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12

第12章 旌表孝行的方式(5)

有些地方官吏恪守君主政令,在当地做出了政绩,也得到了皇帝的“图画”形式的旌表。如《华阳国志》中记载了对东汉时期清廉不贪的郑纯的旌表。郑纯曾任益州西部都尉,这是一个出产金银、琥珀的富贵之地,“做此官者皆富及十世”。而“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明帝嘉之,乃改西部为永昌郡,以纯为太守。在官十年卒,列画颂东观。”东观是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高彪还被画像,悬挂在东观,以供人们景仰。这就有点类似当今的研究院或高等学府悬挂学术名流的画像一样,成为后进学子的典范,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唐朝张彦远曾极赞绘画的重大意义: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麟阁,指供奉功臣的麒麟阁。西汉中后期,随着对匈奴和羌人战争的胜利,出现了“四夷宾服”的“中兴”局面。甘露三年(前51),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归附了汉朝。汉宣帝刘询“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令人把功臣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共计十一位功臣:“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为了表示尊重,未写出霍光全名),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頟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这其中有武昭宣三朝重臣霍光、安羌功臣赵充国、入匈奴坚贞不屈的苏武等。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须颂》中特别记录了汉宣帝图绘当世功臣在社会上的反响:“宣帝之时,画图汉列士,或不在于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父祖不贤,故不画图也。”由此可见,被图绘于麒麟阁是功臣最高等级的象征,因祖父不贤而不能列居画像竟令“子孙耻之”,时人对画像旌表心存何种期待和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永平年间(58~75),明帝“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纪念这二十八人为建立东汉王朝所立下的汗马功劳,这就是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正所谓“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唐太宗李世民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众位功臣,也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其中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李靖等。到清朝乾隆皇帝时,在中南海紫光阁图画了一百位功臣的相貌,这些画像均为立轴式,上方为题赞,下方绘功臣像。乾隆还亲自为其中功劳卓著的五十人撰写了赞文,认为紫光阁的功臣像是胜过汉朝的盛举。

被图画旌表的往往是忠孝之人。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人如果画像会受到人们的异议。东汉灵帝时,曾下诏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画像并作颂词。《后汉书·酷吏列传·阳球列传》记载了尚书令阳球对此表示反对:

伏承有诏勑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臣闻《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案松、览等皆出于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或献赋一篇,或鸟篆盈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辩心,假手请字,妖伪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蝉蜕滓浊。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臣闻图象之设,以昭劝戒,欲令人君动鉴得失。未闻竖子小人,诈作文颂,而可妄窃天官,垂象图素者也。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

阳球说,图像之设,是用来劝诫的,可以令人君反思得失。乐松、江览这些“斗筲小人”、“竖子小人”只知“献赋”、“鸟篆”,怎么可以被图画表彰呢。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的创设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它是宦官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宦官借汉灵帝酷爱文艺,创办了这所新型学校,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持续的时间不长。鸿都门学一经创设就遭到士族、儒生们的激烈反对。阳球不仅认为不能图画旌表鸿都门学的人,还希望取消鸿都门学,所以阳球说:“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

充分利用绘画中所含的旌表作用,无疑对于宣示皇恩和引臣民效仿有重大意义。皇帝有时会派人绘下地方上的典型人物进行宣扬。朝廷画像的做法也影响到了地方,地方官们也将一些值得称许的孝子,用绘画这种美术形式记录下来。画像也成为宣传和表彰孝悌等道德品行的重要媒介。以下是因为孝行被朝廷图画旌表的几个例子。

1.丁兰刻木奉亲

丁兰是“二十四孝”之一,刻木事亲的故事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来参看东晋孙盛《逸人传》中的记载(《逸人传》已佚,唐朝徐坚《初学记》引)。

丁兰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都过世了。等丁兰长大后思念双亲,时常遗憾父母早亡未及尽孝供养。丁兰于是将木头刻成双亲的形象,将木人当成活着的父母一样供养,早晚都去向木人问安,凡事都要先问过木人再作决定。一次,邻居张叔的妻子向丁兰的妻子借东西。丁兰的妻子跪下向木人汇报,木人面露不悦之色,于是丁兰的妻子就没有借。张叔喝多了酒,听闻此事后大怒而来,谩骂木人,还用棍子敲木人的头。丁兰回家后,看到木人面色有异,于是询问妻子出了什么事。妻子以实相告后,丁兰又怒又心痛,痛恨张叔侮辱自己父母。丁兰持剑前往张叔家,杀掉了张叔。官吏前来捉拿丁兰时,丁兰首先做的是去向木人告别。木人看到丁兰,流出了眼泪。郡县里都认为这是至孝的表现,才能够通于神明,木人才会和人有了感应,于是免了丁兰的罪。孝子丁兰的图像最后被刻画于云台之上。丁兰刻木的真实性已无从考察,木人垂泪也有类“小说家言”,极有可能是后人为宣传至孝通神附会而成,但“图其形象”则反映了当时对孝子的一种旌表方式。东汉武梁祠画像对此事亦有描绘,见于祠堂西壁第三层。图中左有木象一,丁兰跪于前,妻子跪于一边,题赞曰:“丁兰:二亲终殁,立木为父,邻人假物,报乃借与。”曹植也歌咏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凌辱,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宋朝还有一个孝子把木头刻成母亲的样貌。宋朝庐州人王光济丧母后,悲伤难抑,用木头刻了母亲的样子,每天早晚侍奉如同母亲活着一样,谨守孝道。地方官知道了他的孝行,上报后也得到了皇帝下诏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