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退休之后的俸禄待遇还没有形成定制,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以实物的形式来赐予他们。西晋“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因对后母的孝行感天动地,被授予官职,并逐步做到三公司空的高官。他退休之后,赐予他一所宅邸,一百万钱,五百匹绢,六名公派的侍奉人员,二十个骑兵护卫。与王祥同为孝顺与养老楷模的王览(王祥之弟),也获得极为丰富的退休物资,包括皇帝为其提供的御用医疗服务,以及朝廷为其回宫面见皇帝所特派马车(门施“行马”)。“行马”是对退休官员出入宫廷的一种优待,晋代获此殊荣的除王览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名臣。值得一提的是,王祥与王览两兄弟以孝行发迹,并成为晋代的豪门大家族,东晋主宰朝政的两大家族“王与谢”中的王家,便是王祥与王览家族,东晋的开国丞相王导,便是王览的孙子。
唐代,国家会依据官员的品级赏赐给他们大小不等的田产,即当时所谓的职田。而官员把手中的职田租给农民,获取地租和各种农产品,作为他们退休之前的积蓄,以备养老。唐代还有一种朝廷赐予五品以上官员的田产,叫做永业田。永业田可以世袭,传给子孙后代,而且这些土地可以免交所有赋税。这对中高级官员及其家庭来说,是非常实惠和持久的一项补助。另外,古代有的官员还能获得朝廷特别赐给的田产,谓之赐田,如西汉时的大司马王根退休,就获得了五千户的封地。这一点,唐代也不例外,不过赐田的性质与永业田差不多,不同的是它主要针对的是高级官员,而且田产数额往往很大。
唐代五品以上的京官退休之后,为了满足家庭亲情的需要,如果子孙都在外地任职,可以让其中的一个暂停官职,回到京城侍奉老人。为了使因侍奉老人而停职者的生活无虞,还规定,如果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因侍奉老人停职,必须按照正常退休的待遇,来给予在职时一半俸禄的退休俸禄。
各朝各代赏赐给退休官员物资主要是金钱和田产,但加上很多其他东西,那就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了。如西晋大司马陈骞退休,朝廷起初不允许,后来同意之后,特赐亲兵百人,田地十顷,菜园五十亩,厨师十人。还有明代,还赏给退休官员专门的仆人。连厨师和仆人都可以作为赏赐的东西,可见古代对退休官员的照顾真是竭尽所能,无所不为。
宋代官员的俸禄一般都很高,退休官员大部分都能享受原俸禄一半以上的待遇。但即便如此,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皇帝下旨强调,有一些官阶虽高但没有实权,以及家庭本来就穷的官员致仕后,就算是有原俸禄一半的退休金,也难保养老无虞,更何谈朝廷所追求的退休官员富贵养老之宏旨。这样仁宗皇帝在圣旨中规定,光禄寺的光禄卿(负责宫廷饮食)等清水衙门的长官,要每年赏赐给他们羊、酒、米、面等生活物质。相对于六部等决策层的官员来说,负责皇帝饮食起居的光禄卿当然不是实权人物。但是,光禄寺也是从三品官,级别应该很不低了,即便在职时没有什么积蓄,退休后也不至于连基本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宋仁宗却依然记挂他们的养老物资条件,可见其对退休官员养老的重视。换一个角度来说,物资本身是次要的,而其带给这些退休官员的精神满足感和荣耀感,则更为重要。
辽朝(907~1125)是与北宋南北对峙的一个北方契丹族王朝,也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它的退休官员除了固定的俸禄之外,同样可以得到很多国家的赏赐物品。如辽国的一位大臣贾师训退休后,每到他的生日那天,朝廷就会专门派人到他家送来各种赏赐。虽然生日的赏赐品并不是特别贵重,但作为御赐之物,其象征意义就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了。而另一位曾经担任过宰相的辽代末期名臣萧义,退休后皇帝特命太医为其看病,并赏给御用药物。可谓荣耀至极。
明代初期洪武、永乐两朝给予致仕功臣的赏赐是相当丰厚的。洪武十年(1373),名臣宋濂退休,朱元璋御赐其精美的锦帛,并问宋濂年龄几何,宋濂答曰六十有八。朱元璋高兴地说道,把此锦帛保存32年,可以做百岁的衣裳。朱元璋的用意无疑是用赏赐物品来充分肯定宋濂的功劳,也同时对他的养老给予了极大的期望和关注。
