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平息了马其顿人的骚乱后,祭神谢恩,接着大摆宴席。亚历山大自己坐在中间,围坐在他四周的是马其顿人,往外是波斯人,再往外就是按功劳和地位排列的各族代表。亚历山大和围坐在他四周的人用同一只大杯喝酒,在他开怀畅饮时,希腊的占卜者和波斯的僧侣作祈祷的准备。亚历山大祈求幸福,并特别为帝国内部的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和谐和友谊祈祷。参加宴会的据说有9000人,他们一起洒了奠酒,一起唱了胜利之歌。
欧皮斯的宴会完全化解了亚历山大和马其顿人之间的隔阂。宴会的形式表明,帝国是以亚历山大为唯一中心的,而马其顿人也占有高出其他民族的优越地位。宴会还表明,波斯人现在也成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重要支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是亚历山大的臣民,都效忠于亚历山大。帝国内的种族矛盾将让位于社会矛盾。
有的历史学家对亚历山大在宴会上的祈祷评价非常高,甚至认为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性标志,因为他的祈祷反映了他期望希腊人和蛮族人之间和平和团结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所不可想象的。在亚里士多德眼中,亚洲人是天生的奴隶,而亚历山大在这方面却正好和他老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历山大的理想从一开始就是要建立一个世界帝国,一个统一的和谐的世界帝国,早在小亚细亚时期,他就任命亚洲人为地方总督。为了他的帝国的和平和繁荣,他显然很乐意让所有的民族都参加他的帝国政府。
宴会后,大约有一万左右的老兵和伤残者在平静的气氛中自愿地启程返回马其顿,亚历山大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全饷和赏金,让他们把妻子和孩子留下,免得回家后,这些异族妻子和她们的孩子与家中的妻子、孩子发生矛盾,许诺替他们照顾他们留下的孩子,让他们的儿子成为用马其顿方式进行武装和训练的战士。他派克拉特拉斯护送他们回去。
克拉特拉斯护送退伍老兵返回马其顿后,按照亚历山大的命令,接替了安提柯的职务,当了希腊联盟的副盟主。安提柯则奉命率领新征召的士兵到波斯。亚历山大之所以用克拉特拉斯取代安提柯,是因为安提柯长期和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不和。奥林匹娅斯不仅仍风流成性,而且以太后身份,恣意妄为,干扰安提柯政务,引起安提柯的不满。安提柯给亚历山大写信,抱怨奥林匹娅斯性情粗鲁,脾气暴躁,爱管闲事,干扰他的政务,而奥林匹娅斯也写信向亚历山大控告安提柯,说安提柯狂妄自大,甚至把赐给他高位的恩人都忘了,还说他忘乎所以,一心想凌驾于一切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之上作威作福。亚历山大无奈之下,只好把安提柯调离。
二、英雄陨落:亚历山大之死
1.一语成谶:印度智者的预言
亚历山大重返波斯,曾去波斯古都帕萨尔加德参观了居鲁士的陵墓。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话:“人啊,不论你来自何方(因为我你终归要来的),我,居鲁士,是波斯帝国的缔造者。不要吝惜这一小块供我葬身之地吧。”但陵墓除金棺和一条长凳外,已被洗劫一空。金棺也已被打开,居鲁士的遗体被扔到外边。亚历山大目睹墓碑上的话和陵墓的惨象,心灵受到很大震动,不可一世的伟大君主居鲁士,死后竟连保存遗体的地方都没有!人世的变化何等无常!他命令阿里斯特布鲁斯负责把陵墓恢复原状,修好后在墓室门上盖上玉玺印记。
这时,公元前324年春,亚历山大又碰到一件使他心灵受到震动的事。在印度投奔他的印度婆罗门、哲人卡兰努斯病了。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大病,可能是水土不服,他一天天消瘦了,而又不接受任何治疗。亚历山大来看他,他竟要求亚历山大让他现在就死去,让他用印度习惯的火葬方式死去。如果亚历山大不答应,他就不得不用其他方式结束生命。无论亚历山大怎样劝说,卡兰努斯都不改变主意。亚历山大只好满足他的要求,令托勒密负责按他的要求为他准备火葬的柴堆。
火葬的这一天,亚历山大令他的部下组织了一个大规模的仪仗队,一些人全副武装,另一些人则手拿各式各样的香火准备往柴堆上放。卡兰努斯头戴印度式的花环,坐在轿子上,来到火葬场。送葬的印度人唱着圣歌。在登上柴堆前,卡兰努斯对马其顿人说,他们应大摆一天筵席。最后送给亚历山大的却是一句很不吉利的话:“我很快就会在巴比伦再见到你。”这句话后来常被人引用。说完,卡兰努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庄严地登上了柴堆,随即火点燃了,为向卡兰努斯致敬,号兵吹响了号角,战士大声呐喊,大象也大声吼叫。卡兰努斯在烈焰中怡然自若,毫无畏缩之态。
