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25

第25章 旌孝的作用和影响(1)

赏和罚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统治手法,是君主治理天下之“大柄”。二者交相为用,相辅相成。对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行为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其做法不仅是对受奖者本身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其他成员面前树立起一个可供模仿的榜样。

中国历代统治者通过对孝行的旌表,引导民众行孝,从而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孝经·开宗明义章》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如此重要,如果每个子女在“小家”中对一家之长顺服、孝敬,也能对国家这样一个“大家”中的一国之君顺从、效忠。家族道德的“孝”与政治道德的“忠”密切结合起来,“移孝作忠”、“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治天下”、“孝为政本”、“以孝事君则忠”等说的都是这种观念。

一、“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之。”这是唐高祖在旌表四代同居的宋兴贵一家的诏书中所说的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孝子的旌表,认为“兴起教化,鼓舞品行,必以孝子为先”。皇帝经常下诏旌表孝子,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皇帝在为即位、改元、册封、大赦等重大事项而颁布的诏令中,往往有旌表孝子顺孙门闾一类的内容。统治者还要求官吏积极主动地推行旌孝制度,如明朝要求官吏到任之后当日就要察访孝子顺孙,报知这些人的数目,如果有未旌表的,要亲自察访,申请旌表,体现了统治者希望借此教化民众的用心。下面是《全唐文》中旌孝的记载:

以下来看几个具体的诏书。

1.魏世宗旌表孝子诏

朕运承天休,统御宸宇,太子体藉灵明,肇建宫华,明两既孚,三善方洽,宜泽均率壤,荣泛庶胤。其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孝子、顺孙、廉夫、节妇旌表门闾,量给粟帛。

这一诏书出自《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是延昌元年(512)十一月丙申下达的。这一年的冬十月乙亥,立皇子元翔为皇太子。大致译文如下:“我秉承天命,统御天下,太子沉稳聪慧,开始建立宫府,帝王功业相继,亲亲、尊君、长长三善周洽,应当把恩泽均施于天下,荣耀普及众多后代。现赏赐父亲的继承人每人爵位一级,孝子、顺孙、廉夫、节妇都予以旌表,适量赐给粟帛。”

2.令郡县采奏孝悌诰

至和育物,大孝安亲,古之哲王,必由斯道。朕往在春宫,尝事先后,问安靡阙,视膳无违。及同气天伦,联华棣萼,居尝共被,食必分甘。今皇帝奉而行之,未尝失坠,每有衔命而来,戒途将发,必肃恭拜跪,涕泗涟洏,左右侍臣,罔不感动。间者抱戴、赤雀、白狼之瑞,接武荐臻,此皆皇帝圣敬之符,孝友之感也。故能诞敷德教,横于四海,信可以光宅寰宇,永绥黎元者哉!其天下有至孝友悌行著乡闾堪旌表者,郡县长官采听闻奏,庶孝子顺孙沐于玄化也。

此诰出自《旧唐书·肃宗本纪》。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在二载春正月庚戌初一,于彭原接受群臣朝贺,这一天送表章入蜀向太上皇贺岁。太上皇在蜀地,每次收到唐肃宗的表疏,就询问前来的使者,得知皇上流着眼泪在清晨望着蜀地的方向问安,于是下了此篇诰。译文如下:“和气能够养育天地万物,孝顺可以安抚亲人,古代的贤明君主,必然采取这种办法。我以前在东宫的时候,曾经服侍先皇,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从没间断,照料饮食从不耽误。以致同胞之间和睦,兄弟间友爱,睡觉时经常共用一床大被子,吃饭时必定分享美味。现如今皇上遵从此道,不丢弃,每次有使者奉命而来,在将要出发时,一定严肃地跪拜,眼泪长流,身边的侍臣,没有一个不感动的。近来太阳有了光环、赤雀、白狼的祥瑞,接连出现,这都是因为皇帝圣明恭敬,上天被孝顺友爱所感动。所以能够广布文德教化,贯满四海,确实可以广施天下,使百姓永远安乐啊!天下有至孝友爱的操行闻名于乡里而可以旌表的,郡县的长官们要寻访奏报,希望能让孝子顺孙们都受到教化。”

