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腓力之死:婚礼变丧礼
由于父子感情不和,腓力把父爱倾注在女儿身上。他的女儿格罗蒂比亚历山大年轻3岁,这时只有17岁,和哥哥不同,她不仅长得花容月貌,对父王也温顺体贴,甚得腓力喜爱。亚历山大虽已到了成婚之年龄,但由于他本人想的全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对自己的婚姻大事,并不放在心上。腓力则由于儿子不断冒犯自己,对儿子态度冷淡,对他的婚事也置之不理,而一心一意操办女儿的婚事。他不惜把宝贵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用在女儿大肆铺张和隆重的婚礼上。
这一婚姻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谁也不会想到婚礼上会发生流血惨剧。格罗蒂是嫁给奥林匹娅斯的弟弟、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这其实是腓力对妻子的让步,照理说,奥林匹娅斯应力促其成,不会反对。当然,按照中国风俗,这是乱伦,外甥女是不能嫁舅舅的,但在西方,在马其顿,却没有这样的伦理障碍,格罗蒂和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也没有血缘关系。
公元前336年夏天,在马其顿的古都埃加,腓力为爱女格罗蒂和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举办了盛大的婚礼。王宫里云集着全希腊的王胄贵族的代表,广场上挤满了参加和观看婚礼的人群,鼓乐齐鸣,万人空巷。庆祝活动持续了好几天,大家纵饮狂欢。
庆祝活动的高潮是在体育场竖立神像,从清晨开始,长长的仪仗队吹着号开道,后面是高擎着神像的队伍,一共有13座神像,12座是奥林匹斯山的神像,还有一座是腓力的像。在场的希腊人都感到这太过分了,腓力怎能把自己和奥林匹斯的众神并列!这表明腓力要成为全希腊的专制统治者。事后,有人把这说成是不祥之兆。当身着白色外衣、毫无戒备的腓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趾高气扬地大步向前走时,突然,他的一个护卫、马其顿的青年贵族保萨尼阿斯向他冲来,拔出匕首,插进腓力的心窝。腓力立即倒地身亡。这位堪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的人物,这位已经改变了希腊政治面貌,并正要进一步去改变一个更大世界的面貌的人物,就这样在他46岁的壮年时死于非命。
腓力之死,在当时引起非常大的震动,有人悲痛,有人高兴。腓力的宿敌德摩斯提尼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异常,尽管自己的独生女病死才6天,他仍身着节日的盛装,头戴以前雅典人奖给他的花环,出席雅典的五百人会议。但不管是腓力的敌人,还是腓力的朋友,对腓力的评价都是很高的。正如当时的历史学家瑟奥庞波斯所说:“总而言之,欧洲还从未出现过像腓力这样的伟人。”
3.不解之谜:谣言与揣测
保萨尼阿斯刺死腓力,立即跳上一匹早就准备好的马,策马而逃,但没有跑多远,马蹄被野藤绊住了,他从马背上摔下来,被追赶的人赶上杀死了。
凶手被杀,凶手的刺杀行动是凶手个人的自发行为,还是另有人指使,就成了千古之谜。当时谣言四起,有人说,这是保萨尼阿斯个人的复仇行动。他曾是腓力的情人,那个时代,男人之间的情爱是非常普遍的事,但后来他失宠了,被赶出了王宫,又被腓力的侍从强奸了。亚里士多德、狄奥多罗斯等古代学者也认为保萨尼阿斯的行动是自发的。但也有人认为保萨尼阿斯是受人指使,是个被收买的刺客。主使者不外乎奥林匹娅斯、亚历山大或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室。
如是波斯人主使,从逻辑上说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腓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亲自带兵出征波斯。但一个马其顿贵族被外国人收买,肯定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而在这方面却一点证据也找不到。
如是亚历山大主使,亚历山大虽和父亲不和,但腓力一直把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似乎也用不着采取如此手段谋杀父亲。
