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惨杀华侨——西班牙人抵菲律宾后,见华商甚众,有喧宾夺主之势,忌之。万历三十一年,下令屠杀,华人二万名,几无一留。然不久人数又增,崇祯十二年,再下令屠杀,三万三千商民之中,生者仅三分之一耳。亦云惨矣!(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二册第一六一节)
B中欧之通商
a互市之利
(1)祖宗时,诸蕃常贡外,原有抽分之法。稍取其余,足供御用。利一也。(《明史卷三二五·佛郎机传》)
(2)两粤比岁用兵,库藏耗竭,籍以充军饷,备不虞。利二也。(同上)
(3)粤西素仰给粤东。小有征发,即措办不前。若番舶流通,则上下交济。利三也。(同上)
(4)小民以懋迁为生,持一钱之货,即得展转贩易,衣食其中。利四也。(同上)
b通商之国
(1)葡萄牙——武宗时,葡萄牙人至广州通商,上川,电白,澳门,皆其居留地,而澳门独盛。时海贼盛行,明不能讨,借葡兵力,平之。遂令其岁纳租银五百万两,以三地租之,是为中国有租借地之始。(《明史·佛郎机传》,《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二册第一五一至一五三节)
(2)西班牙——西班牙据有菲律宾,于万历三年,遣使通中国,然为葡人所阻,卒不得要领,仅以马尼剌为两国之市场,而墨西哥之银币,因得接间以输入中国,是为外国银币流行内地之始。(《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二册第一六一节)
(3)荷兰——神宗时,荷兰东来,欲扩势力于中国,谋夺澳门,中葡共御之,不得逞,乃据有台湾而经营之。(《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二册第一六二节)
(4)英吉利——神宗时,英与葡战,葡人不胜,遂许英船以出入澳门之权利。崇祯十年,英陷虎门,中国许与英人通商以和。自是以后,英人之势力渐盛矣。(《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二册第一六六节)
十一、明之灭亡
A流寇肆祸
a流寇之起源
(1)饥民——先是辽左用兵,逃军惮不敢归伍,相聚剽虏。至是关中频岁祲,有司不恤下,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张耀采。由是府谷王嘉允,汉南王大梁,阶州周大旺,群贼蜂起,三边饥军应之,流氛之始也。(《明史卷二六〇·杨鹤传》)(注一)
(2)饥军——粮饷穷乏,至崇祯朝已极。崇祯元年,陕西因欠饷,兵士遂起而劫掠州库,投入饥民,而为群盗矣。明年,京师戒严,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五镇总兵官,悉以勤王行,延绥兵中道逃归,甘肃兵亦哗,惧诛,并合于贼,贼益张。(同上)
(3)驿卒——崇祯二年,以给事中剽懋议裁驿站,山陕游民,仰驿糈者,无所得食,俱从贼,贼转盛。(《明史卷三零九·李自成传》)(注二)
b寇事之扩大
(1)在陕初起
1.张献忠者,延安卫柳树涧人也。隶延绥卫为军,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奇其状貌,为请于总兵官王威释之,乃逃去。崇祯三年,陕西贼大起,王嘉允据府谷,陷河曲,献忠以米脂十八寨应之,自号八大王。(《明史卷三〇九·张献忠传》)
2.李自成米脂人,崇祯四年,河曲贼王嘉允为左右所杀,其党共推王自用为魁。自用结群贼老徊徊、混世王等及高迎祥、献忠共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自成乃往从之,号闯将,未有名。(《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
(2)窜扰中原——是时流贼屡入河南,陈奇瑜、洪承畴,先后讨之,皆无功。崇祯八年,大会荥阳,老徊徊、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及迎祥、张献忠,共称十三家七十二营,议分道出兵,所得子女玉帛,众家均分。(《明史·李自成传》)此为流贼史上放一异彩。
c剿抚之无功
(1)外力牵掣——是时清兵深入,洪承畴,孙传庭皆奉诏入援,朝仪移承畴总督蓟辽,帅秦兵东守。传庭言:秦兵不归,则流贼势张,且军士家在秦,久留于边,非哗则逃,无益。帝不听,而以传庭总督保定,杨嗣昌效之,逮下狱,于是陕事益坏。(《明史卷二六二·孙传庭传》)
(2)中官监军——庄烈帝即位。变更前法,京营自监督外,总理捕务者二员,提督禁门巡视点军者三员,帝皆以御马监司礼文书房内臣为之,于是营务尽领于中官矣。而为弊甚大,竟以亡国。(《明史卷八九·兵志一·京营》)
