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11

第11章 旌表孝行的方式(4)

2.“忠孝两全”的陈连升父子

清朝曾为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陈连升设立专祠。陈连升在道光十九年(1839)跟随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曾率守军击沉一艘前来挑衅的英军双桅船,被提升为三江协副将。在调守虎门沙角炮台后,他加强练兵和巡逻,积极修筑工事,添置大炮,增设地雷,加强巡逻,严阵以待。道光二十年(1840),英舰来犯,陈连升受命率五艘战舰,与英军进行了激烈的海战,击退了英军的进攻。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向沙角炮台发起袭击,面对腹背受敌、敌强我弱的不利战局,陈连升毫不畏惧,与儿子陈长鹏一起指挥六百官兵抵御英军数千人,用地雷、火炮歼敌数百人。在火药消耗殆尽、又无外援的情况下,他先率官兵用弓箭射杀英军,然后抽出腰刀冲入敌阵,进行殊死搏战,不幸牺牲。儿子陈长鹏见父亲阵亡,虽悲愤异常但仍坚持战斗,持戟大呼,又砍杀了数名英军,自己多处受伤,最后投海捐躯。英军人数火力占优势,却迟迟攻不下炮台,都是由于陈连升的勇猛抵抗、坚守不屈。英军恼羞成怒,乱刀砍上陈连升的尸体泄愤。朝廷获知此事后,为褒奖陈连升、陈长鹏父子“忠孝两全”,将二人牌位放入昭忠祠中供奉,昭忠祠是我国古代为纪念卫国战争中阵亡将士而修建的庙宇或祠堂,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而起名。朝廷还为父子二人建立了专祠予以旌表。爱国诗人张维屏的《三将军歌》曾经歌颂道:“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这场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曾亲身参加这次攻打炮台的侵略军中有一个名叫W·D·柏纳德的人后来写了一部题为《“复仇女神”号轮船航行作战记》的书,描述了这次战斗:“凡是亲眼目睹过中国人在每一次交战中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个人英勇事迹的人,不管这种无畏是出于勇气,还是出于绝望,都不会把中国人当懦夫看待。”据说陈连升的战马也被掳到香港,英国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性如其主,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的方向悲鸣嘶叫,最后绝食而死,时人称为“节马”。“节兵义坟”、“节马碑”等至今仍存。陈连升是土家族,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他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3.《惠山记续编》中的古镇祠堂

清朝雍正元年(1723),鉴于“恩诏内开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有所观感”,于是,统治者令京师和直省府、州、县、卫分男女各建立“忠义孝弟祠”和“节孝祠”。其中忠义孝弟祠建于学宫之内,祠门内立石碑一座,将忠臣、义士、孝悌之人的姓名刊刻于其上,已故去的在祠中设立牌位。八旗也是分左右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择地建立忠义孝弟祠。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因而地方上的祠堂为数不少,有专祠、也有总祠,下面来看清朝学者邵涵初编撰的《惠山记续编》里记载的无锡惠山古镇的几座祠堂。

蔡氏孝友祠,祭祀的是明朝的孝子蔡元锐、蔡元泽两兄弟。当时倭寇扰乱东南一带,有许多孝子为保护父母被杀,得到了朝廷的表彰。蔡元锐和蔡元泽是无锡人,二人都很孝顺友爱。倭寇进犯无锡,闯入蔡元锐的家,兄弟两人急忙扶父亲上屋顶躲藏。蔡元锐落在后面,被倭寇抓住。倭寇让蔡元锐说出其父的藏身之所。蔡元锐坚决不肯,倭寇恼羞成怒,杀掉了蔡元锐。蔡元泽不知道兄长已死,以为只是被倭寇捉住了,第二天带着大笔钱财前去赎兄,也被倭寇杀死了。蔡元锐、蔡元泽兄弟二人在明嘉靖年间被旌表。

张孝子祠,祭祀的是张寅孙。张寅孙的父亲张拱明,出游桂林,与家里失去了联系。张寅孙长大后,一个人靠着行乞万里寻亲。他到桂林后四处打听父亲的消息,不幸的是父亲已经去世了。张寅孙就把父亲的灵柩带回家中,与母亲合葬。张寅孙在乾隆年间被旌表。

