惟贿赂又尽入私而不归公,刘毅尝对惠帝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晋书·刘毅传》)
F奢侈——何曾日食万钱,犹嫌无下箸处,子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石崇则室宇宏丽,庖膳穷山水之珍。贤者如谢安亦盛建楼馆,肴馔屡费百金,则世俗之奢侈可知。(《晋书》各本传)
G礼俗
a答妾拜——汉魏故事,王公群妾见夫人,夫人不答拜,晋礼乃定妃公侯夫人,答妾拜。(《晋书·礼志》)
b拜陵——“江左,元帝崩后,始有谒陵告辞之事,盖由眷向友执,率情而举,非京洛之旧也。”(同上)按古无墓祭之礼,故无拜陵,拜陵之风,乃自东晋始。
c修禊——晋之风俗,自中朝公卿,至于庶人,三月初三,皆禊于洛水之侧,即《兰亭诗序》所谓修禊事也。(同上)
问题
1.西晋之士风。(民大一三年)
2.东汉屡徙外族于内地,其结果若何?(北大一四年)
3.取士之法魏晋有九品中正之制,至隋唐而科举以兴,试说明二制度之梗概并举其利弊以对。(浙大一八年)
4.东晋偏安江左,既有王祖谢诸贤,先后继起支持大局,何以卒不能恢复中原。(东吴二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