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选官:孝与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200000016

第16章 “孝义道德”隐藏下的现实政治利益——隋唐时期的以孝选官(2)

武则天统治时期,停止考试《老子》,但《孝经》依旧是考试内容。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对之前的必考科目《老子》、《尔雅》等做出了调整,《孝经》仍旧地位稳固,牢牢占据着科举考试的一席之地。宝应二年(763),礼部侍郎杨绾提出:“《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其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杨绾是唐代宗时期的礼部侍郎,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与《论语》、《孝经》同列一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唐代官吏不仅在入仕之前要学习《孝经》,入仕之后依然会被要求以《孝经》为行为准则。

当然,在具体考试的要求方面,相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如进士、明经而言,孝悌廉让与孝悌力田科的考试,无论是在考试内容还是难易程度上,都调整了尺度,降低了标准。比如说,孝悌廉让科在考试时,精通一经,测试格策三道,主要考察古今治理国家的对策以及对当今时务的理解,能够名列前茅者,交于吏部,授予官职。而孝悌力田科的考试如出一辙,只要能熟读一经,对该经有准确的理解,即可推荐参加朝廷的孝悌科目考试。从两门科目的考试范围来看,其基本要求不外乎“精通一经”或“熟读一经”,与明经科要求掌握诸多儒家经典的考试,或者进士科既要考儒家经典又要考诗赋相比,的确容易得多。特别是对于古代人而言,诵读经书乃是家常便饭,更何况考试的内容还如此简单,因此不失为通往仕途的捷径。

从唐朝的史书记载看,因孝廉而被授官的大有人在。如,蒋沇,莱州人,礼部侍郎蒋钦绪之子,博学多才,少时就极负盛名。因为孝行卓著,以孝廉之名授官洛阳尉,后升迁至监察御史。和兄长蒋演、蒋溶,弟弟蒋清均以擅长吏治而闻名于天宝年间。蒋沇为官处事平允,剖断精当,成为朝中群僚们的楷模。《新唐书》中记载,绳,知人之子,擅长文辞。绳孝顺父母,友善兄弟,甚至亲自抚养宗属的遗孤。后来被推荐为孝廉,他却因为母亲上了年纪而不肯入仕。又过了二十年,乃任长安尉,威行京师。之后擢升为监察御史,天宝初年,入朝为秘书少监。玄宗喜欢文学,非常重视他。

除此之外,像建中元年,以孝悌力田闻名于乡闾的张皓、郭黄中、崔浩、李牧等人均凭借孝行步入仕途。由此可以看出,因孝廉及第的官员,不仅受到政府的重用,而被编入史书名垂青史,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玄宗发现朝廷在组织孝悌力田科的考试时,擅自提高标准,不符合朝廷考核的要求,因此立即下诏纠正。对于因“孝悌”、“力田”被推荐的考生,只要事迹显著,将享有皇帝给予的特殊关照,不需要随着其他常科考试的内容来定。玄宗的处理方式,足以证明对孝行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民众自觉形成良好的行孝之风。

从以上资料中不难看出,作为科举补充的“孝悌廉让”和“孝悌力田”在唐代备受重视,为朝廷选拔了大量有着良好孝德品行的官员。当然,朝廷大力提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实际上也多了一种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到唐肃宗时,曾一度停止明经、进士等科考试,而只察举孝廉。这种选官方式直到后世依然沿袭,并不断地发展完善。

对于“孝悌廉让”与“孝悌力田”两科在科考中放宽尺度、降低标准的政策,以及其他科考项目对孝悌考生的特殊关照等,虽然选拔了一批有孝德的孝子贤孙,但是也必然会使一批能力低下、才疏学浅的人混入官场。虽然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就为官而言,除了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还需要有治理国家的才干,自汉代开始的以孝选官,虽然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劝民以孝有重要作用,但很多人只是徒有孝行,却缺乏处理政事的基本能力。而且就这些孝子本身来看,由于深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这的影响,大多比较保守,循规蹈矩,有时候遇到特别棘手的政治问题不懂灵活变通,这对于提高政府办事能力和施政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二、传统“唯孝唯悌”选官方式的延续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延续,俗话说“德莫大于孝,罪莫大于不孝”,传统道德当中最高的道德品质莫过于孝道,而不孝则是罪莫大焉。“孝悌忠顺之行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基于此,隋唐时期,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唯孝唯悌”的选官方式。