卡兰努斯自请去死和他死前说的话,并没影响亚历山大向他预定的目标前进,或者说,并没动摇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帝国并继续征服未征服地区的决心,他的这种决心是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改变不了的。公元前324年,他只有32岁,年富力强,他的事业也正如日中天,在这样的时候,他根本没想到他的路快走到头了,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帝国也很快就会如同昙花一现一样土崩瓦解了。他当时所想的是如何巩固和建设他的帝国和制订新的征服计划。
2.未完的梦:完不成的扩张计划
公元前324年秋天,亚历山大的好友、他最为信任的部下赫斐斯申在埃克巴塔纳病死了。当时亚历山大正在观看体育竞赛,得到赫斐斯申病重的消息,赶忙去看他,而看见的已是死人。赫斐斯申之死给亚历山大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一连三天,他一点东西都不吃,整天躺在床上哭泣,愁眉苦脸,一言不发。赫斐斯申的葬礼极其豪华,让死者享受了空前的殊荣。亚历山大下令在巴比伦给赫斐斯申造了一个极大的火葬台,要东方各国同时举哀。赫斐斯申所率领的部队仍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了纪念他,亚历山大又倡议举行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体育和文艺比赛。
公元前324年冬,亚历山大从哀悼赫斐斯申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后,率兵扫荡了苏萨和埃克巴塔纳之间的拒绝俯首称臣的科萨亚人。科萨亚人是山寨居民。敌人来时,他们就转移走,敌人一走,他们就又回来。但亚历山大这次征伐,虽在数九寒天进行,有许多困难,却把科萨亚人赶跑了,并随即在该地的各重要位置上建了一些城镇。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巴比伦,计划以此地做他帝国的首都。许多国家都派来使节祝贺他成为亚洲之王。有利比亚的,有来自意大利的布拉提亚、卢卡尼亚和提瑞尼亚的,还有埃塞俄比亚的和欧洲西徐亚的,卡科顿人、凯尔特人和伊比瑞亚人也派来了使节。他们除表达修好之意外,有的还请求亚历山大仲裁他们之间的纠纷。有些使节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是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有人说正在日益强大起来的罗马也派来了使节,不过罗马人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各国使节云集,不只使亚历山大本人,而且连他的部下,都感到他确实像是所有陆地和海洋的主宰。
然而,亚历山大并没就此停止他的扩张,他永不满足,他还有着更为宏大的计划。他要到里海去探索一下,看看它和什么海相连,这是他早在出征印度前就已经有了的计划。他要去看看里海是否和黑海相连,围绕印度的那个海的海水是不是流入里海。据说那里有一个神秘的阿马宗女人国,赫拉克勒斯曾到过那里,还把阿马宗女王的腰带带回了希腊。位于阿马宗女人国附近的科拉西尼亚国王曾亲自对亚历山大说,如果亚历山大要去征服那一带,他愿当向导,亚历山大回答说,等征服印度以后,他将率领全部兵力去征服里海和黑海一带。现在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时候了,他派人带领造船工人到赫卡尼亚去,命令他们在赫卡尼亚的森林里采伐木材,修造战船,为他将来出征里海作准备。
亚历山大还有一个在南面扩张的计划。他要征服阿拉伯半岛、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曾派他的总督进行过试探性的征战,结果都大败而归。不过亚历山大是从不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他要征服阿拉伯等地区,控制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计划并没有放弃。为实现他的这一计划,他开始扩充海军,把他已有的战船都调到巴比伦来,让人在巴比伦地区砍伐树木,建造一批新船,从腓尼基和其他沿海地区召来水手,在巴比伦附近开辟一个可容纳1000艘战船的大港口,港口里修了船坞。他还疏浚巴比伦地区的各条运河,建立一个可靠的灌溉系统,在波拉帕斯运河的下游、波斯湾处建立一座新亚历山大城。正像阿利安所记载的:“亚历山大的计划是使波斯湾沿海地区及岛屿成为其殖民地,因为他认为该地区将来可以像腓尼基那样富庶。他扩充海军实际上是针对阿拉伯人的,理由是所有部落中,只有阿拉伯人没有向他派遣使节。照我看来,事实上是他总想征服新的领土。”阿拉伯吸引亚历山大的是那里的财富、那里生产的各种香料,当然那一地区海岸宽广,有许多天然良港,沿海岛屿繁荣兴旺,也是使亚历山大十分垂涎的。这一切,使亚历山大一直想围绕阿拉伯半岛进行一次新的远航。