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孜,字季义,是东阳吴宁人。孝顺友爱,恭敬礼让又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拜会稽孔冲为师,学成归家。孔冲在会稽郡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哀,奔丧到了会稽,为老师服丧三年。不久后父母去世,许孜伤心得骨瘦如柴,靠扶着拐杖才能站起。许孜把墓地营建在县的东山,亲自背土筑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苦求他接受帮助,许孜白天不好阻止别人,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的部分去除。许孜每想起父母就要悲号,吸引了大量的鸟兽。许孜因为在服丧,就休了妻子,每天住在坟墓旁边,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种的松树,许孜悲叹着说:“这鹿为何不体谅我啊!”第二天,忽然看见鹿被猛兽所杀,就放置在它所破坏的那棵树下。许孜惋惜不已,为鹿做了坟,把它埋在路边。没想到那只杀鹿的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许孜更加叹息,又把猛兽埋了。从此之后树木茂密,没有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才另娶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侍奉死去的父母就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鹰和雉栖息在他家房梁屋檐上,鹿和猛兽在他家院子里,走在一起也不互相攻击撕咬。元康年间,郡里察访孝廉,许孜不应征,一辈子就当平民。八十多岁时在家里去世。同乡的人都把他所居住的地方叫“孝顺里”。咸康年间,太守张虞向皇帝上疏报告了许孜的德行,认为许孜的孝行世间少有,于是,皇帝下诏旌表了许孜一家。
太守张虞为此上疏:“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达大体,请台量议。”张虞认为许孜节操高尚,言行一致,侍奉老师尽了义。父母去世时许孜的所作所为古今罕见。“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意思是说大家都说动物都被许孜所感化,猛兽都不作恶。张虞认为东汉有名的孝子蔡顺、董黯都不如他,建议应当对许孜的后人加以表彰,鼓励大家行善。在许孜的故事中,我们看到鸟、鹿、鹰、雉、猛兽等都有了不同寻常的行为。时人认为是孝行感化了这些鸟兽。
(一)飞鸟翔集
被孝行感化的鸟类中出现比较多的有雀、乌、鹊、鸠等。
南朝梁时的孝子甄恬感动了鸟雀,“恬哭则鸣,哭止则止”。甄恬字彦约,中山无极人,世居江陵。甄恬才几岁父亲就过世了,甄恬似成年人一样感到悲痛。家人可怜甄恬年纪小,用肉汁拌饭喂他,甄恬不肯吃。甄恬长到八岁,向母亲询问父亲,遗憾自己活着而不认识父亲,几天都哭泣不止。有一天好像忽然看到什么人,甄恬说出此人的形貌,正是他的父亲,时人都以为是甄恬的孝心感动了神灵。甄恬贫穷,却省吃俭用以珍馐美味供养母亲。为母亲守丧时,甄恬建了草屋住在坟墓旁边,经常有毛色黑黄相杂的鸟聚集在草屋旁的树上,每当甄恬哀伤哭泣的时候,鸟也跟着鸣叫,甄恬不哭了,鸟也跟着不鸣叫了。还有白鸠和白雀在甄恬的草屋上栖息。官吏将甄恬的孝行上奏朝廷,皇帝下诏旌表甄恬门户,并赐予甄恬爵位,甄恬官至安南行参军。
《魏书·孝感列传》里记载了王崇的孝行引来了鸠、鸽、雀、乌等。王崇,字乾邕,是阳夏雍丘人。王崇兄弟都以孝闻名。每日辛勤耕作,供养二老。父母去世后,王崇因哀伤而身体消瘦,拄着拐杖才能起身,伤心过度导致鬓发脱落。王崇昼夜哭泣,引来了成群的鸠鸽。有一只小鸟,素色羽毛墨色眼睛,大小如雀,朝夕不离去。王崇服完丧后,仍在墓旁居住。在王崇的室前生了一棵草,茎叶很是茂盛,人都不认识。到了冬天,又有乌鸦在王崇屋子上做巢,乳养三只幼鸦,幼鸦渐渐地长大,就像被人驯化过一样,见人不惊。地方官听说后,亲自临视,感叹于王崇的孝行,向上奏报,王崇被旌表门闾。
