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崔鸿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一直藏在家里,没敢公布于世。崔鸿的儿子崔子元上书魏孝庄帝,要求将父亲的书“藏秘阁,以广异家”,《十六国春秋》才得以正式列为典籍。如果崔子元没有“扬父之名”的孝心,《十六国春秋》将石沉大海,北齐魏收撰写《魏书》,唐朝编修《晋书》也就无从参考了。
除史官之外,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子承父业、扬名显亲的佳话。东晋王献之继承父亲王羲之的书法,父子并称“二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唐宋八大家”中,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苏轼、苏辙号“三苏”,一家父子占了三个名额,天下学者竞效苏氏文章;两宋之际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德艺双馨,“诗书不绝六世”,理学家朱熹亲拜墓下,题诗曰:“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要说“扬名声,显父母”,他们都称得上是留名后世了。
2.“荀氏八龙”与“陈氏三君”
如果说,历代史官们是靠青史留名,显扬父母,东汉“荀氏八龙”与“陈氏三君”则是靠道德才俊而留名后世的。
东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有两家名扬海内的道德才俊之家,颍川陈氏和颍川荀氏。颍川陈氏即上述扬父之美的“难兄难弟”之家。家长陈寔一生最得意的是生了陈元方、陈季方两个德才兼备的好儿子。长子陈元方,“至德绝俗”,与父亲“高名并著”。少子陈季方“才识博达”,与父兄齐名,都是天下名士。人们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甚至给他们画像传诵。元方、季方兄弟还是兄友弟恭的楷模。《世说新语·德行》说,“陈元方兄弟恣柔(友)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雍熙之轨”即和乐升平、兄友弟恭之道。
陈寔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得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他去拜见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大儿子陈纪(字元方)亲自拉车,老爷子陈寔坐在车上抱着小孙子陈群(字长文),二儿子陈谌(字季方)随后挑着行李。颍川荀氏更是满门俊才。荀淑本人品行高洁,学识渊博,办事明理,被称为“神君”。他的八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尤其是第六子荀爽(字慈明)最为知名,12岁即通《春秋》、《论语》,长大后官至司空。颍川一带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颍阴县令认为,远古帝王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于是把荀家居住的街道改名曰“高阳里”。荀淑的孙子荀彧、从曾孙荀攸,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
陈寔到了荀淑家,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让“八龙”中的一个给他们开门掀帘,另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端菜。由于陈寔领着小孙子,荀淑也让自己的小孙子荀彧坐在跟前陪客。可见陈家父子所得到的礼遇规格之高。这两个道德才俊之家的聚会,成为轰动四方的奇闻,有人称作是“德星聚会”,朝廷太史上奏说是“真人东行”,“五百里贤人聚”。
“荀氏八龙”与“陈氏三君”不仅光耀门庭,而且称羡于后世。唐朝诗人包何在《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中,借“荀氏八龙”、“桓山四凤”称赞人家生日道:
娶妻生子复生男,独有君家众所谈。
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
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谁道众贤能继体,须知个个出于蓝。
“桓山四凤”也与孝亲有关。孔子在卫国,听到悲哀的哭声。弟子颜回说:“这哭声既有‘生离’,又有‘死别’。”孔子问“你怎么会知道?”“我听说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飞向四方,其母悲鸣而送之,悲哀之声和刚才的哭声很相似,是往而不返,生离死别的哭声。”孔子派人一问,果然是因“父死家贫,卖子以葬”,母亲与儿子诀别发出的哭声。因此,如果说“荀氏八龙”是光耀门庭之子,“桓山四凤”就是孝母恋母之女。另外,唐朝诗人沉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诗:“家传七豹贵,人擅八龙奇”,明朝文学家李东阳《林亨大修撰得第四男用旧韵贺之》中的“三凤岂须夸薛氏,八龙今已半荀家”,都表达了对“荀氏八龙”的称羡。
3.“三戟张家”与龙门薛氏
唐朝有两家扬名显亲的将帅世家,一是“三戟张家”,一是龙门薛家。
“三戟张家”主要指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张俭兄弟。张俭的祖父张威为隋朝相州刺史,父亲张植是隋朝的车骑将军。张俭跟随唐高祖、唐太宗征战守边,官至行军总管、都护府都护,加金紫光禄大夫。哥哥张大师任太仆卿、华州刺史。弟弟张延师任左卫大将军,掌典羽林兵30年。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门戟。唐高宗永徽(650~655)初,兄弟三人门前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
宋元明清时期,“三戟”一直是官宦贵族之家的代名词,诗人词客赞颂的对象。宋词人陆游《放慵》诗称:“进媿门三戟,归无亩一钟。”明代张煌言《寿鲵渊张相国》诗:“君不见吾家三戟世风流,杖履从容燕子楼。”清初诗人吴伟业《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唐代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薛仁贵当初以种田为业,想改葬自己的先人,妻子鼓励他说:“现在天子征辽东,求猛将,你何不前去建功显名?将来富贵还乡,再改葬先人不迟。”薛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应募从军,在同高丽、回纥、突厥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其子薛讷在武则天、唐玄宗时亦屡立战功,再任安东都护,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凉州镇军大总管、朔方行军大总管。另一个儿子薛楚玉任范阳节度使。薛仁贵的第三代子孙、薛楚玉之子薛嵩卷入安史之乱,归顺朝廷后忠心尽职,历任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第四代子孙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薛平任滑州刺史,疏通河道,杜绝了当地水患,后任淄青节度使,在镇战功显赫,威震一方,唐敬宗时以太子太保、司徒致仕。薛仁贵的第五代孙、薛平之子薛从任汾州刺史,引河水灌田,储粟谷备凶荒,汾人怀念,官至左领军卫上将军。
