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24

第24章 孝子们的那些“神奇事”(4)

(三)灾害不侵

孝子的德行往往会令大火、风雹、洪水等灾害避而远之。

这方面比较早的记载是东汉时期的蔡顺。蔡顺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供养母亲非常孝顺。蔡顺曾经出外寻找木柴,家中忽然来了客人,母亲盼望蔡顺回来接待客人却找不到他,于是便咬了自己的手指。蔡顺在外也感到心中一疼,扔掉木柴就赶紧跑回家,跪着询问母亲原因。母亲说:“因为有客人突然到访,我咬自己的手指用来提醒你赶紧回来而已。”(“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说的是曾参,与蔡顺有关的是“拾葚异器”,蔡顺捡桑葚时将熟透的桑葚专门放到一个篓子里给母亲吃,自己留着不熟的吃。)母亲90岁时,寿终而亡。蔡顺还未来得及将母亲下葬时,里中忽然着火,火焰将要逼近蔡顺家房子的时候,蔡顺心中焦急,抱着棺木趴在上面,大声哭喊,祈求老天不要烧到母亲的棺木。大火竟然越过蔡顺家的房子而去,烧着了别人家的房子,唯独蔡顺家避免了火灾。太守韩崇觉得蔡顺有孝行,召蔡顺做了东阁祭酒。蔡顺的母亲活着时一直害怕雷声,自从她去世后,每有雷声,蔡顺便环绕在坟边哭泣,说:“顺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二十四孝”中“闻雷泣墓”说的是魏晋时期的王裒。)韩崇听说这件事后,每次打雷时便派车马到墓地去看看蔡顺。

前面提到了《魏书·孝感列传》所记的孝子王崇,他的孝行不仅引来了鸠、鸽、雀、乌等飞鸟,还让风雹为之避开。有一年夏天竟起了风雹,风雹所过之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但风雹刮到王崇田边的时候,竟然停止下来,王崇种的十顷禾麦,没有一株损坏掉落的,而等风雹过了王崇的田地,就又大了起来。时人都以为这是孝行感动了上天。

《明史·孝义列传二》中类似的记载很多。

孝子王俊的父亲在任顺天府知事的时候,母亲死于官舍。王俊送母亲回乡安葬,割下野草搭建茅舍,就在母亲坟边居住。一日忽然有野火烧起,马上就要烧到坟墓,王俊不停地叩头痛哭,没想到野火烧到王俊在坟地种植的树木处便熄灭了。王俊在正统三年(1438)被朝廷旌表。

孝子刘准的父亲去世后,刘准住在搭建于墓旁的茅屋里守丧。有一次,冬月的野火将要烧到坟上的树木,刘准向上天哀告,大火便熄灭了。刘准在正统六年(1441)得到朝廷的旌表。

孝子杨敬的父亲死于战场,杨敬做木牌位招魂安葬。杨敬每当读书读到有关战事时,就哭泣不止。母亲死后,灵柩停放在堂前。邻居家这一日失火,火焰熊熊,眼看着就要到近前。杨敬用手抚着棺木哀号,风停下来,火也熄灭了。杨敬在正统十三年(1448)得到旌表。

孝子石鼐的父亲去世后,石鼐住在墓旁茅庐守墓。坟墓刚修好时,天降大雨,山洪暴涨。石鼐担心父亲的坟墓遭到洪水淹没,仰天大哭,洪水在快要流到墓地时,忽然分成两股避开墓地流走,父亲的坟墓得以保全。石鼐在弘治五年(1492)得到朝廷的旌表。

孝子任镗的嫡母去世,任镗搭建茅屋于墓边,为嫡母守丧。黄河决堤泛滥,眼看着就要将坟地吞噬。任镗伏地大哭,没想到河水向南流走了,没有损坏嫡母的墓地。任镗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受到旌表。