《北史·孝行列传》记载皇甫遐的孝行招来了鹞鹰和乌鸦。皇甫遐是河东汾阴人,虽然累世寒微,但乡里都称其家和睦。皇甫遐孝性纯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对母亲非常孝顺。后来母亲去世,皇甫遐在墓旁搭建茅庐守墓,背土筑坟,还在墓的南边做了一间禅窟,阴雨天气就做窟,晴天时就筑墓。早晨晚上都亲力亲为,从不曾停止过。这样过了几年之后,坟高数丈,周围有五十余步,禅窟建成了十二间,中间是行道,可容纳百人之多。皇甫遐只吃素粥,每日枕着土块睡觉,栉风沐雨,面貌憔悴,家人都不认识他了。在皇甫遐当初建墓的时候,有一只鹞鹰和一只乌鸦,徘徊悲鸣,不离坟墓,好像是来帮助陪伴皇甫遐的,月余乃飞去。乡里远近听到皇甫遐的至孝之名,都争相送米面给他,皇甫遐虽然接收了但不吃,都留着用来悉以供佛。郡县长官报告了皇甫遐的孝行,皇甫遐被下诏旌表。
《宋史·孝义列传》记载了孝子仰忻的“慈乌白竹之瑞”。仰忻字天贶,是温州永嘉人。仰忻勤于学,以笃行闻名当时。仰忻五十多岁时,母亲去世,仰忻为母亲置办丧事极尽孝道。虽然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但仍然亲自背土筑坟,在墓旁搭建草屋为母守丧。仰忻的孝行招来了祥瑞,有乌鸦翔集附近,还长出了白色的竹子。绍圣年间,郡守杨蟠表彰仰忻所居住的里巷为“孝廉坊”。
元朝王士弘的孝行引来奇鹊与之亲近。王士弘是延安中部人,父亲生了疾病,王士弘倾尽家财求医问药,见到医者就拜,还遍祷诸神,由于经常叩头,头部竟然生了疮。父亲死后,王士弘哀毁尽礼,在墓边盖了草屋,守丧三年,都不曾回家。草屋上有奇鹊前来做巢,飞鸟翔集,与王士弘很是亲近,众人都感到惊异。守丧结束后,王士弘又在坟前为父母建了祠堂,每月初一十五必前往祭拜,即使有风雨也照旧前去。有官员向朝廷上报了王士弘的事迹,王士弘被朝廷旌表。
这些瑞鸟与孝扯上关系,也与这些鸟儿的本性有关。比如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孝鸟,据说能反哺其母,也被称为慈乌、孝乌等。《北齐书》记载萧放以孝闻名,为父守丧时居住于草屋中,草屋前飞来两只慈乌,各据一树筑巢,每当展翅悲鸣,好像哀泣一样,大家都以为是萧放的至孝引来的。有个叫颜乌的孝子,事父至孝,父亲死后,有群乌帮他衔土筑坟,“义乌”的地名就源于此。历代有许多歌咏慈乌的诗文、绘画作品等。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有一首《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比如雀,宋朝林同《孝诗》中写了十首关于动物孝的诗,燕雀也是其中之一,林同认为燕雀子母共处于一屋之下,能相哺相乐:“共母一屋下,宁知屋欲然,不须讥寡智,相哺政堪怜。”再比如鸠,鸠是不噎之鸟。汉朝在仲秋之月,会赐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王杖,杖端就以鸠鸟为饰,寓意着老人不噎。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史书中经常有白鸠、白雀、白乌的记载。这些都是时人眼中的祥瑞。至于为什么是白色,这体现了古代对白色动物精灵的崇拜。《宋书·符瑞志》提到与白色相关的祥瑞有不少:“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白象者,人君自养有节则至。”“白鱼,武王度孟津,中流入于王舟。”“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白狼,宣王得之而犬戎服。”“白獐,王者刑罚理则至。”“白燕者,师旷时,衔丹书来至。”“白鸠,成汤时来至。”“白乌,王者宗庙肃敬则至。”“白雀者,王者爵禄均则至。”“白狐,王者仁智则至。”由于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响,加之白色的祥瑞动物比较珍贵稀奇,让人们对白色的祥瑞动物产生了某种祈盼。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国泰民安,或者是上天在表彰人间真善。
白鸠,如晋朝刘殷事母至孝,母亲死后刘殷夫妇伤心欲绝,“后有二白鸠巢其庭树,自是名誉弥显”。看来白鸠的出现还有助于名声的传扬。《梁书·孝行列传》载韩怀明母亲死后,他有十天水浆不入口,号哭之声不绝,有两只白鸠在草屋上做巢,驯服得就如同家禽一样,韩怀明服完丧后白鸠才离去。
