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古人认为,孝悌达到极致时,就会通于神明,此时会有一些“神异”的现象发生。即“诚感天地,孝通神明。”比如,生长出灵芝、嘉禾等祥瑞植物,感化飞禽走兽,上天降下甘露,出现神人相助等。
一、从柳宗元《孝门铭》谈起
懿厥孝思,兹惟淑灵。禀承粹和,笃守天经。泣侍羸疾,默祷隐冥。引刃自向,残肌败形。羞膳奉进,忧劳孝诚。惟时高高,曾不视听。创巨痛仍,号于穹旻。捧土濡涕,顿首成坟。掏膺腐眦,寒暑在庐。草木悴死,鸟兽踟蹰。殊类异族,亦相其哀。肇有二位,孝道爰兴。克修厥猷,载籍是登。在帝有虞,以孝烝烝。仲尼述经,以教于曾。惟昔鲁侯,见命夷宫。亦有考叔,寤庄称纯。显显李氏,实与之伦。哀嗟道路,涕慕里邻。神锡秘祉,三秀灵泉。帝命荐加,亦表其门。统合上下,交赞天人。建此碑号,亿龄扬芬。
唐朝柳宗元的这篇《孝门铭》,是柳宗元为寿州安丰的孝子李兴而作。
李兴的父亲患了重病,李兴自己用刀割下大腿上的肉。李兴假托这肉是别人的馈赠,拿给父亲吃。但年老病重的父亲此时已不能下咽,隔了一夜就死去了。李兴拍胸号哭,口鼻流血,捧土筑坟。李兴在坟左面修筑了茅草小屋,躲在屋里昼夜哭诉不止。草屋上生出紫芝、白芝,草屋内涌出甘泉。寿州刺史将此事上报给朝廷,认为李兴是一介平民,生来就从事农业,却能做出这样的纯孝之事。这才感动了天地,出现了灵芝和甘泉的祥瑞,请求皇帝旌表他的门闾,将李兴的事迹刻在碑上,让后人都可以学习。皇帝同意了此事,柳宗元为李兴作了《孝门铭》。寿州刺史在上书中提到:“孝诚幽达,神为见异,庐上产紫芝、白芝,庐中醴泉涌。”可见在时人的心中,认为上天会降下祥瑞之物表彰卓异的孝行。
《隋书·孝义列传》史臣曰:“纽回、刘儁之伦,翟林、华秋之辈,或茂草嘉树荣枯于庭宇,或走兽翔禽驯狎于庐墓,非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者乎。”《宋史·孝义列传》的序中也说:“一百余年,孝义所感,醴泉、甘露、芝草、异木之瑞,史不绝书,宋之教化有足观者矣。”这说的都是孝悌若达到极致,就会出现一些“神异”的现象。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孝感动天》,说的是舜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曾多次想害死他,舜却不加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疼爱。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们代他锄草。
这些都与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关。天人感应指的是上天和人事能交感相应,互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的灾祥。许多原本正常的自然现象被附会成上天的“旨意”。西汉的董仲舒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天人感应说,进一步神化了天人关系。古代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道,上天就会降下灾异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在《白虎通·封禅·符瑞之应》中提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与王者孝德有关的祥瑞,《宋书·符瑞志》中记载的有:
玉鸡,王者至孝则至。
三足乌,王者慈孝天地则至。
芝英者(传说中的瑞草),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
陵出黑丹(黑色丹砂),王者修至孝则出。
斗殒精(星斗坠落精光),王者孝行溢则见。
金车(呈金车形的一种祥瑞),王者至孝则出。
趹蹄者,后土之兽,自能言语。王者仁孝于国则来。禹治水而至。
延嬉(玉圭名,据说天赐禹玄珪,上刻“延喜”),王者孝道行则至。
柳宗元在《孝门铭》说的“交赞天人”,天神和人们一致称赞,“神”称赞的表现就是紫芝、白芝、甘泉那些祥瑞,也是表达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根据历代史书记载,祥瑞大致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天文类、自然现象、特殊器物等。以下将类析旌孝记载中出现的那些“奇迹”。
二、芝树有灵
(一)灵芝与孝