唐朝时,除了科考中对孝行卓著的人给予特殊的优待措施,科考之外孝子仍然备受政府的青睐和器重。虽然这一时期政府正式将以孝选官纳入到了常科考试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经考试途径的孝悌选官现象彻底消失。从汉代起,其后历代封建社会,因孝悌而直接步入官场、授以官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类为官者,不再需要接受朝廷统一的考试,而是经过朝廷对其孝行的考核后,直接录用并授予官职。如,贞观年间,诏令各级州县举孝廉、茂才、好学、异能、卓荦之士。这里将孝廉排在首位,很明显地封建帝王认为选拔官员首要的标准是有无良好的孝行。

这种选官方式非常灵活,是作为正规考试外的补充。因此,不规定具体的时间,也不进行统一的考试,而是直接由政府通过考察的方式任命。选拔的人才包括孝行卓著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才华横溢的人、有特殊才能的人,等等。当然,对于选拔出来的孝廉人才,唐代帝王十分重视。有时候为了考察这些直接选拔的官员是否名副其实,会把他们召集起来统一进行考核,看是否有出色的治国才能,是否掌握了《孝经》的具体内容。

对于孝行卓著者,政府也会量德授官。高宗时有个叫元让的人,年少时考取明经及第,其母生病了,所以就不愿意做官,亲自为母亲端药膳,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数十年间没有出家门。其母去世后,永淳元年时,巡察使向朝廷禀报,认为元让是至孝之人,推荐其做官,后擢拜其为太子右内率府长史。

唐朝时还有一个因孝被选拔做官的典型,即王少玄。少玄的父亲在隋末年间被乱兵所害,他是遗腹子,十多岁时向妈妈询问父亲在哪儿,妈妈告诉他实情后,哀泣不已,想要找到父亲的尸体来安葬。由于其父被害时正值战乱时期,白骨蔽野,根本没法辨识。少玄突然想到,儿子的血沾到父亲的尸骨上,一定会渗入尸骨中,正所谓父子连心。有了一线希望后,少玄刺伤身体来尝试,一段时间后,真的找到了父亲的尸骨,并好生将其安葬。但是在这之后,少玄全身长满了病疮,过了好多年才痊愈。鉴于少玄的表现,贞观时州长官推荐他做官,后拜为徐王府参军。

唐代孝子刘敦儒,母亲患有心疾,每天都要鞭笞人,家中的子女们都不胜其苦,纷纷逃到别的地方躲避。唯有敦儒丝毫没有改变,仍然用心地侍奉孝敬母亲,身体经常因为鞭笞流血不止。直到母亲去世,一直都不离不弃,洛中谓之刘孝子。元和中,东都留守权德舆据实禀奏了他的孝行,于是朝廷颁发诏令旌表他的孝行可以和王祥、曾参相媲美,并赐予其官职。

贾言忠,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贾至的祖父,以孝闻名于当世。言忠样貌魁梧,对待母亲至亲至孝,美名为朝廷所知,于是补为万年(今陕西临潼)主簿,后因政绩突出,再度升迁为监察御史。正值辽东有战事,言忠奉命前往,支援军粮。回来后高宗问起战前军事,言忠将山川地势画在纸上,并且详细地禀报了辽东的战况,高宗龙颜大悦。之后,高宗向其询问诸将的优劣,言忠答道:“李勣乃是先朝旧臣,陛下对其非常熟悉;庞同善虽然不是斗将,但是持军严整;薛仁贵勇冠三军,光靠着他的名号就足以威震敌人;高侃俭素自处,忠心耿耿,富于谋略;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统领之才,但是有时候对年长的将领颇有微词。但是要论忘身忧国者,谁都比不上李勣。”高宗对他说的话非常赏识,深信不疑。由此可见,贾言忠具有极好的洞察力,他对这些将领有着非常中肯、得当的评价。所举荐的将领大多都是骁勇善战,成为唐朝的名将。后来,唐朝攻打高丽王朝,言忠献良策破高丽,加上举荐良将有功,兼任吏部员外郎。

