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58

第58章 清(7)

b同盟会——拳乱以后,通国大兴教育,留日学生亦聚众,孙文乃乘此注入其主义于留学生,会章炳麟游日本,更鼓吹民族革命主义。时留学生提倡革命者益多,而国内革命失败之徒,复纷纷来集,湖南黄兴,直隶张继,隐执牛耳,会孙文由欧美游历至日,因开欢迎会,是为革命党统一之权舆,乃组织中国同盟会于东京,举孙文为首领,复发刊民报,以为革命党之机关,揭载六大纲。(《清稗类钞》)(注二)时光绪三十一年也。

C武昌起义以前之革命行动

a乙未广州之役——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九日,孙文举义广州,事败,陆皓东等死焉。(《中国国民党史稿》)

b庚子惠州之役——光绪二十六年,孙文命郑士良入惠州,召集同志,以谋发动,而命史坚如入广州,以谋响应,事泄,为清兵所败,士良死焉。(同上)

c甲辰长沙之役——光绪三十年,十月,黄兴与马福益谋举义长沙,事泄,马福益死焉。(同上)

d丁未黄冈之役——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革命党余继成,陈涌波等举义于潮州饶平县之黄冈,为清兵所败。(同上)

e丁未镇南关之役——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革命军举义镇南关,二十七日孙文率黄兴、胡汉民等前往,血战七昼夜,卒以弹尽,退入安南。(同上)

f辛亥广州之役——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黄兴率同志举义广州,攻两广督署败,死者不明,得尸葬黄花岗者七十二人。(同上)

D武昌起义

a铁路收归国有问题——清政府收铁路为国有,四川争路风潮突起,声势汹涌,湖南应之,全国震动,清廷派端方率军入川弹压,人民益抱不平,而革命党于是乘机举义于武昌。(同上)

b十月十日之举义——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即阳历十月初十日,民军起义于武昌,拥黎元洪为都督,称中华民国军政府。各国宣布严守中立,而民军之势益盛。(同上)

c各省之响应——武昌义旗一举,各省纷纷独立(注三),未逾月,民军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清廷仅拥有直隶、河南、东三省而已。(同上)

E临时政府之成立——是时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遂成立矣。(同上)

F清帝之退位——民兵既起,清廷起用袁世凯,南下率军与民军相抗,袁世凯受任以后,乃派蔡廷幹赴鄂与黎元洪议和,不得要领。至是袁世凯派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议和,临时大总统孙文提出协议五条,(注四)袁乃迫清廷退位,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退位,袁世凯被选为第一任大总统,于是南北统一。(同上)

【注解】

注一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宣布预备立宪事宜,谕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蒙,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行宪法,取决公论,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由仿行宪政,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布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晰国政,以备立宪基础。(《光绪政要》)

注二其揭载六大纲如下:

1.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清稗类钞》)

2.建设共和政党。(同上)

3.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同上)

4.土地国有。(同上)

5.主张中日两国国民之连合。(同上)

6.要求世界各国赞成中国革新事业。(同上)

注三武昌义旗一举,各省纷起独立,湖南长沙,于九月一日独立,以焦达峰为都督;江西九江,于九月二日独立,以马毓宝为都督;南昌十日应之,以吴介璋为都督;陕西西安九月四日独立,以张凤翙为都督;山西太原九月九日独立,以阎锡山为都督;云南亦于九日独立,以蔡锷为都督;十八日安徽安庆独立,江苏上海于十三日独立,以陈其美为都督;浙江杭州于十四日独立,以汤寿潜为都督;福建于十八日独立,以孙道仁为都督;广东于十九日独立,以胡汉民为都督;而广西沈秉堃,贵州杨尽诚,四川伊昌衡,亦皆为都督,先后独立,以应武昌;山东于二十三日独立,以孙宝琦为都督;是时民军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国国民党史稿》)

注四协议五条如下:

1.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请转知民国政府,现在清帝已经退位,或转饬旅沪领事转达亦可。(同上)

2.同时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同上)

3.文达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同上)

4.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同上)

5.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授受事权。(同上)

备考

(1)参议院决定清室待遇条件:

1.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

第一款清帝逊位之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中国国民党史稿》)

第二款清帝逊位之后,其岁用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给付。(同上)

第三款清帝逊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同上)

第四款清帝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保护。(同上)

第五款清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同上)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得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同上)

第七款清帝逊位之后,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同上)

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同上)

2.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a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b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其私权,与国民同等。(同上)

c清皇族私产,一律保护。(同上)

d清皇族免兵之义务。(同上)

(2)清帝退位词曰: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鼎,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遴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以团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响,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万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得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同上)

第二节清代之制度

A官制

a内官

(1)内阁大学士

1.文华殿——参预机务,即宰相职也。(《皇朝通考·职官考》)

2.武英殿——同上。(同上)

3.文渊阁——同上。(同上)

4.体仁阁——同上。(同上)

5.东阁——同上。(同上)

6.协办——旗汉各一人。(同上)

(2)部

1.吏部——掌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同上)

2.户部——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同上)

3.礼部——掌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同上)

4.兵部——掌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同上)

5.刑部——掌天下刑名谳断之政。(同上)

6.工部——掌百工山泽之政令。(同上)

(3)院

1.理藩院——掌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黜陟之政。(同上)

2.都察院——专掌风宪,以整纲饬纪为职。(同上)

3.翰林院——掌制诰文史,以备天子顾问。(同上)