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建立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原来完全由马其顿人组成的步兵方阵军,改变成了有2/3的波斯人参加的多民族混合军队,整个方阵军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个使用马其顿武器的马其顿人和12个使用波斯弓箭或标枪的波斯人组成,由马其顿人指挥。由于大量招募波斯人参加军队,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亚历山大的军事改革也进一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编的方阵成为轻型部队和重型部队的混合体,具有火力强和冲击力大两种优势。亚历山大期望,他经过两年时间(公元前324~前323年)建立的这支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亲密相处的全新部队,可以帮助他去实现新的征服计划。
除了要北上征服黑海和里海一带和南下侵占阿拉伯等地外,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还有一个征服地中海西部地区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亚历山大死后,在他的文件中发现的。“计划中提议,在腓尼基、叙利亚、奇里乞亚和锡普尔建造1000艘比三层桨战船还要大的战舰,以便进攻迦太基人和生活在利比亚和伊比利亚沿海的各民族,进攻邻近的沿海地区,直至西西里岛;沿利比亚建造一条大路直至海格立斯石柱,并在精心选择的几个地方建造港口和兵工厂,以备远征之用;建造六座雄伟的神庙,每座造价为1500塔伦特;最后还要新建一些城镇,将亚洲部族移居欧洲,将欧洲部族移居亚洲,以形成精神一体化和通过民族通婚产生友好的关系和亲密的联系。”有人对这一计划的真实性有怀疑,理由是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财力和兵力上都没有实现这一计划的条件。不过,根据亚历山大的性格,只要可能,他是不会让希腊人熟悉的西地中海地区独立于他的帝国之外的。而且,这时罗马已开始兴起,如果亚历山大不是英年早逝,他肯定不会看着罗马日益强大而不加干涉的。
3.英年早逝:盖棺难定论
亚历山大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打仗上了,他的时间都消耗在不停的征战中了。回到巴比伦后,他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如何治理他充满各种矛盾的庞大帝国,他也确实更多地考虑治国安邦了,甚至他的新的征服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治国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在北边的扩张计划有把黑海、里海和印度河连在一起的意思,如果真能这样,那北边的边境就是一条很好的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南边的扩张也是要把印度河、两河流域和尼罗河连接在一起,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据说大流士一世曾在红海和尼罗河之间修了一条运河。如果亚历山大的计划实现了,他的帝国南边的边界就全由海洋组成,而且是连接印度、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重要交通要道,这不仅可以把他的帝国连在一起,而且大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隔阂,当然也有利于实现他建立一个和睦统一的全新国家的理想。按照亚历山大的设想,他的帝国应当是四面都被海洋环绕的,这也是他要向恒河进军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到了恒河就到了世界最东端的大海。应当说,亚历山大在他那个时候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理想、这样的计划,是令人惊叹的。这和他建立各民族融合的国家设想一样,是远远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要求和条件的,也只有亚历山大这样的伟大人物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在他选定的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果假以时日,我们不知他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他的这条前人从没走过的路也已到头了,他的新的种种计划,就像梦一样,随着他的离去,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