孝子唐治,父亲去世后灵柩放在后堂中,这时邻居家忽然起火。唐治焦急万分,将所有钱拿出来找人将棺材抬到安全的地方,但当时情况危急,人人各顾自家,根本没有响应唐治的。有人看火势威猛,但唐治还不走,就拽着唐治出来。唐治大哭着说:“我父亲的灵柩在此,我死都不走。”火慢慢熄灭了,后堂独存,灵柩也安然无恙,只是伏在灵柩上的唐治被火烧死。唐治在万历年间获得朝廷旌表。

五、天神相助

古人认为,当孝诚感动天地的时候,经常会有“天神”出现,经过他们的指点,孝子往往能达成所愿。有的经过神仙指点,找到了父母的葬身之处;有的经过神人妙手,治好了父母的疾病;还有的通过向天神祈祷,增加了父母的寿限。

(一)指点葬处

《魏书·孝感列传》记载了孝子吴悉达经天神指点找到父亲埋葬之处的故事。吴悉达是河东闻喜人,兄弟三人年幼时,父母被人所杀,他们不停地哀哭悼念,感动了乡邻。吴悉达长大后替父母报了仇,到永安避难。兄弟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家门和睦。虽然在荒年米粮不够吃,但只要有宾客经过他家,必然倾其所有来接济他们。每当郡县的守官去世举行殡丧活动时,他都要自备牛车,把守官的灵柩送到埋葬之所。邻居中谁家有孤苦窘迫的,无不解衣停食去赈恤帮助。乡里有五百多人到州衙称颂他的美德。刺史知道吴悉达兄弟的孝行乡里闻名,便请赠吴悉达的父亲为渤海太守。吴悉达后来想将父亲改葬,但怎么也找不到父亲的坟墓,吴悉达悲痛焦急,哭号之声日夜不停,向上天呼唤,恳求神仙帮助。忽然,吴悉达脚下的土地塌陷,找到了父亲的铭记。吴悉达迁葬了曾祖以下三代九人的坟墓,用光了他家的财产,不向别人借贷,哀伤毁身,很是憔悴,比初丧亲人还要悲痛。有关部门把此事上奏给皇帝,下诏旌表他家门闾,免除一家的徭役,以表彰他们的孝道。

《元史·孝友列传二》中也有个孝子向天神祈祷后,死去的亲人入梦为其指点埋葬之处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黄赟,字止敬,临江人。黄赟的父亲延祐年间去京师谋求官职,把黄赟留在了江南。那个时候黄赟年幼,长大之后,听说他的父亲又娶了后妻居住在永平,便去探望父亲,可是父亲已经去世三年了。庶母听闻黄赟要来,把家里所有的家财都带走,又改嫁了,拒不见黄赟。黄赟号哭着对人们说:“我来时为了探望我的父亲,现在不幸我的父亲已死,就想奉迎父亲的灵柩归家安葬,却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哪里。只要能见着庶母告诉我下葬之处,死也无怨了,难道我还有心贪图遗产吗?”过了一段时间,黄赟听说庶母住在海边,急忙带着干粮前往,这次庶母又拒绝见他,三天不让黄赟进门。庶母的弟弟可怜黄赟的孝行,陪他到永平属县乐亭寻找他父亲的坟墓,但又没找到。黄赟悲痛难忍,哭着向神灵祷告,一天夜里梦到父亲用手杖指着下葬之处说:“看见一块砖就能找到了。”第二天赶紧到指点的那个地方去寻找,庶母的弟弟说:“真是这里,殓埋的时候有某物可以验证。”于是打开腐朽的棺材,取得父亲的遗骨还家。

(二)治愈病患

《周书·孝义列传》史臣曰:“若乃诚感天地,孝通神明,见之于张元矣。”来看孝子张元是如何孝通神明的。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性情谦虚谨慎,有孝行。微涉经史著作,却精通佛教典籍。张元16岁的时候,祖父失明三年。张元一直因此担忧哭泣,昼夜诵读佛经,以祈求上天赐下福祐。后来张元诵读《药师经》,看见盲者得视之言,于是请来七位僧人,点燃了七盏灯,七天七夜,转《药师经》行道。张元常念诵道:“天人师乎,张元为孙不孝,导致祖父失明。今天以灯光普施法界,希望祖父恢复光明,张元愿代祖父失明。”如此过了七天。这天晚上,梦见一位老人家,用金篦为祖父治疗眼睛。这位老人家告诉张元:“莫要忧虑悲伤,三日之后,你祖父的眼睛一定会好。”张元在梦中就感到特别喜悦,因而惊醒,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家人。过了三日,祖父的眼睛果然复明了。这之后祖父再次卧病,张元衣不解带,昼夜服侍,祖父吃多少,张元就吃多少。祖父去世后,张元号哭顿足,昏死过去。不久父亲又去世了,张元一连三天连水浆都没有入口。乡里对张元的至孝都十分叹服。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联名上报张元的孝行,诏令旌表其门闾。这则故事也可以看出时人受佛教影响之大。