最有可能的是奥林匹娅斯主使。她对丈夫的嫉恨,对自己儿子王位的担心,她的喜弄权、好激动的性格都可能促使她采取这样的非常手段。腓力死后她的一些举动也说明这一推测不是空穴来风。她和凶手的关系非同一般,因为她没给腓力,而是给保萨尼阿斯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坟墓。她还坚持给凶手以和腓力相同的葬礼。她毫无顾忌地赞颂凶手竟到如此程度!她像中国汉朝的吕后一样,丈夫死后,对丈夫心爱的女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她叫人把腓力的第二个妻子克里奥帕特拉和她的婴儿投进燃着火的铜镬里烧死。也有人说克里奥帕特拉的新生婴儿是在母亲的怀里被害死的,而克里奥帕特拉在被侮辱嘲笑一番后,也被勒死了。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克里奥帕特拉母子被奥林匹娅斯残酷害死是毫无异议的。就像汉惠帝被他母亲吕后残害戚夫人的血腥场面吓住了一样,亚历山大听了他母亲对克里奥帕特拉母子所做的一切也大吃一惊。也有人认为亚历山大是他母亲的同谋,因为他们怀疑亚历山大和奥林匹娅斯有乱伦行为。
总之,这次谋杀中隐藏了一些秘密,因为这些秘密关系到亚历山大母子,所以成了不解之谜。腓力的突然去世,为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登基创造了条件。
4.继承王位:梦想成现实
腓力突然死亡,由谁来继承王位就成了马其顿王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由亚历山大继位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腓力的几个握有重兵或大权的旧臣老将有很大的发言权,亚历山大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这些重臣中有和腓力一起创业的老臣安提柯、尼阿丘斯,有掌管文牍的哲学家卡利西尼斯、方阵军将领托勒密、军师阿底曼图斯,有首都培拉的行政长官西塔尔、老将阿塔罗斯等。还有老将帕米尼欧,因他出征在外,没有参加讨论由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
这些重臣对由谁来继承王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安提柯和尼阿丘斯认为亚历山大是太子,是合法的继承人,由他继承王位是理所当然的。阿塔罗斯却以国内外形势严峻、亚历山大年少幼稚不能担负国王重任为借口,反对亚历山大继位,想让克里奥帕特拉的新生婴儿继位,由自己辅佐。西塔尔态度暧昧,没有明确表态,但却极力恭维阿塔罗斯,认为他的安排也可考虑。
双方争执不下时,青年将领、在凯洛尼亚战役中立了大功的托勒密站出来表示拥护亚历山大。接着卡利西尼斯和阿底曼图斯也表示赞同安提柯、尼阿丘斯的意见。西塔尔见势不妙,改变了态度,转而表示支持亚历山大。就这样,在腓力的重臣大将的一致拥戴下,亚历山大的国王位置被确定下来了。20岁的亚历山大从此便以一国之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了他13年马不停蹄的征战生活和创建亚历山大帝国的历程。
反对亚历山大继位的阿塔罗斯很快就被处死了,因为他在奥林匹娅斯派人烧死克里奥帕特拉母子时,狂怒中拔剑刺伤了奥林匹娅斯,而被判犯有勾结雅典图谋叛国罪。有两个部族的王子也因煽动部族谋反而被处死了。西塔尔则因过去的功劳,而被亚历山大宽大,仅仅调离首都,改任上马其顿古都萨洛尼卡的行政长官。亚历山大此举既处罚了西塔尔,削减了他的权力,又使他心怀感激。
身在小亚细亚前线、手握重兵的帕米尼欧得知亚历山大继位的消息后,立即派信使送来了他的亲笔信,表示效忠亚历山大。得到这位老将的拥护,亚历山大放心了,他的地位稳固了。帕米尼欧如果有谋反之意,后果不堪设想。
亚历山大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正式成为马其顿国王,称亚历山大三世,历史学家称其为亚历山大大帝。
随后,他把他父亲腓力二世的遗体埋葬在萨洛尼卡。这是腓力生前最喜欢的地方,青山绿水,山花烂漫,腓力曾把这块地方称为“明珠”。这里也是腓力霸业的发祥地,腓力就是从这里走上复国并称霸全希腊之路的。
腓力的巨大陵墓高12米、深约9米、周长99米,竖立在萨洛尼卡城西北弗吉纳村旁的一处山腰平地上。当安放腓力遗体的金棺送入墓穴中时,站立在父亲墓前的亚历山大一定感慨万千,既为自己年幼无知、不理解父亲、时常和父亲争吵而悔恨,也在回想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培养和父亲一生的丰功伟绩中,激发起更大的雄心壮志,决心把父亲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腓力地下有知,也会对有亚历山大这样一个儿子感到欣慰的。
三、雄威初展:东征的准备工作
1.年幼不可欺:雷厉风行平叛乱
在腓力被刺身亡后,马其顿内乱外患四起,大有土崩瓦解之势,对于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来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腓力的一批才能出众、有权势、有威望的旧臣的拥戴和扶持,顺利地登上并巩固了王位,并逐一迫使反对他的人就范。他在马其顿内部进行了清洗,他潜在的竞争对手都被一一处决或谋杀了,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不管是新生婴儿,还是智力不全者都不能幸免,有一些贵族逃亡到亚洲为波斯国王效力去了。亚历山大的登基之路,和许多君王一样,是一条血腥之路。
