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曾铁忱在《清代之旌表制度》一文中写下了这样满含深情的开场白:
旅行中国社会的观光者,差不多在游踪所到的城邑乡村或郊外墓门之前,总可以看见一种旌表的牌坊或牌楼,在市声鼎沸中或苍烟落照中直立着,这些都是古色古香的前代遗物。这些古色古香的遗物,有的因为年代太荒远了,石柱或已倾倒在碧草黄沙之中,在风露中微喘着,有草虫在其下低唱着不知名的曲调,顿使旅人们油然生思古的幽情,微感到人世沧桑之悲绪;有的仍巍然独秀,在夕阳里发挥无限的光辉,无形中流露着一幕悲壮热烈的史实,使人临风悼意,使人起舞低昂;有的则又华美如新,它那壮丽的雕刻和古意的构图都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美术的轮廓,又绩大,又伟严,如同鹤立鸡群似的,又如同鲁殿灵光似的,岸然痴立在乡村生活的迷惘里。
这些含蕴着一幕幕悲壮热烈的史实的牌坊或牌楼,都是前代封建社会的遗物,就是由于皇帝之旌表而建立的。中国在儒家政治哲学的统制之下,造成了伦理的宗法社会,所以在历史上旌表是中国维持社会风教之一重大的动力,包含着旌扬激励的意味。同时,这种旌表制度,又是皇帝荣誉权之一种,历代都非常重视它,进行隆重的典礼。至于在民间,因嘉谟懿行受着皇家的旌表而建立起牌坊来,则“皇恩浩荡”,的确是无上的荣耀。因此,不但在士大夫阶级如此,就在一般蚩蚩之民也是如此,颇有“生不能封万户侯,但愿死得一旌表”之慨。
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不少旌表建筑的遗存,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中国古代旌表孝行的方式灵活多样,有的赐给孝子匾额,有的为孝子建立牌坊,有的树立起纪念碑和纪念祠等,这些旌孝的方式既有单一使用的情况,又有几种方式共同运用的情形,有的还伴随着物质褒奖的激励。统治者利用这些旌表建筑,“使民有所观感”,是宣扬孝道的好途径,从而使民众孝于家、忠于国。受旌表的民众则感受到皇恩之浩荡,整个家族为之荣耀,美名流芳。
一、赐给孝子“光荣匾”
(一)匾额的起源和功用
一提起匾额,许多人会想起故宫里乾清宫悬挂的“正大光明”匾,此匾由于清朝的建储(立太子)谕旨秘密收藏于匾上而闻名。匾额又称门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匾”,古代也称为“扁”。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对“扁”字予以了这样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作为居室的标记。“额”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有种说法认为从应用范围上来看,借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标明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属于“额”。还有种说法认为从样式上来说,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如今都统称为匾额。清朝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署书,汉高祖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根据这段记载,看来匾还有专门的字体“署书”。早在汉高祖六年(前201),萧何就题写过“苍龙”、“白虎”两关的匾额。
匾额可称之为古建筑的眼睛,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除了匾额上的文字,匾额还装饰有花鸟、植物、吉兽、器物、几何纹样等表达吉祥的图案。匾额从建筑材质上可以分为石刻匾额、木刻匾额以及灰制匾额等。从功用上来说,匾额大致可分为建筑园林匾、字号招牌匾、旌表贺颂匾三类。
建筑园林类的匾额一般用于标志建筑物名称或咏景抒怀。如由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北门正面拱券上方镶嵌的石匾额“故宫博物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宫三大殿)颇具特色的匾额。再如苏州园林中,匾额是其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拙政园中有“听雨轩”、“松风水阁”匾额,狮子林暗香疏影楼有“暗香疏影”匾额,体现了情趣之美、雅静之美。
字号招牌类牌匾用作商铺的标志,有宣传的用途。如饺子馆题匾“无所不包”,当铺题匾“当之无愧”,都饶有趣味。再如经营书画艺术品和文房四宝的“荣宝斋”匾额,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同仁堂”匾额,著名茶叶店“张一元”的匾额,驰名中外的烤鸭店“全聚德”牌匾、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谢馥春”的匾额等,都蕴涵着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
