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嵩之风流倜傥,聪明好学,小小年纪就胸怀大志,一直梦想着建功立业。嘉定十三年(1220),史嵩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光化军司户参军。史嵩之为人机敏,行事果断,扎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营着自己的仕途。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四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史嵩之独具慧眼,一眼看出湖北襄阳作为战略要塞,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史嵩之,主动请缨调任襄阳,在那里开荒屯田,修筑工事,努力把襄阳城打造成风进不去雨进不去敌人更进不去的坚固堡垒。此后的十几年里,深谋远虑的史嵩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襄阳城的经营和布防上,踏踏实实地作出了不少具有战略意义的成绩,为南宋政权的江山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绍定六年,在史嵩之的建议下,南宋与蒙古结盟,两国同时出兵夹击金国,金国灭亡。南宋终于报了靖康之仇,史嵩之也因此一战成名,从此备受宋理宗赏识,不断被委以重任。
蒙古灭金以后,大举出兵南下,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史嵩之临危受命,担任大宋三军统帅,全线指挥作战,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浴血奋战、力挽狂澜,成功击退了彪悍的蒙古人发起的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力保南宋大厦不倾。久攻不下的蒙古人只好撤军北还,转而派使者与南宋议和,战争终于告一段落。
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史嵩之被炒得火热,一次次的战役为史嵩之积累了很高的人气,也为他日后封侯拜相打下了坚实基础。嘉熙四年(1240)三月,史嵩之被皇上召回临安,拜为右丞相,从此挂衔宰相,封公赏爵,实现了他多年振兴史氏、光耀门楣的愿望。史嵩之行事果断,敢作敢为,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一旦大权在握,这样的优点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成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执政缺陷。急于大展身手、有所建树的史嵩之一旦发现有人对自己的事业形成阻碍,就会当机立断,毫不留情地加以清理,有时甚至不惜用一些下三烂的卑鄙手段。
史嵩之拜相之后,第一个被清算的就是在对蒙古和谈上跟他意见不一致的淮西制置使杜杲。杜杲曾经征战沙场,屡建战功,为史嵩之最后得以封侯拜相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在对蒙古问题上两个人意见相左,史嵩之主和,杜杲却主战,他对宋理宗说和谈不过是蒙古人的缓兵之计,是蒙古人耍的障眼法,这让避战求和的史嵩之非常尴尬,在理宗面前下不来台。掌权后,史嵩之第一个要除去的就是这个一度让他难堪,心结难解的杜杲。在史嵩之的精心安排下,杜杲被削去兵权,归老田园。大臣师雍一直看不惯史家人,在史嵩之的叔叔史弥远做宰相时,他就不肯与之合作。史嵩之上任后,对师雍再三拉拢,百般示好,但倔强的师雍就是不领情,恼羞成怒的史嵩之指使御史梅杞攻击师雍,师雍被贬知邵武军。史嵩之的专横独裁,唯我独尊引来一片非议,朝中不少大臣元老冒死弹劾,但仰仗宋理宗的器重,史嵩之始终岿然不动、屹立不倒,而那些弹劾他的大臣则多被贬官或解甲归田。
平心而论,史嵩之身居相位,还是很有作为的。在他主政期间为朝廷发掘了大量可用之才,史嵩之用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经他举荐的人中有很多日后成为忠臣贤相,国之栋梁。史嵩之对食盐、茶叶等特殊物资实行政府专卖,有效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市场经济秩序。史嵩之最为人称道的政绩应该是他为南宋的国防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早在他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对时事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史嵩之就充分预见到了国防事业的重要性,所以,他扎根襄阳十几年,把素有“南宋咽喉”之称的襄阳城打造得牢不可破。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南宋的边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牢固的边防成功抵御了蒙古铁骑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南宋政权的灭亡速度。