元朝的李茂通过向神祈祷,不仅母亲的眼病得愈,还增加了母亲的寿命。他是大名人,后来迁居扬州。父亲临死前,曾嘱咐李茂说:“我的病眼看着快不行了,我死后你要好好侍奉你的母亲。”李茂悲痛难忍,哭泣着说让父亲放心,一定会好好孝顺母亲。这之后李茂谨记父亲的嘱托,每日侍奉母亲更加恭敬。有一次母亲得病双目失明,李茂焦急万分,前往泰山跪拜祈祷,恳求神灵让母亲的眼病得愈。三年之后,母亲的眼睛果然复明。李茂又希望母亲长寿,每晚向天祝祷,祈求减少自己的寿命增加母亲的寿命。母亲竟活到84岁才去世。李茂守丧时哀伤痛哭,听到的人都替他伤心。大德九年(1305),扬州两次大火,火势蔓延烧毁了多家房屋,火烧到李茂的房子时,都被风刮回熄灭。李茂的孝行让朝廷得知,被朝廷旌扬。

(三)为亲加寿

《元史·孝友列传》中有这样两个例子,孝子向天祈祷,希望能为自己的父亲增加寿命。

一个是泉州人黄道贤,他的嫡母唐氏无子,黄道贤在襁褓中时生母苏氏因病被休。黄道贤长大后,非常思念生母,多次向父亲请求,得以把母亲迎回来。黄道贤竭力奉养嫡母和生母,很得二母的欢心。有一次父亲病重,黄道贤昼夜亲奉汤药,不离膝下,到处寻求良医,但都没有疗效。于是,黄道贤在夜晚向上天祈祷,愿意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来延长父亲的寿命。说来也奇怪,黄道贤父亲的病就痊愈了。到元统二年(1334)才死,果然符合十二年之数。黄道贤居丧有礼,背土筑坟,建茅屋在墓侧居住,粗茶淡饭一直到服丧结束。至元二年(1336),有关部门上报了黄道贤的事迹,朝廷旌表他的家门曰“孝子黄氏之门”。

还有一个是福宁人王荐,非常孝顺而且好仁义。有一次父亲病重,王荐夜里向天祈祷,希望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父亲的寿命。父亲昏厥之后又苏醒过来,告诉自己的朋友说:“刚才有一位神人,穿着黄衣戴着红头巾,恍惚对我曰:‘你儿子很孝顺,上天命令赐给你十二年的寿命。’”父亲的疾病就痊愈了。后来果然是过了十二年死去。

天神果真能帮助孝子吗?这些故事都经过了事后的加工,偶尔出现的那一两个“巧合”,都被夸大地记载下来,是统治者宣传孝德的一种手段罢了,让人们更加相信“孝能通神”。这些受天神相助的例子,与孝子们在劳累焦急、思虑过甚之后的心神恍惚有关,记载中也常见“恍惚”一类的语言,不可尽信。故事中还常有“梦”的出现。这是个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只有梦者自己知晓,旁人无法否定,用“梦”这种手段,附会起来也更加容易、方便。这一则则看似灵验的故事经过深入剖析便可知原貌。如孝子李茂向神祈祷,三年后母亲的眼睛复明。在向神祈祷之余,李茂肯定少不得为母亲求医问药,眼睛复明当是药石之功;母亲活到84岁,与李茂尽心侍奉、家有孝子母亲心情愉快都有关系,并非因为向上天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