有些孝行突出的人子,还能单独获得皇帝下诏的旌扬,倍感荣耀。

3.旌表卢元礼妻李氏诏

孔子称毁不灭性,盖为其废养绝类也。李既非嫡子,而孝不胜哀,虽乖俯就,而志厉义远,若不加旌异,则无以劝引浇浮。可追号曰“贞孝女宗”,易其里为孝德里,标李卢二门,以惇风俗。

此诏出自《魏书·列女列传》。李氏是赵郡柏仁人,她十分孝顺,闻名周礼。父亲死后,她痛哭得好几次差点昏死过去,幸亏母亲崔氏安慰劝勉,才得以保命。守丧的三年内,她形容憔悴不堪,骨瘦如柴,没人搀扶就站不起来。嫁给卢元礼之后,与母亲分离,饮食日益减少,哭泣流泪不止,日益变得消瘦虚弱。卢氏全家劝慰说服,都不见效果,于是就送回娘家。再回夫家又像以前那样,这样前后有八九次。后来卢元礼去世,李氏追悼亡人抚养孩子,都遵守礼数,侍奉婆婆以孝顺恭谨而著称。母亲崔氏在洛阳去世,死讯一到,李氏悲痛欲绝,一夜之后才苏醒过来,六天水汤不进口。她的婆婆怕她身体受不住,亲自护送她奔丧。然而她精力和元气已相当垂危,八十天才到娘家。李氏攀着棺材号啕大哭,气绝而亡。有关部门将此事上奏朝廷,朝廷下诏旌表。诏书译文如下:“孔子宣称哀毁不能灭绝性命,大概考虑的是废弃了养育。李氏并非嫡子,而这般孝顺不惜哀伤绝命,虽然违背了节哀顺变的道理,但志义高远,如果不加以表彰,就不能劝诫浇薄浮浪的社会风气。同意追赠为‘贞孝女宗’的称号,将她的家所在里巷改名为孝德里,旌显李、卢两家的门第,以淳厚风俗。”

4.旌表杨绍宗妻王氏诏

故杨绍宗妻王氏,因心为孝,率性成道。年迫桑榆,筋力衰谢。以往在隋朝,父殁辽左,招魂迁葬,负土成坟,又葬其祖父母等,竭此老年,亲加板筑。痛结晨昏,哀感行路。永言志行,嘉尚良深。宜标其门闾,用旌敏德。

此诏出自《旧唐书·列女列传》。王氏是华州华阴人也,刚2岁时生母就去世了,继母抚养王氏长大。王氏长到15岁时,父亲征辽阵亡,继母不久后也去世了。王氏安顿好生母和继母的灵柩,并且设立父亲的形象,招魂迁葬。王氏在墓旁盖了小屋,陪伴其祖父母和父母的坟墓。王氏后被诏书旌表。诏书译文如下:“已故杨绍宗的妻子王氏,内心极为孝顺,自然而然地成就了孝道。现已经年老,体力衰退。过去在隋朝,父亲死在了辽左,她招魂迁葬,背土成坟,又埋葬了她的祖父母等,竭尽所有年老的力气,亲自整修坟墓。从早到晚都痛哭哀悼,感动了路人。应该永远记下她的节操和行为,进行大力的表彰。下诏标榜她的门闾,用来表彰这种美德。”

二、“有所观感”“荣宠家国”

“有所观感”,出自雍正元年的谕示:“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有所观感。著于地方公所,设立祠宇,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皆标姓氏于其中,已故者则设牌位于祠中祭祀。用阐幽光而垂永久,其建坊银仍照旧支给,钦此。”为使民众有直观体验,清朝统治者下令建祠宇,将那些忠孝节义之人的姓氏标于其中,已经故去的则在祠宇中设立牌位祭祀,这样才能达到“阐幽光而垂永久”的效果。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者意识到虽然给了建坊银两,但有些民众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建坊,如此下去会让那些“好人好事”泯灭无闻,“不能使民有所观感”。

