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里先的军事专制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无法和同时代的汉帝国相比,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戴克里先的一些改革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暂时的,留下的后遗症却不少。四帝共治和皇位的继承就是这样,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皇位继承的无序状态,又加深了分裂的趋向。
几代的军人皇帝和长达百年的动乱,不仅使经济衰退,也使文化一片凋零。罗马人在艺术和文学上的创造力完全被摧毁了。罗马文明的历史随着戴克里先的统治而结束。百年动乱时期,是罗马文明的黑暗时代。
四、君士坦丁的统治和基督教的胜利
1.临危受命:君士坦丁的统治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在他退位后便寿终正寝了。他所规定的皇位继承制度无人执行。帝国又陷入混乱中,各个宫廷的统治者之间又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战争。西方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继位仅15个月便在不列颠的约克去世。军队随即拥立他的儿子弗拉维乌斯·瓦列里乌斯·奥列利乌斯·君士坦丁(约公元274—337年)为奥古斯都。东方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被迫授予他恺撒称号。但这时,君士坦丁只占有不列颠和高卢,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都处于自称恺撒的马克西米安之子马克森提乌斯的控制下。为了增强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公元307年君士坦丁娶了马克西米安的女儿法乌斯塔为妻。公元312年,他率军攻入意大利,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方奥古斯都。他用以打败马克森提乌斯的主力是他的大批蛮族雇佣军。蛮族雇佣军的战斗力已远在罗马人组成的部队之上。公元313年,他与接替公元311年去世的伽列里乌斯任奥古斯都的李基尼乌斯在米兰会晤,两人结盟,李基尼乌斯娶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娅为妻。两人还共同签署了一个著名的宗教宽容敕令“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和其他异教徒都有信仰自由的同等权利。就在这一年,李基尼乌斯在色雷斯击败了占有埃及和帝国亚洲部分的奥古斯都马克西米·达扎。李基尼乌斯成为东部的毫无异议的统治者。罗马帝国形成了东西两奥古斯都并立的局面。
君士坦丁和李基尼乌斯两雄并立很快就被破坏了。公元314年,有姻亲关系的两人打起来了。打了几仗,没分出胜负,不打了,缔结了和约。和平局面维持了8年,公元323年战火又起,这一次,君士坦丁打赢了,占领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李基尼乌斯兵败投降,公元324年被君士坦丁以阴谋叛乱和私通蛮族的罪名处死。这样,君士坦丁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直到他公元337年去世。
不过,罗马帝国只有君士坦丁这唯一的统治者,并不意味着罗马分裂的因素已被克服了。实际上,分裂已成必然之势,谁也没有回天之力。罗马和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分裂只是暂时的,这是因为中国统一的因素多于分裂的因素。罗马是靠军事力量建立和维持的,内部并没有如同中国那样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甚至地理环境等诸方面的一致性、统一性。单靠军事力量是无法长期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每次分裂最后必然重归统一,而罗马帝国一分裂就再也合不起来的原因。
君士坦丁开始时不得不终年在全国各地巡视,疲于奔命。他自知靠他一人之力已无法统治这危机四伏的大帝国,又恢复了戴克里先的分而治之的办法,不过稍加改变。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为恺撒,授权他们治理帝国的不同地方。君士坦丁二世掌管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掌管亚洲行省和埃及;君士坦斯掌管意大利、西伊利里亚和非洲;君士坦丁本人只直接统治巴尔干半岛和黑海地区。此外,君士坦丁还让他的侄子治理较小的一部分地区。君士坦丁是用自己的子侄来取代戴克里先的不同姓的四帝,用封同姓王来取代封异姓王。这除了表明君士坦丁的君主意识和把帝国当成他个人所有物的意识强化了外,并不能避免帝国的分裂。中国汉代的刘邦就是用封同姓王来取代异姓王,结果贻害无穷,造成了七国之乱。君士坦丁用子侄分治帝国,造成他死后家族内骨肉相残,加速了社会的崩溃过程。中外历史都证明,君主制权力是不能分割或分散的。
