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能感孝
鹿在古代是常见的一种动物,体态矫健且柔顺和美,与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产生过密切的联系。鹿因擅奔跑和拥有对抗强敌的武器——威勇雄健的鹿角而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鹿还被认为是神仙的伙伴,仙人与鹿的形象经常在汉墓中出现。南阳汉画像中的“鹿车升仙图”中,车下有云气承托,车内乘一尊者,一驭者。车前有两只仙鹿拉车,车后有一只仙鹿追随,两羽人持芝草并行,其间云雾缭绕,仙鹿穿云破雾,引魂上天。鹿还被道家推崇为长寿动物。《抱朴子》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
“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白鹿是帝王祭祀天地的祥兽和统治开明的瑞应。汉武帝还曾造了“白鹿皮币”:“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现代动物学研究表明,白鹿是梅花鹿隐性白花基因的表现型,十分罕见。但真正的“白鹿之谜”古人无法解开,白鹿的出现被帝王看作是自己圣德仁贤所致。“鹿呈白毳,扰功文之庐。”白鹿还常与文人贤士联系在一起。《三辅决录》曰:“辛缮字公文。少治春秋、诗、易,隐居弘农华阴,弟子受业者六百余人。所居旁有白鹿甚驯,不畏人。”白鹿洞书院也是因为唐朝李渤兄弟隐居在此读书,养一只白鹿终日相随而得名。
鹿是有灵性的,会帮助孝子达成所愿。《梁书·处士列传》还记载了阮孝绪为病中的母亲采参时得到过一只鹿的帮助。阮孝绪品德高尚,是当时的名士。有一次他在钟山听人讲经时,母亲忽然得病,阮孝绪的兄弟想把他叫回来。母亲说:“孝绪天性暗通神明,一定会感觉我得病,自己会回来。”果然,阮孝绪在钟山感到心惊,不知道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返家。邻里都为此事感到惊奇。阮孝绪母亲服药一定要用鲜人参配制。以前传说钟山出产人参,阮孝绪翻山越岭,不辞艰险前往摘取。但找了很多天都没有找到。有一天忽然间看到一只鹿在前面走,好像要给自己带路一样。阮孝绪心有所感,赶紧跟着鹿向前。到达一个地方后,鹿突然消失了。阮孝绪赶上前来一看,果然找到了所需的人参。他赶忙拿回家给母亲配药,母亲服用后病就好了。当时人都认为这是阮孝绪的孝心感动上苍所致。
《隋书·诚节列传》记载陈孝意守丧时出现了白鹿,“时人以为孝感之应”。陈孝意从小就有德操志向,为官后清廉耿直。父亲去世后,为父亲置办丧事很符合礼节,在墓旁搭建了草屋为父守丧。有白鹿出现在草屋附近与陈孝意相伴,非常乖顺。时人都以为这是陈孝意的孝行所招致的。
前面曾提到大孝子许孜的故事中,有鹿破坏了他种在父母坟边的松树,受许孜孝行所感化,之后就再没有被破坏的情况发生。《旧唐书·褚无量列传》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褚无量的母亲去世后,褚无量非常哀痛。他在墓旁搭建了茅庐守丧,亲手种植了松柏。有鹿毁坏了松柏。褚无量哭着说道:“山中有那么多林木,你们怎么忍心冒犯我先人的树呢?”从那之后鹿就像被驯服了一样,与褚无量也很亲近,不再侵害松柏。褚无量也因此终身不吃鹿肉。
(四)猛兽驯服
狼、虎、豹等猛兽,在人们心中是凶狠可怕的,它们本性凶猛,食肉,还会伤人。但在孝子们的德行感化下,它们像被驯服了一般呆在墓旁,不去惊扰孝子,保护墓地,有的还为孝子猎取食物。