“荣宠家国”出自唐太宗《存问并州父老玺书》:“父老宜约勤乡党,教导后生亲疏子弟,务在忠孝,必使风俗敦厚,异于他方。副朕此怀,光示远迩,使旌表门闾,荣宠家国,书名竹帛,岂不美乎。”唐太宗在玺书中告诫父老教导后生时一定要注意“忠孝”,“荣宠家国”是“旌表门闾”带给人们的荣耀感觉。

《明史·列女列传》记载:“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岂非声教所被,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

这段记载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表明了统治者“赐祠祀”、“树坊表”等旌表方式起到的效果,那些旌表建筑“照耀井闾”,令“声教所被”,以致那些“僻壤下户之女”也能重视名节,不再改嫁孝顺公婆。

扬州曾发现一块墓碑,正面写着墓主人的名字,背面记载了奉旨建坊的一些内容。碑额浮雕双龙戏珠,中间刻有“奉旨建坊”四字。墓碑的内容记载了清朝方家的媳妇方氏,守节数十年孝敬姑婆的感人事迹,方家人向嘉庆帝奏请表彰,皇上恩准“奉旨建坊”。但由于种种原因牌坊未能建立。墓碑中就讲道,道光年间刻了这块碑,勉励方氏的后代在传承其孝道的同时,也对方氏后人寄予厚望,期盼后人有朝一日能够如祖先的心愿建贞节牌坊纪念方氏。从中可以看出有些民众虽有皇上的“建坊”恩旨,但由于财力或许其他原因并不能如愿。希望后人树立牌坊,也表现出民众孜孜以求旌表的心理。

清政府曾在各地设立祠堂与牌坊,旌表忠孝节义:“由顺天府、奉天府、直省府、州、县、卫,分别男女,每处建二祠。一为忠义孝弟祠,建于学宫之内,祠门内立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刊刻姓名于其上,已故者设位祠中。一为节孝祠,另择地营建,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题姓名于其上,已故者设位祠中。”并规定“每年春秋二次致祭”。奉旨而建的牌坊,除墓坊外,一般都建于通衢大道之上或道旁,如此便能教化大量的过往行人。

从历代旌表的方式上看,赐匾额、建牌坊、树碑阙、立祠宇等方式,以一种更直观的形象矗立于民众面前,给人们以具体的教谕,更适宜于社会教化,是向民众显示忠孝节义的较好的传播载体。那些旌表建筑建立的地点,有的在通达的大道、繁华的市井之处,还有的在宗族祠堂、家门、学宫、墓地,有些事迹突出者还“图象百城,以厉风俗”。这样就将旌表的影响尽可能地扩大,用忠孝节义对民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以维持统治秩序的稳定。

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由于普通民众基本不识字,对儒家那一套深奥的语句更是一头雾水,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儒家伦理归纳出若干条简单的道德标准,在各地物色对此身体力行的人加以旌表,更便于百姓效仿。《韩非子·说难》曰:“凡说之难,在所知所说之心。”受众的心理是传播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关口,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基本上不存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闭塞情况下。旌表以其符合民众心理的特有方式,在推动儒学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通过这一个个被旌表的形象生动的楷模和树立起来的旌表建筑,促进了儒家伦理得到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传延。空间上的拓展主要指人际上的传播,是同一时期人群之间儒家伦理的传播,直接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拓展。时间上的传延所指的代际间传播,是社会的一代向下一代传递儒家伦理的方式。旌表在这一点上显出了独特之处:因为有树立起来的褒扬标志作为载体,匾、牌坊、碑、阙、祠等形式不仅能影响当世,而且能穿越时空限制,以儒家文化载体的形式永恒昭示后世。

三、“布衣编民”“得以名闻”

从旌表的对象来看,可以发现不少受旌表之人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新唐书·孝友列传》曰:“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闾巷刺草之民,皆得书于史官。”二十五史在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的同时,也有了被旌表的草民的一席之地。旌表制度导民向孝,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要能孝敬父母,也有了受国家旌表待遇的资格,一旦获得旌表,就会给普通民众带来精神上的荣誉感和物质上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