不过,明代的官员不如之前的唐朝和宋朝,官员基本都没有正式的“退休金”,只能按月获得朝廷赏赐的粮食和仆人。但是,明初退休官员及其家庭都可以获得减免徭役的特权。徭役是古代百姓以劳动力形式向政府所缴纳的一种赋税,特别痛苦和繁琐,是古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逃脱不了的灾难性义务。明代十六岁到六十岁的男子作为成年人都需要服徭役,而退休官员本人,甚至子孙,都可以避免徭役的痛苦。
到了明代中后期的嘉靖朝,朝廷把退休官员的免除徭役调整为减免徭役,即根据官员退休时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正常的以礼致仕的官员可以十分之七的徭役;而非以礼致仕的有过失官员,则减免一半的徭役;因犯罪被除去“官籍”的退休官员,则不能减免其徭役。虽然相对于明初来说,此时的优惠政策大为缩水,但与那些必须年复一年服徭役的普通中老年人相比,依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虽然减免徭役从表明上来看,并没有赏给退休官员什么实物性的东西。但是,如果普通人必须履行的纳税义务,退休官员可以免除,那这就是一种实物性的补助。不仅如此,徭役对古人的人身自由是一种极大的限制,退休官员却可以不用受到此种限制,这又是一种从物质延伸到人格和尊严的特殊保障,在明代不尽如人意的俸禄制度之处,留下了一抹亮光和重彩。
比起明朝的退休官员,清代的退休官员基本都有较为制度化的养老金,一般都能获得一半以上的俸禄,所以他们额外所获得的物资补助相对来说较少,但很多退休官员可以得到一些荣誉性的物质奖励。道光九年(1829),退休的军机大臣黄钺八十大寿,皇帝特赐予他寿佛、如意、朝珠等慰问物品。这就是皇帝对官员的“赐寿”,而清代不管是退休官员,还是在职官员,赐寿的年龄一般都在六十岁以上。当然也有不到六十岁就赐寿的,如清末太监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所宠信,四十岁就得到赐寿的莫大荣耀。而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也因功勋卓绝,在六十岁之前,就获得“赐寿”。
四、退休官员可以保持品级不变,甚至可以在退休之后升官晋级——对退休官员的全方位补偿
除了制度化的俸禄金之外,对于退休官员的养老保障,还有一种是提高他们的官品和级别,或者让他们在退休之后享受到超国民待遇,使他们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补偿和满足感。虽然这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但有时候,对于古代退休官员来讲,这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和荣耀,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为惬意和满足。
汉代退休官员通常都是回家养老,而且以回家为荣,正如项羽所言: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而夜行。《汉书》曾记载,御史大夫(三公之一)薛广德的老家在沛郡(今江苏沛县一带),致仕回乡,先是皇帝赐给他回家的马车,然后还没到家,沛郡太守就在沛郡的边境上迎接他,这是非常隆重的礼遇。而薛广德为了记住这种荣耀,回家后把皇帝赐给他的马车悬挂起来,传给子孙后代。朝廷为了凸显不忘退休官员在职时的功劳,重大节日时,当地官员会常常前往慰问,皇帝自己也会借巡游之际,前往探视和慰问。东汉章帝时,尚书郑均退休后回到山东济宁老家,章帝东巡时经过济宁,便亲自登门问候,成为一段佳话。
汉代很多高级官员退休后,能加官晋爵,在当时被称之为“位特进”。西汉成帝(前33~前7在位)时期的丞相张禹,老病不堪重任,再三向朝廷申请退休,最后终于获准退休,而且赏赐高级马车和黄金一百斤,其在家的礼仪规格依然等同于丞相,还封给他四百户农民及其田地作为养老的物质和人力保障。这还不算,以后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张禹被特赐以列侯的待遇、礼仪上朝议事。侯爵是汉代最高的爵位(西汉初期除外),比政府首脑丞相的级别要高。张禹退休后,还能当侯爵,优待可想而知。