晋朝夏方家中染上疫病,父母伯叔等一共死去了十三人。夏方那时才14岁,晚上号哭,白天背土筑坟,这样过了十七年,各项丧事才得以完成。夏方在墓侧建草屋居住,种植了很多松柏,猛兽都很驯服地呆在草屋旁边。
隋朝刘士儁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刘士儁极度悲伤,昏过去好几次,有七天不吃不喝。刘士儁建草庐住在坟墓旁边,负土成坟,列植松柏。狐狸和狼都很顺服地呆在他旁边,还为刘士儁猎取食物。后来隋文帝旌表了他的门闾。这则故事中,狐狸和狼颇有灵性,还能为刘士儁取食。《元史·孝友列传一》中记载了一个水獭献鱼的故事。胡光远的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墓旁结庐守丧,一天晚上梦到母亲说想吃鱼。胡光远早晨起来后向上天祷告,忽然看到五条鱼放在墓前,都有咬痕。邻里们听说了此事都很奇怪,聚在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他们在墓旁边看到有水獭蹿出草丛,浮水而去。原来这鱼是水獭所献。他们都认为这是刘士儁的孝行所致,于是上报官员,后来刘士儁被旌表。《新唐书·孝友列传》也记载张士岩的父亲得病,药需鲤鱼配制,这时天冷冰冻,鱼难以捉到,这时有水獭衔鱼至前,张士岩这才得以为父亲治病。
宋朝陈思道的父亲去世后,陈思道侍奉母亲和兄长以孝悌著称,靠卖醋供养母亲。母亲生病后,陈思道数月衣不解带在母亲床前侍奉,双眼生疮溃烂,母亲吃多少,他就吃多少。母亲后来去世了,陈思道七天不吃不喝。埋葬母亲之后,整理一下卖醋得到的钱,大约有十万钱,都送给了他的哥哥。自己在墓旁搭建了小屋,日夜悲伤痛哭。陈思道的妻子时常带着儿女去看望他,陈思道拒绝和他们见面。在陈思道居住的小屋旁边,白天有白兔驯服亲狎,夜晚则有虎豹围着小屋而卧。咸平元年(998),地方官上奏了他的孝行,皇帝下诏赐予束帛,旌表其门。
四、水火有情
(一)甘露降临
甘露是甘美的露水。古人认为,天地相合时,会降下甘露。甘露降一直被当作太平瑞征。西汉宣帝的年号中就有个叫“甘露”的,就是因为那一年出现了甘露而改元的。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郡国频上甘露”。群臣们上书时还提到此事:“孝宣帝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但光武帝谦称自己是无德之帝,没有答应臣子们的请求。
位于甘肃成县西峡栈道中的《西狭颂》摩崖,镌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文字是载述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栈甘露道之事。居其右上方有高163厘米、宽97厘米的《五瑞图》,“黄龙”、“白鹿”、“甘露降”、“承露人”、“嘉禾”、“木连理”诸字分别在其相应图形之上书之。不仅有甘露降,还有专门的承露人。
王者不同的德行,会有不同的植物“受甘露”。据《宋书·符瑞志》记载:“甘露,王者德至大,和气盛,则降。”“王者耆老见敬,则柏受甘露。”“竹受甘露,王者尊贤爱老,不失细微,则竹苇受甘露。”其中就有与孝德有关的,比如王者礼敬老人,柏树出现甘露;王者尊贤爱老,竹出现甘露。