亚历山大在巩固了自己的国王地位之后,立即着手确立自己在希腊的霸主地位。他知道,希腊人从骨子里瞧不起马其顿,他们是在自己父亲的强大军事压力下,被迫拥立自己的父亲为希腊霸主、希腊联军统帅的。父亲死后,自己年轻,希腊人正蠢蠢欲动,那些一贯反对马其顿的人,把腓力之死,看成是天赐良机,交相庆祝,策动反叛。帖萨利亚已开始叛乱了,如果亚历山大不能立即率兵南下,镇压反叛,示威希腊,后果不堪设想。
亚历山大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统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行动起来快如闪电。公元前335年初春,亚历山大率大军出人意料地、神速地沿南部海岸进入帖萨利亚。亚历山大没有冲向敌人设防的阵地,而是绕过有重兵把守的南下必经的隘道,让部下在俄萨山临海的一面攀登,在敌人毫无防范的地方越过这座山。在帖萨利亚人还在隘道把守,严阵以待亚历山大南下之兵时,亚历山大的大军却神奇地出现在隘道之南,出现在隘道守军的后面。帖萨利亚人以为是神兵天降,放弃了任何抵抗,拥戴亚历山大为帖萨利亚联邦的领袖,交给他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帖萨利亚人的反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平定了。
亚历山大乘势率大军南下希腊,直至佛提俄提斯、波俄提亚,大军前锋距雅典只有40里。正在参加安费托克尼会议、商讨摆脱马其顿控制和要投票表决感谢腓力的谋杀者的各邦代表,被亚历山大大军的突然而来吓坏了,立即休会,承认这个他们过去认为年幼可欺的犹如天降大军的统帅为盟主,想反叛的雅典也吓坏了,急忙派代表向亚历山大求和。亚历山大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波斯,因此并没有过分地惩罚希腊各城邦,只是把各邦的首脑人物召集到科林斯,续订了公元前337年的盟约,亚历山大被推举为反波斯战争的希腊联军统帅。斯巴达人和过去一样,拒不参加这样一个同盟,他们的理由是:“他们的国家习惯不容许他们服从别人,他们的习惯是领导别人。”亚历山大这时完全有力量征服斯巴达,但他要把他的兵力用在征服波斯上,不愿把兵力和时间花费在斯巴达身上,他只是派部将驻守科林斯海峡,监视斯巴达。
亚历山大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迅速地平定了希腊的叛乱,把希腊控制在自己手中,既显示了一个伟大统帅的指挥才能,又展露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灵活手段。
2.出击色雷斯:用兵如神威名扬
亚历山大在当上希腊联军的统帅后,和他父亲腓力一样,并没立即进军亚洲,不过,腓力似乎是被家事和新婚耽误了,而亚历山大则是因为,他认为在进军亚洲以前,必须扫荡北部和西部,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以便他在真正开始远征亚洲时,他的后方基地马其顿及其侧翼能确保无虞。
他的第一步是征服色雷斯人。色雷斯在当时还是一个国家,占有卡尔息狄斯半岛以东、海岸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如同对待希腊一样,亚历山大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整个色雷斯都并入马其顿,而只是要使这一地区臣服马其顿,听从自己的指挥,从而在东征波斯时有个稳固的后方。不把一个有进行反马其顿活动迹象的邻国降服,就贸然远离本土去远征是危险的。
亚历山大首先命令一支马其顿的海军舰队,从拜占庭出发,驶入黑海,沿多瑙河溯流而上,会合也将来那里的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陆军部队。然后,亚历山大率领陆军,从安菲波利斯出发,侵入色雷斯境内。在深山老林中穿行,十天后到达希马斯山,和色雷斯的小股部队发生了遭遇战。在今天保加利亚的希普卡关隘,亚历山大指挥他的部队,进行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战役。
这是一次考验亚历山大勇气和指挥才能的战斗。许多武装商人和色雷斯士兵占领了山的制高点,控制了亚历山大大军过山的必经之路。他们集中了许多车辆在阵前,一方面可以用这些车辆做防守屏障,另一方面,他们想在马其顿方阵部队爬到半山最陡处时把车辆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推下去,他们认为对方方阵越密集,翻滚下山的车辆的猛力冲撞就越容易把它冲散。
亚历山大十分清楚敌人的计谋,但在认真观察地形后,决定冲过敌人的防线过山,因为除了通过这一关隘外,无路可走。他为顺利过关作了精密的布置,命令全军,方阵军要看情况灵活运动,在平地上碰到滚下的车辆,队伍可左右分开,给车辆让开一条路;在峡谷碰到冲下的车辆,队伍无法躲闪,就要紧缩卧倒,把盾牌在身体的上方紧紧地连成一片,让车辆从上面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