东汉章帝建初七年(82),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主管宫殿大门)马防因病退休,朝廷对他特别照顾,把死去的中山王的田地赏赐给他,作为他养老的物质来源,还将他的官职升高,允许他来到皇宫,为皇帝出谋划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较为动乱,但对退休官员的政治待遇却依然优渥。当时,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致仕,一般都会在原来官职的基础上升一级。西晋时期的尚书仆射李熹,退休后升为三公(古代最高的行政职务)。东晋的将军纪瞻,退休后被升为更高一级的骠骑将军。
唐代官员在被批准退休后时,一般都要比现任官员的官品高出一阶或几阶不等,如刘仁轨等一批名臣退休之后,皆晋升为极高的荣誉职位——光禄大夫。刘仁轨出生于隋代,入唐后先在宝鸡陈仓县(今宝鸡市区)做副县长,当地有一个级别很高的驻地军官,非常骄横,欺压乡里,什么人都管不了他。刘仁轨却站出来,劝其收敛一些。但这位高级军官根本就不听,反而更为猖狂。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小的副县长,刘仁轨却敢当机立断,把高级军官拘捕在监狱中。即便如此,军官也不把刘仁轨放在眼中,在狱中大骂刘仁轨。刘仁轨一气之下,将军官乱棍打死。这事就闹大了,低级地方官员没有经过高层授权就私自处死高级军官,无疑是大罪。
唐太宗闻知此事,盛怒不已,派人把刘仁轨押送到长安,亲自审问。在太宗面前,刘仁轨还是毫无畏惧,以理据争,坚持认为高级军官罪孽深重,本该被杀。当时魏徵就在旁边,深感刘仁轨乃忠臣,就对太宗说,隋代末期,很多官员就如同那位高级军官一样,横行霸道,鱼肉百姓,而隋代也就是因此失去人心,才灭亡的。太宗听了很高兴,就赦免了刘仁轨。从此,刘仁轨平步青云,历经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最后做到副宰相。他八十五岁去世,武则天停朝三日,命令各级京官前去吊唁,并追赠他一品大都督,陪葬唐高宗的陵墓——乾陵。
宋代官员致仕时,按照规定,都可以申官一阶。若有皇帝特殊恩典,则还不止升一阶。南宋高宗时期的抗金名将韩世忠,一生战功显赫,退休时从少傅直接升为太师,连升两官。有的甚至可以升迁很多级。仁宗时的宰相张士逊退休,经皇帝特批,升官七级,从兵部尚书一下子升到太傅之位。南宋孝宗时的观察使张守忠,退休后升级为承宣使,也是一次升迁数级。而个别官员在职时就已经位极人臣,那就只能进封爵位了。千古第一罪人秦桧,在职时就已经位居太师的最高官位,退休后无官可升,便晋封为建康郡王。
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规定,日常能够面见皇帝的高级官员,在退休之后若遇上祭天大典、太后和皇上寿辰等大型节庆,政府还封赏给他们的尊长和妻子以荣誉官爵。南宋时期进一步规定,如果高级官员的尊长和妻子已经有过官爵封赏的,遇到大节庆,则加大封赏;如果尊长和妻子去世的,则要追封;如果退休官员的父亲原先不是官员,则遇到大节庆,能封赐为八品虚职文官“大理评事”和级别差不多的虚职武官。
宋代还曾规定,每次遇到朝廷举办皇帝登基、庆寿等大礼和大典时,退休官员能升官一级。北宋仁宗时期的中央官员张存,退休后因朝廷举办各种大典,机会非常好,屡屡升迁,十五年之后居然升到礼部尚书的位置。
明代从洪武十二年(1379)开始,下令一般情况下,官员三品以上退休的,品级不变,四品以下退休的,升一级。三品以上的官员本来职位就很高了,没有必要退休后再升一级,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任职不到三年或曾经降职的,因为对国家贡献较小,或者有过失行为,也不升级。把这种情形排除在外,可以使其他官员的政治荣誉感更强,也是对他们在职时的一种巨大肯定。成化四年(1468),明政府对官员退休的政治待遇作了补充,凡是九年考察都是合格的官员,退休之后可以升两级。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一步规定,如果正被朝廷升迁,却没有到任的官员申请退休,则只能按照升迁之前的品级来退休。这无疑是对官员逃避职责并期望提前退休的一种惩罚性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官员钻营偷巧,获得更高退休政治待遇的可能性。
清代官员退休后的品级一般予以保留,即便是因老病被勒令退休的,也可以保存原品级。有的官员因政绩卓越,在致仕时还被提高官衔。如雍正时的大臣陈元龙八十岁时,以礼部尚书退休,雍正认为他劳苦功高,在保持他原品级不变之上,还加赠的“太子太保”官衔。“太子太保”虽说与尚书一样,都是从一品,但却是一个荣誉职衔,能让退休官员充分感受到自己依然还有很高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