潘氏两孝子祠,祭祀的是孝子潘志道及孝子潘稷。潘志道,乐于助人,性至孝。潘志道的母亲眼睛有疾病看不到东西,潘志道每日恭敬地舔母亲的眼睛,祈祷母亲复明,没想到母亲的眼睛真的复明了。潘志道在乾隆年间被朝廷旌表。潘稷的父亲潘果,因事被抓捕入狱。潘稷惦记父亲,担惊受怕,奔行六千里去探视父亲,因为劳累过度,呕血而死。潘果被释放了,收拾儿子遗物时,发现了儿子草拟的要代父而死的上书,语句非常酸楚,潘果看后非常感动。

秦氏双孝祠,祭祀明朝孝子秦旦、秦奭。秦旦、秦奭两兄弟非常孝顺,平日里对父母恭谨侍奉,乡里闻名。一次,父亲得病,大夫看后总不见好转。兄弟二人听说割肉剜血可以治病,于是争相为父亲做这件事。后来母亲膝部疮伤溃烂,久治不愈,兄弟二人又争相舔母亲的膝盖。父母二人的病竟逐渐好转了起来。清朝乾隆皇帝得知此事,曾御书“孝友传家”匾额赐予秦氏。在秦氏双孝祠,还建有孝友传家坊。

惠山还有五处节孝总祠。一处在寺塘泾,康熙年间诸生(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顾鼎吉建。之前当地知县曾经采访已旌表和未旌表的贞节女子五十二人,建立烈女祠。顾鼎吉建立祠堂后,将烈女祠中的牌位迁入,又增加了二十二人,建坊合祠,以后又陆续增祀。一处在日月池旁,因雍正元年的恩旨(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建立“忠义孝弟祠”和“节孝祠”)而建,以后又陆续增祀。一处在听松坊街左,是当地的一个节妇捐资修建,后来又拓地建坊,陆续增祀。一处在二泉亭外,有官员采访总旌贞孝节烈一千八百七十五人,建坊合祠祭祀,后来又陆续添祀捐资节妇五十二人。一处在寄畅园前,道光年间倡建,采访总旌贞孝节烈两千余人,建坊合祠编祭,后来也陆续增祀。

五、为孝子竖阙

阙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用于标志建筑群的入口。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筑楼观,上圆下方,因为两个台子之间形成缺口,所以称为“阙”(古代“阙”“缺”通用)。东汉刘熙《释名》中就这样解释:“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指出阙在门的两旁,中间有道路可供进出。阙一般由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构成。阙还有一些不同的称谓,如“观”、“象魏”等。叫“观”,是因为阙是一种可以登临远观的高大建筑,既可以防御守卫,又可以瞭望。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阙,门观也。”《尔雅·释宫》也说:“观,谓之阙。”叫“象魏”,是指其一种巍然高大的样貌,还可以悬示教令。

周朝已经有阙。春秋时期宫殿的正门建阙。汉朝的宫殿、陵墓均建阙。东汉时许多贵族和官僚的宅第、祠、墓也建阙,以显示官爵和功绩。汉阙的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双阙,其间并没有门;还有一种是门、阙合一的阙,两阙之间连以单层或中层的门。现存最早的阙就属于汉朝。如位于四川渠县的冯焕阙,以石仿木结构修建,高4.38米,阙身下部用一块巨石做成,阙身之下是一石台基,阙身雕出斗拱、坊子和屋顶。阙身正面铭文下刻饕餮纹,铭文是“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据《后汉书》记载,冯焕在东汉安帝时曾任幽州刺史,被陷害下狱,后来证明是被人诬陷,但病死狱中。安帝哀怜,赐钱十万,还让冯焕的儿子做了官。冯焕阙为双体,东西各一,现仅存东阙,子阙已废。冯焕阙雕刻精致,造型生动优雅,书法也很特别,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珍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有无子阙和子阙的多少,阙可以分为单阙、双出阙、三出阙。根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使用功能,所建阙的大小也不一样。例如,三出的墓阙为皇帝所专用,臣子若建立三出阙那就是僭越的行为。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的霍光死后,霍光的妻子“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为霍光盖了三出阙,这其实是一种“侮上”的行为。霍光死后,霍氏一门更加骄奢放纵,甚至密谋发动政变,最终落得灭族的下场。

用立阙的方式进行旌表,就是在受表彰者的门前建立高大的门观,以壮大声势。《旧唐书·朱敬则列传》称朱家:“代以孝义称,自周至唐,三代旌表,门标六阙,州党美之。”朱家世世代代都以孝义著称,自北周至唐朝,有三代朱家人都受到过朝廷的旌表,门前建有六阙,邻里时常赞美孝义传家的朱家。唐朝大臣第五琦的儿子、儿媳也皆以孝著,被“表阙于门”。唐德宗时的尚书左丞田季羔的祖父、父亲也因为孝谨被“表阙于门”。