君士坦丁继续了戴克里先开始的一些改革,他进一步实行官僚政治,他扩大税收,并把愈来愈多的人束缚在以世袭为基础的劳作上。农民世代为农,工人世代为工。他颁布法令,规定隶农及其后代必须固定在土地上,逃亡隶农要戴上枷锁送回原主。
他继续整编军队。他干脆废除了原有的近卫军卫队,而以戴克里先创建的日耳曼骑兵卫队来替代。他增大军队中日耳曼人的比例,作为移民进入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和萨马提亚人,也都被选入精锐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大量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军队,既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不过,这样一来,罗马军队快成了蛮族军队了。边防军也得到扩充和整顿。君士坦丁用令人惊恐的惩罚办法强行征召新兵,拒绝当兵的,要受到丧失财产甚至丢掉性命的惩罚。就是这样,仍有人用自残身体等办法来逃避兵役。
2.迁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决定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建立一座新城,取代罗马城,作为帝国的首都。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其实罗马早已不适合做帝国首都了。这不仅因为罗马已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意大利的地位也因行省的发展而和行省没什么两样,而且因为居住在罗马的皇帝无法同时对北边和东边的边界军队和边界事务进行控制,这对于一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戴克里先彻底毁掉了罗马作为政治中心的作用和地位。但戴克里先没有一个可取而代之的新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作为首都的政治中心是不行的。这个首都必须是皇宫所在地,没有皇帝的首都决不可能是政治中心。君士坦丁在选择新的首都和他的居住地时,曾考虑了好几个地方,米兰曾是个可选择的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这里距罗马城也不远,但最后出于控制驻有重兵的莱茵河—多瑙河边界线和幼发拉底河边界线的考虑,他决定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所在地,在古城拜占庭的旧址上,建立一座新城,作为帝国的首都。
新城也被命名为罗马城,世人为纪念它的创建者而称它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之城。新城按照罗马的模式,设立它自己的元老院,它的居民可享受粮船队运送来的免费配给的粮食。开始,罗马仍享有原有的特权,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地位也低于罗马元老院,但由于皇帝在新城,新城迟早会成为帝国的真正政治经济中心。
君士坦丁为了把他的新都城建设得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一样辉煌,大兴土木,从全国很多城市搜刮大量的珍贵物品来装饰他的王宫。在他的命令下,希腊和亚洲许多城市的珍宝都被洗劫一空,帝国用在修建君士坦丁堡的费用,光是建筑城墙、门廊和渡槽就花去了大约250万英镑。君士坦丁似乎要竭尽全国的所有财富、劳力和智慧来建筑他的都城,经过6年(公元324—330年)新城才初具规模。
新城具有非常优越的战略位置和地理环境,正如吉本所评述的:“它仿佛正是大自然专为一个庞大的君主国家设计的中心点和都城。这座位于北纬41°线上的皇都正好可以从它的七座小山丘上(巧合的是罗马最初也是建筑在七座小山丘上)俯视着欧、亚两大洲的海岸;这里气候温和宜人,土地肥沃,海港宽阔而安全,要往欧洲大陆距离也不远,而且易于防守。博斯普鲁斯和赫勒海峡可以被视为君士坦丁堡的两道大门,占有这两条水上重要通道的君主随时都可以在敌人海军来犯时将它关闭起来,而为前来贸易的商船敞开……即使在赫勒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两道大门都关闭起来的时候,这都城依靠它所圈入的宽广土地仍能进行各种生产,满足它的众多居民的生活必需和高级享受……而在这两个通道为了对外贸易而完全敞开时,它们则可以更番接纳来自南面和北面,来自黑海和地中海的天然产物和人工制作的财富。”优越的地理环境不仅使这里成为古代的重要政治和贸易中心,而且使它成为一座无法攻破的城市,在后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以这里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还维持了上千年,重要的一点,就是君士坦丁堡是蛮族入侵无法克服的障碍。