(3)将帅邀功——时兵事益急,帝命京军出防剿,皆监以中官廪给优渥,挟势而骄,多夺人俘获以为功,轻折辱诸将士,将士益解体。(同上)
(4)士卒骄蹇——京军之弱,其弊不在逃亡,而在占役,不在军士,而在将领,盖提督坐营号头把总诸官,多世胄纨绔,平时占役军营,以宫名支饷,临操则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而军士又多习于骄惰,及流贼入居庸关,至沙河,京军出御,闻炮声溃而归,京师遂陷。(同上)
d李张之建号
(1)李自成
1.政治见解
(甲)自成入河南,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又改禹州为平均府。(《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由此可略见其经济政策。
(乙)据明末野史云,有事公众议之,是自成无独裁之意,而行合议制度。
2.入据关中——自荥阳会后,自成即西入陕西,十七年正月,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明史·李自成传》)
(2)张献忠
1.据蜀——荥阳大会,献忠独东下,转战数年。十六年,克武昌,遂僭号。十七年,破成都,僭号大西国王,改元大顺,名成都曰西京。(《明史·张献忠传》)
2.屠杀——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其诛之数,不可胜纪。(注三)(同上)
e思宗之殉国
(1)燕京之陷落——崇祯十七年,自成率师北犯,官兵望风奔溃。三月,迫京师,太监曹化淳启彰义门迎降,京师陷。帝剑击长公主,趣皇后自尽,而帝自缢于煤山。(《明史·李自成传》、《卷二四·庄烈帝纪二》)
(2)李自成之称帝——北京既陷,自成乃僭称帝号,尽改官制。(注四)文武诸臣,遭其拷掠,至为惨酷,又大纵淫掠,民不胜其毒,缢死相望。(《明史·李自成传》)
B清兵入关
a入关侵扰
(1)第一次——崇祯二年,十一月,清兵入关,直薄京师。袁崇焕闻惊入援,未几被诬而死。三年,清兵攻山海关,不克,乃退,关内诸城,渐次收复。(《明史·庄烈帝纪》并《参圣武纪》)
(2)第二次——崇祯七年七月,清兵击察哈尔,大破之。八月,侵宣府大同,抵保定而还。(同上)
(3)第三次——崇祯九年七月,清兵复入昌平,连破畿内州县,逾月而归。(同上)
(4)第四次——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太宗自将向山海关,牵制明兵,而令多尔衮由密云县深入,连下畿辅四十八县。十二年正月,清兵自德州渡河,下山东州县十六,而山海关终不下,乃班师。(同上)
(5)第五次——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兵复由雁门入塞,陷蓟州,分道而南,克顺德、河间、兖州三府,分兵东抵登莱,南及海州。复自天津由密云出塞。是役陷三府,十六州,六十七县,丧失人民牲畜财帛,不可胜纪,明之元气伤矣。(同上)
b平定中原
(1)吴三桂请兵——初明廷为李自成所逼,吴三桂拥兵山海关,有诏召还三桂。三桂星速旋师,途中闻燕京陷,思宗死,得其父襄书,将降自成。旋以爱妾陈姬见收于自成,乃忿,请兵于清。(《清史列传卷八〇·逆臣吴三桂传》)
(2)移都燕京——时清世祖即位,多尔衮摄政,允三桂请,率洪承畴赴援,大破自成兵于山海关。自成归京师焚宫阙,杀吴襄,载辎西走。多尔衮入京师,世祖旋由沈阳徙都北京,是为清室南下定都之始。(参《清史列传·多尔衮传》)
C南明诸帝
a福王之被虏——思宗既殉国,福王由崧即位于南京,是为弘光帝。命史可法督兵江北,清兵陷扬州,可法死之,南京亦陷,帝走芜湖,旋见执,时弘光元年也。(徐鼒《小腆纪年》)
b唐王之殉国——福王被虏,唐王聿键即位于福建,是为隆武帝。隆武元年,清兵入闽,帝走汀州,旋为清兵所执见杀。帝弟唐王聿粤即位于广州,是为绍武帝,寻亦为清兵所执。(同上)
c桂王之败亡——隆武元年,桂王由榔已即位于肇庆,是为永历帝,屡为清兵所迫。后为三桂所迫,走缅甸。甸酋执帝献于三桂,旋被杀,明遂亡,时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也。(同上)
【注解】