自唐太宗到唐文宗历时二百多年,薛家世代为将。尤其是薛仁贵、薛讷父子,是朝廷镇守边疆,抗击外敌的栋梁。若薛仁贵妻子、祖先地下有知,足以含笑九泉了。
4.官宦世家的荣耀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记载,淮南王吃仙药得道升天,仙药有余,被鸡犬吃了,皆随王而升天。于是,这个传说演变为一句俗话,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实际也是“光宗耀祖”的低俗说法。唐代杨贵妃得宠后,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这反映的是唐代光大门楣、光宗耀祖的风俗。古代最让人称羡的光宗耀祖方式是高官得做,衣锦还乡。项羽入关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在今徐州),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在沽名钓誉的项羽看来,富贵归故乡,衣绣昼行,就可以光耀门庭了。古代官吏回避本籍,能做本地的地方官,称作“衣锦昼行”、“衣锦还乡”。唐高祖封秦州(今甘肃天水)人姜謩为秦州刺史,并说:“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所以,古人有了功名,都要归家祭祖,祷告先人,以光宗耀祖,这本身就是孝。
自东汉世家大族形成以来,一个人当官已不是什么特别的荣耀,世代为官才为荣耀。如东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从此以后,世族门阀、官宦世家层出不穷。
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诸葛瑾仕吴为大将军,弟弟诸葛亮为蜀国丞相,族弟诸葛诞又显名于曹魏,兄弟三人各在一国,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看来,光宗耀祖不是随便说的,仅这个琅邪诸葛氏,在古代历史中便一直赞不绝口,其他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琅邪王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颍川荀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对父母、祖先、家族来说是多大的荣耀,可想而知。
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桓温历任征西大将军、开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录尚书事等职,独揽朝政,威名显赫。桓温的儿子桓玄为义兴太守,他便认为是有辱家门,郁郁不得志,感叹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索性就辞官回乡了。
武则天时,韦思谦官至宰相,其子韦承庆三次任天官(吏部)侍郎,官至宰相。另一个儿子韦嗣立由兵部尚书升任宰相。在武则天长寿(692~694)年间,朝廷的重要官位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知政事、黄门侍郎等成了韦氏兄弟的专利,一会哥哥做,一会弟弟做,弟兄二人“前后四职相代”,“父子三人皆至宰相”。一门贵盛,有唐以来,莫与为比。
据《青箱杂记》载,北宋李若谷、李淑、李复圭祖孙三代任滑州知州,李淑自鸣得意,在官廨中题诗曰:
滑守如今是世官,阿戎出守自金銮。
郡人莫讶留题别,孙息期同住此看。
5.金榜题名——最体面的光宗耀祖
隋唐科举以后,金榜题名、子孙登科又成为世人最看重、最体面的光宗耀祖的方式。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曾把“不以进士及第”作为自己终生三大遗憾之一。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揭示了进士及第后的喜悦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个孟郊屡试不第,46岁才进士及第,一下子登上了欢乐的顶峰,看他那洋洋得意的劲头,还真担心他被范进“穿越”了。然而,从他近乎疯狂的心情中可以看出,金榜题名是多么荣耀。
孟郊的仕途并不“春风得意”,除了上述那首《游子吟》外,在光宗耀祖方面,远不及其他金榜题名者。
初唐文学家王勃参加朝廷对策得高第,两个哥哥王勮、王勔皆进士及第,被文学家杜易简称为“三株树”。宋代楼钥《王提刑正功挽词》诗称:“伯仲三株树,优为一世才。”
唐朝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杨凭早年丧父,母亲训导有方,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与弟弟杨凝、杨凌接连进士及第,时号“三杨”。
上述那个家法严整的柳公绰刚生下来三天,伯父就说:“兴吾门者,此儿也。”为其取小名曰“起之”。这个“起之”果然使柳氏家门兴起。柳公绰两登贤良方正科,弟弟柳公权、儿子柳仲郢、孙子柳珪和柳璧均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成为子孙登科的科举世家。
宋代选拔官吏,有科举和门荫两种途径,而人们更看重的是科举,也就是金榜题名。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状元、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张去华,历仕京东、江南、河北转运使,按规定可以恩荫一个儿子当官。他有10个儿子,最喜欢的是张师德,想把这个做官的名额给他。不想这个张师德根本就不把这个放在眼里,表示自己凭本事当官,后来也和父亲一样高中状元。
宋代依靠科举起家,扬名显亲的,除上述“一门四进士”的阆中陈氏外,其他亦比比皆是。如,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俶之子钱惟演跟父亲归顺北宋后,其子钱暧、钱晦、钱暄,从弟钱易,钱易的儿子钱彦远等,父子兄弟制策登科者前后相继,北宋兴起以来,钱氏为第一家。
上述那个自比孔子的王安石、王雱父子,的确有值得炫耀的资本。王安石、王雱不仅是父子进士,而且都是20岁刚出头就高中皇榜。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诏令父子同修《三经新义》,完成后王安石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雱入龙图阁直学士,父子同日授命,满朝称羡。
北宋临江(今属江西)谢氏世代研读儒经,元丰八年(1082),谢懋及其弟谢岐、其子谢举廉、谢世充等四人同登进士第,时人谓之“临江四谢”。
北宋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宋庠,幼年同弟弟宋祁随父在外地读书。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兄弟俩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想让弟弟排在哥哥前面,于是,以宋庠为第一,宋祁为第十。弟弟是真状元,哥哥是实际上的状元,故人称兄弟“双状元”。而章献太后这一改,还真成就巧了,宋庠在乡试,会试中都是第一名,殿试又得了第一,遂成为带有传奇特色的“三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