旌表贺颂类的匾额用于旌表、歌颂、称赞、庆贺等,是使用最广、保存最多的一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孝友传家”、“清标彤管”、“贞顺堪褒”、“爱民如子”、“高山仰止”、“品高望众”、“德寿双高”等。洛阳有块匾额叫“青钱世第”,这称赞的是受匾人家几代都是文人世家、文采出众。“青钱”,语出《旧唐书·张荐列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当时的员外郎员半千称赞张鷟的文章写得好,如青钱一样可人心怀,张鷟被称为“青钱学士”,后来人们用“青钱学士”誉称那些才学之士。看来,匾额中的“门道”还真不少,值得细细体会。
匾额讲究意境文采,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是艺术、文学、书法、建筑的有机结合,集标名、教育、装饰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其时历史背景、封建礼制、生活习俗的集中反映。匾额既可与诗情画意的楹联相配,又可与忠孝节义的牌坊相配,其功能多样,使用广泛。
匾额和牌坊有着密切的关系。牌坊上往往也会镶嵌匾额,这种匾额可称为牌坊匾。匾额的质地往往根据牌坊的质地而定,一般分为两种:石质和木质。所谓坊名,往往指牌坊匾额的文字内容,人们习惯以匾额文字指称牌坊。匾额和牌坊的相近之处,在于二者宣扬忠孝节义的功能相似。二者的不同是作为宣传的工具来说,牌坊所得的荣誉和宣传的效果相对较大。但建立牌坊费时费力,相比较而言,赐匾额省钱省力还见效快,可谓低成本、高回报。
(二)“扁表”孝子之门
就旌表而言,匾额可以作为表彰忠孝节义的形式,将值得称颂和肯定的德行变为一种全社会的表率和标准。通过恩赐的方式给予授匾者,这就好比赐给了ISO质量体系认证,从此家族荣耀,美名流芳。
到了东汉,出现了“扁表其门”的说法。《后汉书·百官志五》中记载:“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三老是汉朝掌管教化的乡官。汉高祖刘邦曾经下令,推举那些50岁以上德行良好的民众为三老,引导乡民从善。这段记载的意思是三老负责教育乡民以感化风俗,凡有孝子贤孙、贞女义妇,舍财救难,以及可以作为百姓楷模的学士,都在其门上悬挂匾额进行表彰,以勉励善行。三老不同于一般官吏,具有民间代表的性质,他们熟悉一地的民风民情,由他们推举出乡里社会中的合适人选予以旌表,有很大的说服力。此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巩固汉代政权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孝子顺孙”、“贞女义妇”明确传达着传统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
清朝的胡煦曾上《请博举孝弟疏》(这里的“弟”通“悌”),建议皇帝每年在州县中推举孝顺父母的一人,敬爱兄长的一人上报,查验属实后,由地方长官赐给这些孝悌之人匾额,免除其一家的徭役。这对于受匾者来说是一种荣耀,他们会进一步去宣扬这种规范。统治者也可通过赐匾额这一低成本的方式,对百姓进行教化,使百姓遵循统治者所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
在表彰守贞女子的匾额中,常常发现“节”、“孝”共称的情况。如“节劲孝纯”、“节孝堪风”、“节孝济美”等。这表明时人所倡导的女子贞节行为中,节和孝是分不开的,因为节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担负起代替丈夫对其父母尽孝的义务。受到过正式旌表的妇女匾额中,都会将“旌表”、“奉旨”的称号书于匾上,彰显殊荣。如洛阳“节孝嗣徽”匾额上款为“敕授修职郎偃师县儒学教谕张连中奉旨为旌表马腾肖之妻锁氏节孝”[1]。“嗣徽”是继承先人美德的意思。
我国目前保存有不少清朝的旌表孝子的匾额。在今扬州市江都区昭关镇北祥社区,有个华氏宗祠,是江都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华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前后两进,厅房硬山式面阔10.8米。进深九檩7.6米。院内有始建时所植银杏树一株,另有光绪二年(1876)所立的“旌表孝子华传福坊”石匾额。这一石匾额长18.3米、宽0.46厘米,刻有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提督学政、江宁布政使司、扬州知府、甘泉知县、高邮知州、学正等官员名单。[2]