在两唐书《孝友传》中因孝行卓著被直接赐官的人比比皆是,由此不难看出在唐代上自王室官僚,下至普通百姓,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践行孝道。对于传统“唯孝唯悌”选官方式的延续,有力地补充了科考的不足,对广大孝子贤孙们步入仕途非常有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方式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行孝,不失为一种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有效途径。

三、赐官于孝子——家族的孝悌声誉对以孝选官的影响

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以孝选官的整体情况来看,对孝义之家的政治礼遇非常隆重,除了例行的旌表门闾、赏赐财物、表彰孝行外,其家族成员往往还可以不经考试就能够获得官职。这类选官是以家族、宗族或者家庭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授官予孝子,以表示对孝义之家的器重。由此可见,家族的孝悌声誉对以孝选官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全唐文》记载:“其天下孝义门,各与一子官,委采访使具名奏闻,量文武处分。”这里的“孝义之门”,指的是那些因孝悌仁义而受过朝廷旌表的家族。在这类家庭当中,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程序,也不需要地方官推荐,直接在家族的孝子贤孙中选拔一个人,国家赐予其官职。就我们现在看来,这可以算得上是最简单的入仕途径了。在此类选拔官员中,皇帝赐官的唯一理由即是家族的孝悌声誉及本人的孝德孝行表现。

在封建社会,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这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奉为真理。这表明传统儒家人伦关系中的孝义道德,在封建国家现实政治需要的支配下,往往就转换成为一种政治资源或步入仕途的价码。通过朝廷赐官,将单纯的孝义道德置换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政治利益。

就选官本身的出发点来看,从孝义之门选拔孝子无可厚非,也可以起到推广孝行的良好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来孝义之门是良好道德品行的象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绝好彰显,但是却因为选拔官员使儒家人伦道德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这些孝义之门的子弟绝大部分是孝德出众,但是也不排除徒有虚名者借此机会混入官场。在封建社会,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皇帝说了算,旌表你为孝义之门你就是孝义之门,这里面掺杂了太多的人为的东西。特别是到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朝政被搞得乌烟瘴气,一片乱象,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期望这些人能够选拔出真正的孝义之家呢?很多至孝之人可能无权无钱,终老都得不到旌表;相反的,有些所谓的孝义之家,可能是官场中的裙带关系,很有可能是徒有其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靠这种方式选拔出的官员,不可能每一个都是封建国家的合格的官员。

四、官员孝行卓著助其步步高升

古代社会不仅选拔官员时注重对孝德的考核,对于那些已经入仕的官员,仍然要求他们做到“孝德修身”,这与孝悌选官是一脉相承的。《礼记·冠义》中有云:“故孝悌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这正是儒家孝道伦理的基本要求。《旧唐书》中记载:按《孝经》的规定行孝,足以事父兄,这是为人臣的基本要求。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通过各种选拔跻身官场的官员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孝悌品行,往往会成为决定其仕途命运的重要条件。在唐代,统治者对官员会不定期考核,对于那些孝行显著的会酌情升迁,而对于不孝的官员会给予严厉的惩罚。

苏環,字昌荣,雍州武功人。一生清正廉洁,深知百姓疾苦,为后人所怀念。《新唐书·苏環传》中记载:“苏環入仕后,任恒州参军,其母去世后,居丧期间,痛苦不已,人也因此憔悴不堪,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其孝悌之行,朝廷擢升其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大唐新语》卷五《孝行第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崔希高,以仁孝友悌著称,母亲去世后,在服丧期间,痛苦不堪,其悲伤之情让人动容。在做邺县县丞时,他说居住的屋子生满了芝草,长到了数尺高。州长官听说后禀报朝廷,升迁为监察御史,转并州兵曹、冯翊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