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目的并不那么光明正大,那么冠冕堂皇。他的目的就是侵占波斯的领土,掠夺波斯的财富。对于一个拥有强大战争机器,而又财政困难的国家来说,波斯是最好的,也是最诱人的掠夺对象。波斯不仅幅员广大,而且文明发达。希腊人虽视波斯人为蛮族,实际上,波斯人的文明比希腊文明还要古老。两河流域和埃及在希腊文明产生前就是文明的中心。希腊人虽看不起波斯人,但对于波斯文明却也心怀敬意,对波斯所拥有的财富也十分羡慕向往。有不少希腊人在为波斯宫廷服务,在希腊不得志者、受排挤者也都纷纷投奔波斯,事实上,希腊的争霸战争中,各方势力都尽力勾结波斯,借波斯势力以自重。亚历山大认识到,不仅波斯所拥有的财富可解决马其顿的财政问题,使马其顿更加富强,而且要真正彻底解决希腊的问题也要彻底打败波斯。有一个强大的波斯存在,希腊也不会平静,马其顿和平也不会长久。亚历山大的目的,或者说,他的雄心,就是要灭亡波斯帝国,侵占其全部国土和财富,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这也是他和腓力的不同之处。腓力似乎没有设想过要灭掉波斯,他的胃口显然没有他儿子大。
亚历山大侵占东方土地,掠夺东方财富之举开了西方掠夺东方的先河,以后,西方不断侵入和掠夺东方,当然,其中也有东方侵入西方之时,到近代西方完全压倒了东方,东方,包括中国,完全成了西方的掠夺对象。当时,亚历山大还不知有个中国在东方。亚历山大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海洋包围着的,西边有大洋,东边,恒河以东也是一片“外洋”,而且,恒河流域是一片荒漠。因此,亚历山大的东征到印度河就结束了。他的目的好像只是重建大流士一世帝国的边界,并从中获取大流士曾经获取的所有政治和财政利益。当然,他东征的停止也可能是他已没有力量继续前进了,他的部下也不愿跟着他无休止地东征下去了。
五、万事俱备:亚历山大的筹码
1.军队:配合完美的各色兵种
亚历山大东征的对象波斯,不只是个文明古国,也是个十分强大的国家。比起马其顿来,无论在人力上,还是物力上,波斯都拥有绝对的优势。波斯有着从欧洲的色雷斯到印度、长达3000英里的广袤国土,有4000万人口,有丰富无比的财力资源。波斯国王的家族统治这片土地200年,根深蒂固,有着牢固的统治网,阿契美尼德王朝既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公众的不满,波斯王公贵族对大流士一直是忠诚的,各地的实力派和大流士的关系也一直是好的。应当说,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统治是稳固的。他是有力量拒入侵者于国门之外的同时,又保持着辽阔领域内的和平的。
大流士三世有多少军队,现在已无从知道。希腊的一些历史学家所提供的有关波斯军队数量的统计显然是有意夸大了的。有人说,大流士参加伊苏斯一役的军队人数就有50万,这肯定是不确切的。但是,波斯军队人数远远超过马其顿军队却是毫无疑问的。大流士三世国王不但自己有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还有山地居民和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供他驱使。他们凶狠好斗,随时听候大流士的调遣。波斯人仅在小亚细亚一地就驻扎了2万骑兵。他们手执梭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骑手。大流士麾下还有一支同样著名的弓箭手队伍,构成了步兵的主体。另外还有2万名希腊雇佣兵。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雇佣兵并没有因为要与之对抗的是所谓希腊联军,而削弱了作战的决心,他们有强烈的反马其顿情绪,死心塌地地为大流士卖命。
大流士三世还有一支可和腓尼基海军媲美的海军,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可随意在地中海游弋,爱琴海实际上处于波斯人的控制下。这样一支海军的存在,对远征的亚历山大的威胁是巨大的,它既可使亚历山大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又可在马其顿后方捣乱,煽动希腊城邦反马其顿。
亚历山大也有一支舰队,但无法和波斯人的舰队相抗衡。亚历山大不擅长海战,他的这支海军原由一些雅典船只组成,亚历山大并没有打算用它来对抗波斯人,实际上是把它作为抵押品,以确保雅典在他出征期间不会背叛。