在南京市高淳区吴氏宗祠的中厅大堂右上方,有块“孝子”匾。上书的“孝子”两个大字,相传是乾隆皇帝的手笔。这与父子双孝的感人故事有关。清朝康熙年间,淳溪老街东面的吴姓人中出了一个典型的孝子,叫吴学莱。吴学莱个性温和,通情达理,孝顺父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吴学莱6岁时父亲去世,他年纪虽小,但哀丧执礼胜过成人。后来母亲病逝,吴学莱痛不欲生,在墓地旁搭了一个茅舍,日夜陪伴母亲尽孝,誓为母亲守孝三年。三年快期满时,县城内士兵聚集造反,居民四处逃散。有人劝吴学莱也去躲避,以免不测,吴学莱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坚持守护墓地,最后反而以孝行感动兵匪,得赠数十两白银。众人夸他具有“忠孝之性、金玉之操”的德行。在他担任吴氏“家督”十八年中也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吴学莱之子名叫吴运镇,学识渊博却不求仕途。长大后也被选为吴氏的“家督”,凡事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一生将“孝亲为本,敬宗睦邻”作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吴运镇人到中年时,母亲得病,卧床三年,吴运镇尽心服侍母亲,亲尝汤药,废寝忘食,毫无怨言。母亲死后,吴运镇以父亲为楷模,也结庐守孝,三年方归。父子双孝,闻名县内外。清乾隆七年(1742),高淳的知县将此事上报,经察访属实,此事被写成奏折呈送于朝廷,朝廷对吴氏父子尽孝之事十分赞赏,皇帝颁旨旌表于闾里,立匾于县城的文庙,建父子双孝坊。[3]
匾额的表彰方式,不仅施于孝子,还有如“乐善好施”、“急公好义”字样的匾额,赐给那些捐银助赈、助军的人。康熙时曾规定给予百岁老民“升平人瑞”的匾额,节妇寿至百岁也给予“贞寿之门”的匾额。“升平”寓意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人瑞”是指人健康、长寿过百岁。有些年届百岁、五世同堂的,所给的匾额字样一般为“五世同堂”,还经常另外赏给“期颐聚顺”、“期颐偕老”、“颐龄衍庆”等字样的匾额。“期颐”也指百岁以上的老人。“期颐偕老”指的是夫妇二人都很长寿。有的长寿之人还能亲见七代甚至八代,常赐予“七叶衍祥”、“八叶衍祥”字样的匾额。有的兄弟百龄,给予“熙朝双瑞”的匾额。乾隆十五年(1750),规定赐给寻常守节的妇人“钦定清标彤管”字样的匾额。“清”原本指水清澈,这里引申为贞节。“彤管”即赤管笔,指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后汉书·皇后纪》曰:“女史彤管,记功书过。”“清标彤管”当指女子的美德永久流传的意思。
注释
[1]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民俗博物馆编:《洛阳匾额》,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2]江都市政府:《关于公布江都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江政发[2005]40号。
[3]濮阳康京:《高淳清代褒扬匾》。
二、建立牌坊让孝子“上位”
(一)牌坊的起源与发展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其发展经历了从衡门、坊门到乌头门的不断演变。
牌坊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衡门”。“衡门”已经具备了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柱子和横梁,可称为牌坊的原始雏形。《诗经·陈风·衡门》中即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诗句。牌坊从产生到形制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牌坊与古时的里坊制度密不可分,汉朝坊墙上有坊门,门上书写坊名作为标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牌坊实际应该叫“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单位名称。“牌”则有标志的意思。古都西安过去居民区就由各个街巷分割成许多个坊,比如永兴坊、安兴坊等。每个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筑有夯土的坊墙,还设有坊门。北京也是如此,古时有明时坊、思城坊等,现在还存有白纸坊的地名。坊门每天按时启闭,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时,官府就命令关闭坊门。“坊门”的作用和现在的街道牌一样。如果官府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告示坊中居民,或居民在道德、科举方面有值得表彰的地方,官府也会张榜于坊门。唐朝白居易《失婢》一诗中就有“坊门贴榜迟”的话。宋朝以后,随着里坊制的瓦解,坊门的原有功能逐渐消失,但坊门仍然以脱离坊墙的形式独立存在,成为象征性的门,即是牌坊。牌坊在南宋已经出现,到明朝时成为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