(4)九卿

1.通政司——掌内外章奏敷奏封驳之事。(同上)

2.大理寺——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同上)

3.太寺寺——掌祭祀礼乐之事。(同上)

4.太仆寺——总国之马政。(同上)

5.光禄寺——掌祭飨宴劳酒醴膳馐之事。(同上)

6.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传赞之事。(同上)

7.上驷院——掌马匹驼只稽檄刍牧之事。(同上)

8.武备院——掌陈设武备及给赐征收之事。(同上)

9.奉宸院——掌君主之事。(同上)

(5)府

1.内务府——掌宫内及太监之事。(同上)

2.宗人府——掌皇族之属籍事。(同上)

3.顺天府——掌辇毂下民政之事。(同上)

4.詹事府——掌坊局之政事。(同上)

(6)监

1.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同上)

2.钦天监——掌天文授时之事。(同上)

(7)处——军机处——参赞机务最握大权,即以王公及阁臣任之。(同上)

(8)衙门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外交之事。

2.海军衙门——掌海军之事。

3.步军统领衙门——掌巡察捕等事。(同上)

b外官

(1)司

1.督

(甲)总督——掌一省或二省三省之民政军政。

(乙)漕运总督——掌漕运之事,仅一员驻清江浦。

(丙)河道总督——掌黄河工程之事,仅一员。

2.抚——巡抚——掌一省之事。

3.布政司——掌一省民政兼钱穀。

4.按察司——掌一省刑狱兼驿传。

5.运使司——掌一省盐务,有盐省分始有之。

(2)学政——学政——掌一省考试之事。

(3)道

1.分守——统辖数府州。

2.分巡——同上。

3.管河——管理河工。

4.粮储——有漕粮省分有之。

5.盐法——有盐省分有之。

6.海关——直隶津海关特设之职,其余商埠皆以守巡道兼管。

(4)地方官

1.知府——掌一府之事。(《皇朝通考·职官考》)

2.直隶州——掌一州之事。(同上)

3.直隶厅——(同知州判通判)掌一厅之事。(同上)

4.知县——掌一县之事。(同上)

5.知州——掌一州之事。(同上)

6.厅——掌一厅之事。(同上)

B田制

a民田

(1)直隶有更名田,农桑地,蒿草籽粒地,苇课地,归并卫地,河淤地。(《皇朝通典卷一·食货典》)

(2)盛京有退圈地。(同上)

(3)山东有归并卫所地,更名田,灶地。(同上)

(4)江苏有山荡溇滩地。(同上)

(5)安徽有草地。(同上)

(6)江西有山塘地。(同上)

(7)浙江有山荡塘湖,桑茶灶地等地。(同上)

(8)陕西有更名地。(同上)

(9)广东有泥沟车池地。(同上)

(10)广西有徭田,獞田,狼田。(同上)

(11)甘肃有熟田碱田。(同上)

b官庄

(1)宗室庄田。(注一)(《皇朝通典卷二·食货典》)

(2)八旗官兵庄田。(同上)

(3)驻防官兵庄田。(同上)

c官田

(1)籍田——为天子亲耕之田,顺治十一年,设籍田于正阳门外之西,中为先农坛,康熙二十四年,令各省择东郊官地立为籍田。(《皇朝通典卷三·食货典》)

(2)祭田——赐圣贤后裔之田也。(同上)

(3)学田——专供修学及赡给贫士子用也。(《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二·田赋考》)

d驻防官庄——盛京为驻防重地,直隶,江苏,浙江,陕西,山西,河南所设驻防官兵,均量给庄地。(《皇朝通典卷三·食货典》)

C兵制

a八旗

(1)满洲八旗——太祖甲寅年,定八旗之制,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合为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之众。(《皇朝通考卷一七九·兵制考》)

(2)蒙古八旗——天聪九年,设蒙古八旗(注二),其旗色与满洲八旗同。(同上)

(3)汉军八旗——崇德七年,设汉军八旗,定旗色与满洲八旗同。(同上)

b绿旗——乃明亡后,编制汉军以驻扎各省及边疆者,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官,以督抚节制之。(《皇朝通考·兵制考》)

D刑制

a五刑

(1)笞——自一十至五十,每十笞为一等,凡五等,用小竹板折责,每十笞责四板,旗人犯笞者,以鞭代之。(《皇朝通典·刑典》)

(2)杖——自六十至一百,每十杖为一等,凡五等,用大竹板折责,折数与笞刑同。(同上)

(3)徒——发本省驿递,自一年至三年,每半年为一等,凡五等,各依年限应役,役满回籍,五徒各予以杖,自六十至一百有差,到配折责。(同上)

(4)流——安置远方,终身不返,分二千里,二十五百里,三千里,为三等,并杖一百,到配折责。(同上)

(5)死——死刑有二,曰斩,曰绞,皆有立决、监候之别。(同上)

b十恶——有谋反,谋大逆,谋叛,恶朔,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二五·刑部名例律》)

c八议——有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同上)

E学制

a京师学

(1)宗学——顺治二年,建立宗学,以教宗室子弟。(《皇朝文献通考卷六三·学校考》)

(2)觉罗学——顺治十一年设立,以教觉罗子弟。(《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九三·礼部学校》)

(3)咸安宫学——雍正七年设立,以教佐领管领下幼童及官学中之俊秀者。(同上)

(4)景山学——康熙二十四年设于大内,以教内府子弟。(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