古人认为,当孝行感动上天时,会出现一些吉祥的植物。史书中最常见的要数灵芝。灵芝的药用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培植下,灵芝被奉为帝王德政的吉祥物,常被称为瑞芝、瑞草。据记载,汉武帝时期,甘泉宫长出灵芝,九茎连叶,汉武帝为此大赦天下,作《芝房之歌》。《孝经元神契》“王者善老则芝草茂”,孝德和灵芝逐渐联系在一起。三国时期的曹植曾经作《灵芝篇》,可说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灵芝比附孝德的作品:
灵芝生玉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陇,烝烝不违仁。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亲,兹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丁兰少失母,自伤蚤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岁月不安居,乌乎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髫齔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曹植在《灵芝篇》中先列举了几个著名的孝子虞舜、伯瑜、丁兰、董永尽孝道的故事,赞颂他们的品德如灵芝之光。舜和丁兰的故事前面曾经提到过。伯瑜,《说苑》中说韩伯瑜因过受母笞打时,没感到疼痛,想到母亲年老力衰,因而哭泣。后世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韩伯瑜孝顺父母未见“采衣以娱亲”的记载。“年七十,采衣以娱亲”当指老莱子的故事。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70岁的时候还在父母面前穿着五色斑斓的衣服,学小儿啼哭,逗父母开心。后世常以“斑衣”、“彩衣”等借指孝养双亲的子女。董永是汉朝孝子,家贫无财,借债供养父亲,债主来到董永的家门,董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上天感动于董永的孝道,派出了神女,为他织布。这里是最早歌颂董永的文艺作品。后世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逐渐丰富起来,“二十四孝”中也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曹植还在文中体现了缅怀父亲的情怀。“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曹植出生时,曹操已37岁。曹植28岁时,曹操病死。曹植在文中提到《蓼莪》,这是《诗经·大雅》的篇名,内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语,表达了对父母的感念。《南风》,说的是《诗经·邶风·凯风》,内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语,曹植引诗表现对其母卞太后养育之恩的感激。文中的“乱曰”,是对全文主旨进行概括总结,写由此能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圣皇宣扬德教,万国礼让,百姓守法遵孝义,到处都是曾参、闵子骞那样的贤人(二人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都被列入“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和“芦衣顺母”)。
灵芝与孝联系此后更加紧密。武则天以“天后”临朝时,洛阳太原寺生出灵芝,大臣崔融作《代皇太子贺天后芝草表》,称赞:“臣闻德合天地,仁之所及也深;道贯神明,孝之所寘也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有紫芝木瓜生于相国王玙府邸,相国令人画图进献皇帝,唐朝人王维作《为相国王公紫芝木瓜赞》,首句即称赞“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天为之降和,地为之嘉植”,认为这是“孝德动天”所致。灵芝的出现成为孝行感天的象征。《新唐书·孝友列传》记载武弘度的父亲死后,武弘度披发赤脚前去父丧之所,背土筑坟,昼夜哀号,素芝在他搭建的茅屋前出现,唐高宗下诏褒美,旌表其门。唐代路嗣恭的《请旌表张球奏》中说:“信州弋阳人张球,父殁五年,庐于墓侧,哀毁过礼。墓门砖上生芝草七茎,有鹊巢于墓之丛竹。请旌表门闾。”《宋史·孝义列传》中记载苟与龄“事其亲,生养死葬,力竭而礼尽”,母亲死后,苟与龄庐于墓侧,有十九茎的灵芝生于墓亭,郡县旌其门。《宋史·文苑列传六》记载刘诜:“居母丧尽礼,有双芝生墓侧,人以为孝感。”《宋史·孝义列传》记载王珠:“建炎间,居父忧,芝数本生墓侧,倒植竹以为芡,复生柯叶。绍兴间,再罹母丧,复有双竹灵芝之祥。”《明史·忠义列传一》记载孙燧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庐墓蔬食三年,有芝一茎九葩者数本产墓上”。