1.“孝著三代,门树六阙”

杨炎在唐德宗时期曾任宰相,是唐朝著名的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倡行人。杨炎家三代以孝著称,曾经获得统治者立阙形式的旌表。杨炎的祖父杨哲,孝行就十分突出,被朝廷树阙表彰。杨炎的父亲杨播考中进士却隐居起来不做官,唐玄宗征召杨播做谏议大夫,杨播辞官回家,尽心侍奉父母,还出现了吉祥的征兆,被政府立阙旌扬。祖父和父亲的孝顺,杨炎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待杨播,杨炎更是孝顺。杨播死后,杨炎肝肠寸断,在父亲的墓边搭了草庐服丧,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日夜号呼哭泣。父亲的墓前长出了紫色的灵芝,飞来了白雀,人们都认为这是杨炎的孝行所致。朝廷听说了此事,在杨炎居所的门前树阙,彰显杨炎的孝行。《新唐书》称:“炎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

2.“阙下林家”

泉州莆田人林攒,在唐德宗时期做福唐尉。林攒的母亲年纪大了,逐渐衰弱起来。林攒一直想接母亲到福唐,便于自己照顾奉养。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迎接母亲,母亲就病了。林攒心急如焚,赶忙辞官还家侍奉母亲。母亲故去后,林攒五天不吃不喝,伤心欲绝。自己在母亲的坟墓旁边搭建了小屋,日夜守护母亲的坟墓,有白乌飞来、天降甘露的祥瑞出现。邻里有人把此事上报给了官府,于是有官员前来查看是否属实。不巧的是甘露稀少,邻里都大惊失色。林攒哭着说:“难道天降甘露不是吉兆,而是给我添加祸患吗?”一会儿甘露就又聚集起来,白乌也飞了回来。官员一看此事属实,上报了皇帝。皇帝命人在林攒母亲的墓前建立了二阙,还表彰林攒所居住的里巷,免除徭役。因为所筑二阙,林家被称为“阙下林家”。

3.庞天佑被“筑阙表之”

宋朝有个孝子叫庞天佑,是江陵人,在里中教授经书。父亲生了病,庞天佑心急如焚,割掉大腿上的肉让父亲吃。父亲病好之后,又得了眼病失明了,庞天佑哭泣着祈求上天,还为父亲舔目。父亲在八十多岁时去世,庞天佑背土封坟,在坟墓旁盖了小屋子居住,日夜号哭不断。知府陈尧咨听说了庞天佑的孝行,非常感动,亲自前往吊唁,还把他的事迹上报,皇帝后来下诏旌表了庞天佑。庞天佑家非常贫穷,没有一点积蓄,住在僻陋的小巷子中。陈尧咨帮着庞天佑将家移到了里门附近,还修筑了阙表彰庞天佑的孝行。

六、图画孝子容貌广而告之

以图画传递信息、经验,保存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给古圣贤画像以示表彰纪念的传统由来已久,《韩非子·大体》中记载:“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意思是理想的政治社会依法制行事,豪杰义士就无用武之地,无法建功立业,也就不可能被画像表彰,功绩无法刻在盘盂上(盘盂是圆盘与方盂的并称,用于盛物,也在其上刻文纪功或自励),更不会载入史册。这里,图书、盘盂、记年之牒(史书)并提,说明先秦之时就有记录名臣于图画的做法。《韩非子·用人》篇中也提到:“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录其名。”介子推效忠于晋文公,晋文公用“书图”记录以示褒扬。

关于图画的功能和作用,曹植曾有一番经典的言论:

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这是对图画作用很好的概括。先秦时期图画“圣贤”、“豪杰”的传统到汉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随着儒学的得势和深入,更使得汉朝的美术带有一种较浓厚的礼教色彩。这之后,以儒家三纲五常为标准的美术内容如旌表、鉴戒之类,成为礼教美术集中体现的对象。

《汉书·金日磾传》记载了汉武帝对金日磾之母以图画方式予以的旌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奇袭匈奴休屠王,休屠王被杀,年仅14岁的休屠王太子金日磾随昆邪王投降汉朝。因为才能卓异,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和重用。金日磾的母亲教育两个孩子很有方法,汉武帝听说后很是嘉许。金日磾的母亲病死后,汉武帝下诏在甘泉宫图画她的样貌,还在图画上署字“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看到都要对画拜了又拜,流泪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