尽管史嵩之很努力,但是这诸多成绩仍然无法掩盖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过分的专横与独裁让史嵩之众叛亲离,更多时候他不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施加影响而是靠挥舞手中的权力棒,通过高压震慑强制下属执行他的命令。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有朝一日,一旦大权从他手中旁落,后果会是怎样,史嵩之也明白,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只不过来得要比他自己预期的早一些。
淳祐四年(1244)九月,长久以来被独断专行的史嵩之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大臣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史嵩之的父亲因病去世,依例史嵩之应解官丁忧,持服三年。接下来围绕史嵩之的丁忧与夺情,几股势力展开了激烈较量。首先是当事人史嵩之,心比天高、壮志未酬的他自然不愿意就此放权,一开始便着手谋求起复,不断宣传历史上大臣夺情起复的例子进行舆论造势,为自己的起复铺平道路。皇帝宋理宗一直以来对史嵩之非常赏识,把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凡军国大事一律交给宰相史嵩之处理。长期以来,理宗已经习惯了依赖这个兢兢业业、能力不俗、办事干脆利落的助手了,所以,理宗打心眼里不愿史嵩之解官丁忧。但是朝中素日与史嵩之貌合神离的大臣们可坐不住了,好不容易逮到一个翻身的机会,他们可不想轻易错过,但是,由于担心被史嵩之打击报复,也没有哪个人敢站出来明着叫板。于是便有人想到了借刀杀人,暗中鼓动京师的学生们走上街头,起来示威游行。学生们联名写请愿书,反对史嵩之起复,强烈要求皇上任杜范为相,取代史嵩之之位。学生虽然手无寸铁,无权无势,但是知识分子向来不缺热血,自诩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学生们在关键时刻确实能左右乾坤,更何况如今只是区区一个史嵩之呢。鉴于复杂的形势,为了平息公众舆论,史嵩之决定曲线迂回,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表面上顺应民意,主动递交辞呈,宋理宗当然不肯答应,这一点史嵩之心知肚明,非常笃定。不过他的苦情戏有点演过头了,一次两次也就算了,他居然六上辞呈,这下可让支持杜范的大臣逮着了机会,他们顺水推舟,借力打力,户部侍郎刘汉弼秘密上书,劝说皇上应该为史嵩之着想,成全他的拳拳孝心。这下,皇上也有点动摇了,终于招架不住众人的轮番游说,同意史嵩之辞职。不过没过几天,皇上又后悔了,他发现自己真的不能没有史嵩之,缓过神来的理宗决定起复史嵩之。消息一传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工部侍郎徐元杰认为理宗这是拿着国事当儿戏,出尔反尔,不惜以辞职相要挟。学生们也配合造势,甚至连史嵩之18岁的亲侄子史璟卿也认为伯父辞职是家族之万幸、江山社稷之万幸,理宗万般无奈,只好把起复一事暂时搁置一边。
淳祐四年(1244)十二月,宋理宗正式任命杜范为相,史嵩之处心积虑的起复一事经杜范、刘汉弼、徐元杰这么一搅,终于暂告一段落。可是,事情并未就此打住,不久以后,在宰相位子上只待了70多天的杜范在家中突然死亡,不到一个月,徐元杰又中毒身亡。两人接连离世引发朝野震惊,理宗下令彻查此事。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舆论议论纷纷之时,刘汉弼和史璟卿又相继暴病而亡。一时间,矛头全部指向了史嵩之,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史嵩之报复杀人,朝中人人自危,人心惶惶。但所有的议论都只是人们的无端猜测,没有人能提供任何有力的证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此后,宋理宗还是对史嵩之念念不忘,几度想让他回朝继续上班,淳祐六年(1246),史嵩之服丧期满。理宗让秘书少监刘克庄草拟诰命,诏史嵩之回朝,刘克庄就是不肯,理宗再三规劝,刘克庄陈辞激烈,历数史嵩之为相以来,媚上压下,专权误国的种种罪行,无奈,宋理宗只好放弃。后来又有几次,都因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而流产。
史嵩之为起复绞尽脑汁,心思用尽,却无奈他的人缘太差,这些年来横行官场,一手遮天,导致众叛亲离,人心尽失。虽然有皇上坚定不移的宠爱,但却无法绕开公众,君臣二人每一次的起复努力都被民意瓦解。史嵩之被迫闲居老家13年,宝祐四年春,带着遗憾告别人世。人都没了可大臣们仍不肯罢休,连皇上赐给他谥号都要阻拦,无奈,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赏赐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可怜史嵩之一生抱负,却没机会施展,丁忧终断了他的仕途,也影响了历史,假如他没有离开政治舞台,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