(二)嘉树荣枯
古人认为,至孝能通于神明,此时会有“茂草嘉树荣枯于庭宇”的情形。除灵芝之外,还有其他植物“有灵”的例子。
《南史·孝义列传上》中记载孝子王虚之的孝行,曾让“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墓上橘树一冬再实”。王虚之字文静,庐江石阳人。王虚之13岁丧母,33岁丧父,他一连二十五年不吃盐醋等调味品。王虚之重病卧床,忽然有一个人前来问病,告诉王虚之:“您的病马上就会好了。”那人很快就不见了,王虚之的病也很快好了。王虚之院子里的杨梅树在隆冬里三次结果,他所居住的地方有光亮,就像点着蜡烛一样。父母墓地上的橘树一冬天两次结果。当时的人都以为是王虚之的孝行感动天地产生的奇迹。南齐永明年间,诏令旌表王虚之家的门闾,免除三代的赋税。
再来看《隋书·孝义列传》中纽回父子的孝行带来的那些“神奇”。纽回字孝政,是河东安邑人,非常孝顺。北周武成年间,父母去世,纽回为父母守丧,在墓旁搭建了茅屋,背负泥土筑坟。茅屋前长出一棵麻树,高一丈左右,两手围拢正好能合抱,枝叶茂盛,冬夏常青。有乌鸦栖息在树上,纽回哭泣时,乌鸦也跟着悲鸣,时人都认为不寻常。北周武帝表彰了纽回的家门,提升纽回为甘棠令。隋开皇初年,纽回去世。纽回的儿子纽士雄,从小就朴实正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纽回死后,纽士雄又在墓旁搭建了茅屋,也背土筑坟。纽士雄家院子前有一棵槐树,先前很是茂盛,等到纽士雄居丧的时候,槐树干枯而死。等到纽士雄守丧期满还家,原本死去的槐树又葱郁了起来。隋文帝听说之后,对父子二人的至孝很是赞叹,下诏褒扬,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新唐书·孝友列传》记载的孝子许法慎守墓时更是有诸多的祥瑞。许法慎是沧州清池人,刚3岁时就已经懂事了。当时母亲有病,他就不吃奶,面带担忧之色。有的人用美味的食品来逗他高兴,他不吃,拿回来献给母亲。后来许法慎的母亲去世,他常常住在墓旁,墓旁出现了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白兔等祥瑞。天宝年间,被旌表门闾。这其中既有甘露降下,又有植物、动物类的祥瑞,堪称丰富多彩。其中嘉禾、灵芝、木连理是“茂草嘉树”一类。《新唐书·百官志》说祥瑞有大瑞、上瑞、中瑞、下瑞之分,其中,“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宋书·符瑞志》说:“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于夏德,异本同秀。”“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为一,则生。”不仅王者的圣德,人子的孝行也能出现嘉禾、木连理一类的祥瑞。嘉禾是指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颗粒非常饱满,或是生长奇异的禾,有的一株多茎。木连理指的是不同根的树,其上部的枝干连生在一起。“在地愿为连理枝”,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这其实是种自然现象,古时认为这也是一种祥瑞,至孝之人也会招来。《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性至孝,母亲卧病在床三年,蔡邕衣不解带侍奉在旁边,母亲去世后,在墓旁搭建茅屋守墓,动静有礼,“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宋史·孝义列传》记载易延庆为父亲守丧期间“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母亲死后,“复庐墓侧数年。母平生嗜栗,延庆树二栗树墓侧,二树连理”。
三、感化鸟兽
古人认为,孝悌达到极致通于神明时,常有“走兽翔禽驯狎于庐墓”的情形。先来看看《晋书·孝友列传》中记载的孝子许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