注一按给事中马懋才,当时上疏,叙陕西饥民之状如下:臣陕西安塞县人也。臣见诸臣具疏,有云父弃其子,夫鬻其妻,或掘草根而自食,或掘白石以充饥,然此犹不足言。臣乡延安府,自去岁至今,一年已不见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人民争相采食山间之蓬草。虽曰穀物,实类于糠,其味苦涩,食之不过免死。至十月,蓬尽则剥树皮而食,诸树皮中,惟榆皮最善,仍杂以他皮而食,亦得稍缓其死。至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石冷而味腥,虽少食亦易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其一二稍为积贮之民,则被劫不留一物。彼饥民以为死于饥与死于盗,死相等耳;且与其坐以饥死,何不为盗而死,尚得为饱死鬼乎?最可悯者,则在安塞城西一带之地,每日必弃一二婴儿,其号泣而呼父母者有之,其食粪土者有之。至翌日,则弃儿无一生者。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影。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而为薪,煮人肉而为食,始知前此之人,皆为饥民所食。第食人者必非康健,彼等亦不出数日,面目赤肿,发燥热而病死。因此死者相枕藉,各县于城外掘数坑,每坑埋数百人。总之秦地光景,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盗贼次之;西安汉中以下,则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次之云云。
注二按在中国之北方,从事于驿站之驿夫,多系山西及陕西之人民。一因其耕地不十分相宜;又因其地方之人民,一般多有膂力,惟苦生计困难,多惟为无赖之徒。据《明史》所记,则谓朝廷设立驿站之主旨,兼以笼络天下无赖之徒,使彼等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而不敢为非,此亦不免为一面之观察。究之驿传裁削者,将从来驿夫之数,大施节减,适陕西饥馑,殆达极点,今更增此多数之无赖汉,于是到处煽动溃兵,遂相聚而投于盗贼之群。
注三献忠诡开科取士,集于青羊宫尽杀之,笔墨成丘塚。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曰“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齅者,引出斩之,名曰“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贼将有不忍至缢死者。伪都督张君用、王明等数十人皆坐杀人少剥皮死,并屠其家。胁川中士大夫使受伪职叙州布政使尹伸广元,给事中吴宇英不屈死,诸受职者,后寻亦皆见杀。其惨虐无人理,不可胜纪。(《明史·张献忠传》)
注四自成称帝,尽改官制:六部曰:六政府;司官曰:从事;六科曰:谏议;十三道曰:直指使;翰林院曰:弘文馆;太仆寺曰:验马寺;巡抚曰:节度使;兵备曰:防御使;知府州县曰:尹,曰:牧,曰:令。(《明史·李自成传》)
第二节明代之制度
A官制
a内官——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嗣恐丞相擅权,乃废之,而分其职于六部,时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仁宗时,以殿阁大学士多为师傅,特尊重之,于是权渐重。世宗时,政务枢机,悉归内阁,夏言、严嵩迭用事,隐然有宰相之实权,嗣后遂成体制。又有都察院以纠察风纪,通政使以通达奏章。此中央官制之大略也。(注一)(《明史·职官志》)
b外官——省设布政司以掌财政,按察司以理刑名,道设分司。府州县设知府知州知县以掌政令。然其后又设巡抚总督及巡按御史,大率除治理人民机关外,以监督官吏机关最为重规而叠矩。有司竭全力以奉长官不暇,更无余力以勤所职,大为政蠹。(注一)(同上)
B学校
a京师学
(1)国子学——洪武元年,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而南北两京,皆设国子学。既而改学为监,有祭酒,司业博士为之师。(《明史卷六九·选举志》)
(2)宗学——为宗室子弟肄业所。(同上)
(3)武学——英宗时设之两京以教武生。(同上)
b地方学
(1)府学——以教授训导等职为之师。(同上)
(2)州学——同上。(同上)
(3)县学——同上。(同上)
(4)社学——每乡社置之,令民间子弟肄业,以期教育之普及。(同上)
C选举
a文科
(1)选举之法
1.学校——学校以教育之。(《明史卷六九·选举志序》)
2.科目——科目以登进之。(同上)
3.荐举——荐举以旁招之。(同上)
4.铨选——铨选以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注二)(同上)
(2)考试之法
1.乡试——子午卯酉之年,各省举行者,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以第一为“解元”。(《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
2.会试——辰戌丑未之年,以举人试之京师礼部,曰会试,第一为“会元”。(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