白雀,《旧唐书·杨炎列传》载杨炎的父亲去世后,杨炎庐于墓侧号泣声不绝,有紫芝白雀之祥,被旌表门闾。宋朝张学颜生下来九个月就失去了母亲,供奉继母非常孝顺,继母死后庐于墓侧,有白雀前来做巢。《新唐书·张九龄列传》记载张九龄的母亲死后,他伤心欲绝,有白鸠、白雀在家附近的树上做巢。狄仁杰在为母亲守丧期间,也有“白鹊驯扰之祥”。
白乌,《新唐书·孝友列传》所记裴子通,母亲去世后,因为悲伤过度,哭泣没有节制,导致双目失明。有白乌在墓旁的树上做巢。裴子通兄弟八人都以孝著称,被旌表门闾,人称“义门裴氏”。《宋史·孝义列传》记载李访在父母墓旁守丧时,有白乌在墓上聚集。《宋史·孝义列传》记孝子朱寿昌在母亲死后,几乎把眼睛哭得失明,埋葬母亲后,也有白乌在墓上聚集。
(二)白兔为伴
中国古代有兔崇拜的文化传统。民间相传月中有兔,多以白兔、玉兔比喻月亮。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月亮里头就有兔子和蟾蜍。兔子可爱乖巧,民间传说中象征着良善的特质。兔子善跑速度快,人们常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许多名马也是以“兔”命名。如吕布的坐骑就叫“赤兔”,当时人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古人认为出现白兔是天降祥瑞,有的还要进献给皇帝。各地献白兔之事史不绝书。东汉光武帝时,南越就曾献上白雉、白兔。《宋书·符瑞志》:“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白兔似乎和孝道有着某种联系。据史书记载,有许多孝子为先人守墓时,都会有白兔为伴,人们也认为这是感动上苍所至。
《隋书·孝行列传》就记载了孝子华秋与兔子的故事。华秋是汲郡临河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家中贫苦,受雇于人来奉养母亲。有一次母亲得了病,华秋焦急悲伤,容貌憔悴,须发变白,人们都感到惊异,没有不赞扬他的。母亲去世后,华秋不再梳洗,头发都掉光了。华秋在墓旁搭建茅庐,背土筑坟。有的人想帮帮他,每当这时华秋就拜谢制止。隋朝大业初年,朝廷征调狐狸皮,郡县都大肆捕猎。有一只兔子,被猎人追逐,跑进华秋的茅庐中,藏在了华秋的膝下。猎人追到茅庐,感到很奇怪,就放过了兔子。从此后,这只兔子经常住在茅庐中与华秋做伴。郡县官员认为这是华秋的孝行所致,于是将此事上报。隋炀帝派使者前去慰问,旌表了华秋的家门。后来各路叛贼兴起,经常往来于华秋的茅庐,都相互告诫说:“不要冒犯孝子。”乡里依仗华秋而保全的人有很多。
唐朝孝子梁文贞的孝行也令“白兔驯扰”。梁文贞是虢州阌乡人,年轻时从军守卫边塞,等到还家时,父母已经亡故。梁文贞痛恨自己没能侍奉父母,就打通墓穴做门,早晚打扫。梁文贞在墓旁建了茅屋守丧,三十年不讲话,家人有事问他时,梁文贞就画文作答。恰逢官府改修新路,经过梁文贞的茅屋前。来往行人看到梁文贞,无不感动流涕。后来有甘露降落在墓边的树上,白兔乖顺驯服,伴其左右。县令命人刻石记录此事。开元年间,刺史许景先上表称赞梁文贞的至孝,皇帝命人把梁文贞的事迹交付史官记录下来。
还有一些白兔和其他祥瑞一起出现的记载。《南史·裴子野列传》记:“及居丧,每之墓所,草为之枯。有白兔白鸠驯扰其侧。”《新唐书·冯宿列传》载:“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父子华,庐亲墓,有灵芝、白兔,号‘孝冯家’。”《宋史·杨大异列传》记载杨大异的十世祖祥“事亲孝,亲亡哀毁,泣尽继以血,庐墓终身,有白芝、白乌、白兔之瑞。事闻于朝,褒封至孝公,赐名木植墓道,以旌其孝。”《宋史·孝义列传》记载初暐:“母卒,葬于州城之南。暐既解官,就坟侧构小室,号泣守护,蔬食,经六冬,堕足二指。有白乌白兔驯扰坟侧,州人异之,以状闻。有诏旌美,赐帛三十匹、粟三十石,令长吏每月存问。”《宋史·孝义列传》说何保之“有至行”,“母卒,负土成坟,庐于其侧。日有群乌飞集坟上,哀鸣不去,又尝有兔驯于坐隅,人称异焉。大中祥符降诏旌恤”。明朝范衷性至孝,在父亲墓旁结庐守丧,“瓜生连枝,有白兔三,驯扰墓侧。乡人莫不高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