孝子的庭树或者所守的坟墓上,也常会出现甘露的祥瑞。来看两则孝行引来甘露的故事。隋朝李德饶聪敏好学,品德卓越,宗族乡党都很敬重他。大业三年(607),升任司隶从事,经常到四方巡查,昭雪冤案,表扬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人。虽然官位并不显达,但德行被时人所看重。与之结交的,都是国内的杰出人才。李德饶生性极尽孝道,父母卧病在床时,李德饶整日不吃饭,一百天不解衣带侍奉在侧。等到守丧时,李德饶五天汤水不入口,悲痛无比以致吐血数升。到了送葬的日子,正是隆冬积雪时节,李德饶穿着单薄的丧服,赤着脚,走了四十多里,顿足号哭几乎气绝。参加葬礼的有一千多人,无不为他感动落泪。后来有甘露降落到他家门庭的树上,还有鸠鸟在茅庐上做巢。有官吏到李德饶居住的茅庐前祭奠慰问,把李德饶居住的村庄改为孝敬村,所居住的里巷改为和顺里。
宋朝的郭义,以德操著称。郭义四十多岁时,客居钱塘。一日郭义忽然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赤着脚前往奔丧,每次痛哭就会吐血。家中十分贫寒,好友赠送郭义东西,郭义都不接受。聚土筑坟,亲手栽下松竹,在母亲的墓旁结庐守墓。有甘露降落在墓上,还有乌鹊聚集在附近,非常驯服。郡里上奏了郭义其人其事,郭义被朝廷下诏旌表门闾。在郭义所居住的地方搭建了木柱,在左右两边建立了方正的土台,台高一丈二尺,下宽上窄,用白色和红色装饰,还在附近种下了适宜的树木。
(二)甘泉喷涌
古时认为,礼乐不失,则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这是通于神明之德。醴泉也叫甘泉,略有淡淡的酒味。据说常饮醴泉,还可令人长寿。炎帝有圣德,嘉禾生,醴泉出。《宋书·符瑞志》曰:“醴泉,水之精也,甘美。王者修理则出。”
孝子在为父母结庐守丧时,往往会平地涌出泉水,被时人认为是孝行所致。《宋史·孝义列传》记载:“资州人黄德舆葬父母,负土成坟,甘泉涌其侧,降诏旌表。”明代孝子权谨,10岁时丧父,虽然年幼但悲痛至极就像成人一般。权谨体谅母亲抚养自己的艰辛,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永乐四年(1406),权谨被推荐任乐安知县,升光禄署丞。权谨后来以探视母亲为由辞官归乡。母亲90岁时去世,权谨在母亲墓边搭建茅屋居住,为母亲守墓三年,以致出现了平地涌泉、野兔顺驯的奇异现象。官吏奏报朝廷得知,仁宗皇帝命他乘驿马赶赴京师,写出事情经过,令侍臣在大殿朗读,通告百官。还马上任命权谨为文华殿大学士。权谨辞谢不想为官,皇帝却说:“朕提拔你是为了劝勉天下做儿子的人,其他事不是你的责任。”权谨的儿子也很孝顺,侍奉双亲二十年,始终没有做官。权谨的孙子在父母死后也修建茅屋为父母守丧。成化十二年(1476)时获得旌表。权谨牌坊最早建在徐州城西北隅池沼旁,清朝顺治年间奉旨迁建。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经御赐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
《宋书·孝义列传》中也记载了一个孝子与泉水的故事,泉水自出,以助孝子做砖建墓。王彭少年丧母,兄弟二人由父亲一手抚养。父亲去世后,兄弟二人伤心欲绝。由于家境贫穷,他们没办法为父亲办理丧事。兄弟二人白天给人当佣役,为办理父丧赚取钱物,晚上就哀号痛哭,悲叹父亲的离去。邻居们都很哀怜他们,于是每家都派出劳动力帮他们做砖以修建坟墓。做砖需要用水,但当时天旱,挖井挖到几十丈深,都没有泉水出来。墓地距离淮河有五里路,他们去淮河挑水,因为路途遥远,人很疲倦,水又供应不及时。王彭焦急悲痛,几日来向天哭诉自己的困境。一天早上,起了弥天大雾,雾散之后,砖灶前忽生出泉水。那些正在帮助他们的乡邻都感叹神奇,县邑附近的人也都来观看泉水。等到丧事完毕之后,泉水就自动干涸了。元嘉九年(432),太守刘伯龙上表奏报了此事,改王彭所居住的里巷为通灵里,免除王彭家三代人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