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收藏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婺源县奉旨旌表的督办单给人直观的印象。此单为黄色宣纸,高54公分,宽17.5公分,木刻套印,边框为双龙戏珠图案,顶部盖有一个紫红色的“旨”字,突显着皇恩浩荡,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督办单内写道:“今据安徽省婺源县族邻保结举报,江桂馥妻洪氏,年例相符,汇入婺源县案详,请总督部堂张、巡抚部院朱、督学部院吴会核汇题,奉旨旌表,准由礼部注册,自行建坊,竖匾入祠致祭,采列志乘,以光潜德。”接下来是落款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并盖有“督办三江采访劝葬恤命总局关防”的紫花大印。[1]
注释
[1]思得:《也说清代旌表制度》,载于《台州商报》,2010年2月5日。
三、受旌表的不同等级
(一)中央朝廷
中央往往以皇帝颁下诏书的形式予以旌表。如前面提到忠于汉室正统的李业,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曾下诏表其闾。史书中有很多“诏表门闾”一类的说法。以《南齐书·孝义列传》为例,其中就提到了六处。
《公孙僧远列传》:建元三年(481),齐高帝表彰公孙僧远等二十三人,“诏并表门闾,蠲租税”。
《韩灵敏列传》:建元三年,齐高帝对义兴蒋儁之妻黄氏“诏蠲租赋,表门闾”。
《韩灵敏列传》:对会稽永兴倪翼之母丁氏“诏表门闾,蠲租税”。
《韩灵敏列传》:齐明帝对吴兴乘公济妻姚氏“表门闾,复徭役”。
《封延伯列传》:齐高帝对十个累世同居的大家族“诏表门闾,蠲租税”。建武三年(496),齐明帝对两个累世同居的大家庭“诏表门闾,蠲调役”。
《吴达之列传》:建元三年,齐高帝对吴家“诏表门闾”。
来看《旧唐书·孝友列传》中记载的唐高祖的旌表诏书:
又有宋兴贵者,雍州万年人。累世同居,躬耕致养,至兴贵已四从矣。高祖闻而嘉之,武德二年,诏曰:“人禀五常,仁义为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自古哲王,经邦致治,设教垂范,皆尚于斯。叔世浇讹,人多伪薄,修身克己,事资诱劝,朕恭膺灵命,抚临四海,愍兹弊俗,方思迁导。宋兴贵立操雍和,志情友穆,同居合爨,累代积年,务本力农,崇谦履顺。弘长名教,敦励风俗,宜加褒显,以劝将来。可表其门闾,蠲免课役。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雍州万年县人宋兴贵,亲自务农来奉养父母,他家数代同居,到宋兴贵时已是第四代了。唐高祖李渊听说后觉得很值得表扬。在武德二年(619),唐高祖下诏说:“人们奉行五常,以仁义为重;士人有百行,以孝敬为先。自古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都对这些非常推崇。而在浮薄诈伪的衰乱时代,人们也有许多浮薄诈伪的行为,在乱世中能够约束自己修养身心的,也能够做世人的榜样。我恭受神灵之命治理国家,对那样败坏风气的行为,正想加以改变。宋兴贵有着高尚的节操,家庭气氛融洽友善,一大家人居住在一起已经好几代很多年了,致力于农耕,崇尚谦让恭顺,将名教发扬光大,美化风俗,应当加以表彰,用来勉励以后的人们。可以在宋兴贵居住的闾里加以表彰,免除徭役,并公告天下,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善行。”此诏在《全唐文》中被称为“旌表孝友诏”。
这种由中央予以旌表的一般规格较高,对于被旌表的人来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而普通民众也能获得皇帝的旌表,无疑对人们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宋理宗时曾经“诏湘潭县民陈克良孝行,表其门”。元仁宗时也曾经“旌表漳州长泰县民王初应孝行”、“旌表广州路番禺县孝子陈韶孙”、“旌表汀州宁化县民赖禄孙孝行”。王初应是漳州长泰人,跟随父亲在山中打柴时,忽然有老虎从旁边的荆棘丛中跃出,咬伤了父亲的右肩,王初应立即赶过去救助,抽出镰刀刺中老虎的鼻子,乘机杀掉了老虎,救下了父亲。陈韶孙是广州番禺人,父亲因最被流放到肇州(在今黑龙江)。陈韶孙那时候才10岁,不忍心父亲被贬到边远的地方,要跟着父亲前往,父亲心疼儿子年幼,起初不同意,但陈韶孙每天号哭,父亲只得同意陈韶孙跟随。从此,陈韶孙与父亲跋涉万里,不辞劳苦。有官员看到这么小的孩子非常可怜,对陈韶孙说:“当今天子宽仁,你父亲犯罪不会连累到你,边地环境恶劣,不是你这样的孩子所能忍受的,我把你带回故乡可好?”陈韶孙回答说:“我既然不能自己代替父亲受过,只能生死跟随着父亲,回故乡不是我的愿望,谢谢您了。”这名官员非常惊异孩子的这番话,送给父子二人一些钱。父亲后来在肇州去世,陈韶孙哀伤欲绝,看到的人都为之垂泪。肇州万户府听说这件事情后也很感慨,命人遣送陈韶孙返回乡里,表彰了他的孝行。赖禄孙是汀州宁化人,母亲病时正值农民军攻入宁化,赖禄孙担心母亲的安危,背着母亲躲进了山中。没想到农民军很快就追来了,和赖禄孙一起的那些民众都分散逃开了。赖禄孙守着母亲不肯离去。刀马上就要砍向赖禄孙的母亲,赖禄孙紧紧地用身体护住母亲大声说道:“不要伤我母亲,杀我吧。”农民军将赖禄孙一家绑了起来,押到一处地方。母亲感到非常渴,但没有水喝,赖禄孙心疼母亲,将自己的唾液喂给母亲。农民军们看到这一幕都唏嘘感叹,不忍加害他们,反而取来水给他们喝。有个农民军掠夺了赖禄孙的妻子,其他农民军都责备他说:“你怎么能侮辱孝子的妻子呢?”于是放赖禄孙一家人离去了。赖禄孙后来也被旌表。
(二)地方政府
地方官除了把突出的事迹上报中央外,也对孝子直接实行地方级别的旌表。地方级别的旌表是由县、州、郡等各级行政机构对忠孝节义认实施旌表,程序不及中央政府表彰繁琐。地方官们对自己治内的孝子非常重视,认为对孝子进行褒奖是美化风俗的一种方式。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中政区划分的演变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秦汉时的郡县二级制;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再次,隋唐时期的州(或郡)县二级制;最后,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省(或路)、府(或军监)州、县(或厅、散州)三级制。
前面提到的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殉父,县长为之立碑,这是县一级的旌表。东汉隐士范冉死后,郡守“立碑表墓”,这是郡一级的旌表。东汉末年,袁涣升任梁国的相国,每每告诫各县:“你们一定要注意抚恤鳏夫、寡妇、高龄老人,表彰孝顺的子孙和贞节的妇女。常言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但这个分寸全在于临事斟酌。现今虽然仍不太平,难以推广教化,然而这也在于我们怎样做。”“表异孝子贞妇”,袁涣就非常重视对孝子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