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宗三下诏书,岳飞含泪起复
说到宋朝的历史,有一个人是无法忽略不提的,那就是民族英雄岳飞。岳飞的故事在中国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小时候争相传阅的连环画,到反复播放的电影、电视,几百年来,岳飞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2009年年初,一条新闻播出后,岳飞再次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在杭州的拍卖会上,流失海外多年的《起复诏》时隔两百多年后再次公开亮相,以830万元的价格被来自杭州的买家拍得。伴随着各路媒体对这条新闻的热炒,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历史渐渐进入公众视野。
岳飞,字鹏举,据说岳飞出生时,有一只大鸟在屋顶上盘旋,所以,父母给他取名飞。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南宋最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家喻户晓的抗金英雄。岳飞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父亲岳和勤劳朴实,常常用节省下来的粮食接济穷人,借钱给别人的时候从不主动要求偿还。岳飞的母亲姚氏虽然是位农家妇女,但是为人豁达,知书达理。受父母的影响,小小年纪的岳飞沉稳敦厚,志向高远。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他求知上进的热情,酷爱读书的岳飞尤其喜欢研究兵法,一边手捧兵书,如痴如醉;一边拜师学艺,苦练骑射。年少时的勤奋为日后岳飞成长为一代杰出将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大后,岳飞亲眼目睹金人入侵荼毒百姓的情景,心中无比愤慨,决心从戎报国。但是,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年迈,妻儿弱小,战乱中家人肯定不能自保,岳飞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正所谓知儿莫若母,细心的母亲一眼看穿了儿子的心事,自古忠孝难两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姚氏毅然决定舍小家顾大家,她劝说岳飞不要有思想负担,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当参军报国。为了勉励儿子积极进取,姚氏亲自在岳飞的后背上刻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带着母亲的嘱托和期盼,岳飞毅然离家,投身到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中。
岳飞英勇善战,文韬武略,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不断得到领导赏识,经过大大小小200多场战争的洗礼后,岳飞已经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杰出将领了。绍兴二年(1132),年仅30岁的岳飞,成为守卫长江中游的主帅。这一年,岳飞历尽千辛万苦把远在河南的母亲接到江州(今九江)随军奉养,后来又移居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只要有时间他就待在母亲身边全天候的伺候,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绍兴四年(1134)春,岳飞率领岳家军自鄂州北上,进行第一次北伐,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收复被金人占领的襄阳六郡。这是南宋政权建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收复失地,年仅32岁的岳飞战功卓越,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成为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个,与戎马一生、屡立战功的韩世忠、张俊以及出身将相世家、久历战阵的刘光世并称为南宋的四大将帅。由岳飞一手打造的“岳家军”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深受老百姓爱戴,逐渐成为南宋抗金斗争的中流砥柱。
绍兴六年(1136)初,南宋朝廷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了研究北伐的军事会议,详细部署各项军事分工。会上岳飞被任命为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不设正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副职主持常务工作),负责进军襄阳,直捣中原。会后岳飞带兵在鄂州操练,积极准备渡江北伐,试图一举收复中原。不料,世事多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三月二十六日岳飞年逾古稀的母亲姚氏生病去世,岳飞悲痛不已,宋高宗下旨赐葬风景秀丽的庐山。痛失慈母的岳飞伤心难抑,三天三夜滴水不进,长时间的流泪导致患上眼疾,到最后也没有痊愈。四月,岳飞和岳云等人护送母亲灵柩由鄂州抵江州,一路跋山涉水,岳飞光着脚一步一步把母亲的灵柩抬上了庐山,安葬在株岭一个被风水先生称为“卧虎舔尾”的山冈上。四月初七,岳飞按照惯例向朝廷递交辞呈,随即入住庐山的东林寺,准备在那里为母亲守孝三年。
宰相赵鼎深知岳飞至孝,接到岳飞的辞职报告后,立即按例通过枢密院于四月初七与初九接连发文让他起复,同时请高宗下《起复诏》。四月初九,宋高宗命宦官邓琮前往庐山慰问,除了按常规行祭奠礼外,又额外赏赐白银一千两,绢一千匹,同时下达了第一道《起复诏》,令岳飞“即日降制起复”。岳飞不肯起复,想穿着孝服谢恩,可是邓琮坚决不同意。其实,早在岳飞接到枢密院第一次的发文后,就已经向朝廷提交了《乞终制札子》,希望皇帝“矜怜余生,许终服制”。使者走后,岳飞立刻写下《乞终制第二札子》,二度上书,请求皇上允许他解官,丁忧终制。