亚历山大靠什么去打败并灭亡波斯呢?靠陆军,靠当时世界上,不包括中国,最精良的一只陆军部队。这是一支亚历山大从腓力那里继承下来的军队,由服役并训练多年的马其顿贵族和健壮的农民组成,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职业军队,是有史以来配备最齐全的军队。有骑兵,有步兵,步兵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有弓箭手、标枪手和投掷手,有攻城兵,有工兵部队,还有医疗队。亚历山大的这支军队还得到一支有效的后勤部队的支援。远离本土、深入敌境作战,没有可靠的后勤供应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亚历山大把各兵种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战时,既充分发挥各兵种的特点和作用,又互相配合。这是他的军队之所以能所向无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亚历山大特别善于用骑兵,尽管这时的骑兵既没有马鞍也没有钉马掌,他却利用骑兵的横扫千军之勇,使其成为他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兵种,成为他一支正规的突击武器,成为他军队的核心,“国王的左右”。亚历山大对骑兵的运用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创新。
同时,他将骑兵、步兵和轻装武器部队联合运用于一切军事行动之中,不仅用于阵地战,也用于可能只有一支小分队参加的小规模遭遇战,这是令人惊奇的,也是十分困难的。亚历山大之所以能这样做,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认真从事,他说战术就是动脑筋。由于善动脑筋,他能随时变换战术来应付各种具体问题。
2.阵法:所向无敌的马其顿方阵
古代战争中的常规战法,就是一堆人朝着另一堆人猛冲猛打,直到一方取胜为止。亚历山大不采用这种战法。他的排兵布阵别出一格,他让大队骑兵按兵不动,等敌军阵地上出现了突破口后,再向缺口处发起猛攻,并从侧翼包抄敌军。他用右翼兵力作为突击力量有一个特殊的原因,保护他的右侧没有盾牌遮挡的步兵,防止他们不自觉地向右方移动。因为,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每个步兵总是向身旁战友左手所持的盾牌靠过去,以寻求多一点安全。这样一来,亚历山大当然要率兵冲击敌军左翼,以加快其向右的自然性移动。
亚历山大的令敌人丧胆的著名战斗方阵由9000名马其顿步兵组成。方阵建立在严格训练和严明纪律的基础上,每两人之间必须留有3英尺的间隔,队形过于密集,行动就不灵便,遇到地面坑洼不平或敌人的突然冲锋,就可能会有一大片人摔倒而被践踏。当然,在为了使队伍有较大防卫能力时,也可使方阵密集些。由于保持一定的间隔,马其顿方阵具有灵活多变容易调动的特点(后来比马其顿方阵更先进的古罗马军团也有这个特点)。战斗方阵一般为矩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其他形状。阿利安在他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里,在记述亚历山大和伊利里亚人的一次战斗中,描述了亚历山大如何利用队形的灵活变动威慑住了敌人,不战而胜: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只好把方阵全部疏开形成120纵列,两翼各部署200骑兵。命令他们保持肃静。还命令重骑兵把长矛直竖,然后,听到命令立即把矛头向前作冲锋姿势,一排排的矛头先向右、后向左摆。方阵本身,在他亲自指挥下,前进时步伐矫健、军容严整;然后又向左右两翼交替回旋。他就是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表演了各种队形变换;然后命令左翼突出一部作为尖兵,亲自率领他们发动进攻。敌人看到他的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瞪口呆,未等这些希腊人靠近,就放弃了头一排山丘逃走了。”
这种战法,既对敌人有威慑作用,又可使敌人不知虚实,不知如何对付,从而达到突然击溃敌人的目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马其顿方阵早已威名远扬。
方阵兵是重装步兵,全身披挂着青铜头盔、胸铠和胫甲(护腿),手执盾牌、利剑和长矛。长矛长约4米,分量全在柄端,战士手执矛柄可及于数米远。这种武器比波斯人手中的短剑要得力得多。但是由于装重、矛长,行动就不那么灵便,主要用于防守。亚历山大还有一支轻装步兵,武器是短刀,行动灵活,适合于进行强攻。
亚历山大和他那被称为“国王的左右”的剽悍骑手立于右翼。这支骑兵是亚历山大军队的核心,共2000人,他们全身披挂,戴青铜盔,穿胸铠,着胫甲,手执短剑、短梭镖和小圆盾牌;不过这时还没有马镫和马鞍,这些装备要到下个世纪才普遍使用。这支骑兵以250人为一个作战单位。跟随亚历山大左右并由他亲自指挥的一小队专用骑兵,称御林军。
左翼的骑兵一般由老将、全军副统帅帕米尼欧指挥。帕米尼欧曾是腓力手下的大将,作战经验丰富,用兵谨慎,堪当此任。作战时,全军列成所谓的斜队形,帕米尼欧及其左翼的任务是稳住阵脚,要一直坚持到亚历山大从右翼发起攻击的决定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