罗马帝国的都城转移到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意味着帝国的重心向东倾斜,又意味着帝国的东西分裂。分裂是逐渐发生的,而且有很深厚的历史根源。早在恺撒和庞培、屋大维和安东尼时,他们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东西两部分的对抗。过去,这样的对抗,往往是西部战胜东部,戴克里先时,东方的势力已超过西方。君士坦丁是以西部的奥古斯都进而成为全帝国的唯一君主的,却选择在君士坦丁堡建新都,可见东部的重要。罗马帝国的正式分裂是在君士坦丁堡建成后经一代人才完成的。但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和罗马城相匹敌的君士坦丁堡,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统一,其实已分裂了,而且是永久性的分裂了,君士坦丁堡也从来没有像帝国前期的罗马那样成为全国毫无疑义的政治中心。
3.米兰敕令:首位尊崇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君士坦丁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君士坦丁大帝。他之所以获得这样一个尊荣的称号,除了他成功地统治了帝国13年外,还因为他是罗马帝国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皇帝。罗马帝国从传统的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变,是意义深远的变更,说明帝国统治者最终抛弃了原有的传统观念而选择了基督教作为其精神支柱。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转变,比共和制转变成元首制,元首制转变成君主制意义更深远,影响更大,因观念上的、精神上的变化,比政治上的变化更困难,可能也更加重要。基督教也由于得到皇帝的认同和支持,而得到更大的、更迅速的发展。
如前所述,基督教早期的历史是受统治者迫害的历史。基督教原始教义中所包含的反对富人和统治者的反叛性和不承认世俗统治者的权威而只承认上帝权威的反现实性,引起了统治者的仇视。它的创始者耶稣和它早期最成功的传教者保罗都是被帝国当局处死的。从尼禄到戴克里先,有数不清的基督教信徒被历代罗马皇帝迫害而死。罗马统治者在发现罗马原有的宗教已不能适应其统治的需要时,也宁愿选择东方的其他宗教,而不要基督教。如弥特拉教(太阳神教)、摩尼教等都广泛流传于罗马,甚至得到皇帝的赞同和支持。
但是,尽管基督教屡遭迫害,它成长壮大的速度仍超过了其他宗教。它的影响愈来愈大。戴克里先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倾心基督教。不过,戴克里先却十分仇视基督教,他从公元303年2月开始,一连发下了三道迫害基督教的命令,拆毁基督教教堂,没收基督教圣书,将基督教神职人员投入监狱并用酷刑强迫他们改变信仰。戴克里先和他的两代前任对基督教迫害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传统的罗马宗教,是两种信仰之间的拼死之争的反映。迫害并没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被杀害的基督教徒,都被说成了殉道者,成了追随耶稣、保罗的受难者,从而给了基督教徒极大的鼓励。基督教徒的血成了种子,使基督教进一步发展壮大。
基督教无法阻挡的发展使统治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戴克里先时的四帝之一君士坦提乌斯在他所辖区内,对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的敕令阳奉阴违,并没有去伤害基督教徒。实际上,对一个影响力日益扩大而又组织严密的教会采取这种迫害方针以图消灭其力量是错误和愚蠢的。戴克里先一死,对基督教的迫害就停止了。
公元311年,伽列里乌斯便与李基尼乌斯和君士坦丁颁布了给予所有基督教徒信仰自由的敕令。这是基督教第一次获得官方的承认。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态度完全不同于戴克里先。他采取一种和基督教结盟并进而在政治上控制基督教的方针。公元312年,按他自己所说的,他是在基督的赞助下,赢得了对他主要竞争对手马克森提乌斯的决定性胜利。第二年他又和李基尼乌斯共同发表了有名的米兰敕令。这时,他已抛弃了对太阳神的祖传崇拜,皈依基督教,他心中的最高神,也越来越清晰地等同于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