高宗见岳飞一诏不起,只好二下《起复诏》,为了成功打动岳飞,他干脆没用锁院的词臣,而是御笔亲挥,破天荒地由皇上自己动手写完了起复大臣的诏书,而且诏书极尽煽情之能事,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国大义娓娓道来,一般人着实招架不住。开头就说“倚注之深,良用震怛”,结尾强调“故兹亲笔,谅悉至怀”,意思是说,为了表达对爱卿的倚重与关心,我都亲笔写诏书了,你也该体谅我的深情厚谊吧。宋高宗要岳飞“国耳忘家,移孝为忠”,“体几事之重,略常礼之烦”,希望他起复后“趁吏士锐气,念家国世仇,建立殊勋,以遂扬名显亲之美”。这道诏书,无论从语气还是到内容,都充分体现了高宗极力笼络岳飞的良苦用心,也从侧面验证了岳飞对于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二道《起复诏》于四月二十七日发出,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到庐山用了四天,五月初一岳飞接到诏书。侍母极孝、固守礼法的岳飞再次恳请终制,在呈送皇上的《乞终制第三札子》里说:“老母沦亡,忧苦号泣,两目遂昏。”正因为岳飞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要求守制,才有了拍卖会上价值800多万的宋高宗第三道《起复诏》。诏书全文如下:“卿□终天年,连请守制者,经也。然国事多艰之秋,正人臣干蛊之日,反经行权,以墨縗视事,古人亦尝行之,不独卿始,何必过奏之耶?□□练兵襄阳,以窥中原,乃卿素志。诸将正在矢师效力,卿不可一日离军。当以恢复为□,尽孝于忠,更为所难。卿其勉之。绍兴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书赐岳飞。”伴随着第三道诏书一同而来的还有宋高宗和南宋朝廷针对岳飞一再拒绝起复而下达的最后通牒:一是命令岳飞“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调发,不得再有陈请”;二是命令岳飞的部将敦请岳飞“依旧治事,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正是后者,对岳飞造成巨大压力,倘若他固执己见,仍不起复,将连累旗下部将因“不体国敦请”而获罪流放,向来体恤部下的岳飞怎么可能因一己私事而牵连大家呢。与此同时,边疆传来消息,敌人乘机攻占了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南宋抗金元老李纲单独写信给岳飞,“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恳切希望他不要“以私恩而废公义”、“幡然而起,总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在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对声中,岳飞终于下定决心放弃礼法,终止居丧,重返鄂州奔赴前线。为了寄托对母亲的孝心与哀思,岳飞将姚氏刻木为像,每天一早一晚给母亲请安问候就像母亲活着的时候一样。
岳飞的故事正应了古人那句话,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向来秉持“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的岳飞在家是无可挑剔的孝子,在外是赤胆忠心的忠臣。起复之后的岳飞牢记母亲“尽忠报国”的教诲,把对母亲的爱全都化为了为国为民为了南宋江山社稷的一腔热血,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五年里,书写了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绍兴六年(1136)七月,岳飞正式誓师北伐,英勇善战的岳家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久即收复大片失地,北伐大获全胜。此后几年,岳家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金军遭受重创,已经无力对南宋构成威胁,眼看胜利在望,中原光复指日可待,无奈苟且偷安的宋高宗赵构根本无心复国,只想守着自己那点地盘得过且过,当金人的威胁逐渐消退,手握重兵且威望颇高的岳飞就成了赵构的眼中钉。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卸磨杀驴,兔死狗烹,这似乎是中国历史无法避免的悲剧,自西汉以来,不管哪个王朝,总有那么几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悲情角色,而岳飞,似乎是最让人纠结的一个,一生戎马,满门忠烈,却无奈于莫须有。
每每想到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总忍不住感慨,一个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帅才怎么就不懂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呢?感慨之余,有些人还忍不住貌似公正地总结一番,“爱国可嘉,忠君可厌”,殊不知,在那样一个标榜天是爹,地是娘,皇帝是宗子,文武百官则是宗子选出来的家丁和管家的宗法社会,臣子对君主只有效忠这一条路,维护皇权天经地义。所以,《水浒传》里的宋江放着逍遥的山大王不当,一门心思地想招安。岳飞也好,宋江也罢,他们从小读着《孝经》等儒家经典长大,思想早已被儒家的宗法伦理浸润了。儒家治国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面临外族入侵,江山社稷风雨飘摇的时候,这种忠义思想一旦激烈迸发,就升华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这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