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5666100000044

第44章 十二生肖的原理

(有人请师父开示十二生肖的原理)

十二生肖的知识属于中国阴阳五行学说的范畴。当修行进入三禅时,自然会通达这些。实际上古人对这套理论的通达,都是在定中获得的。包括易经、八卦也是在禅定中见到、领悟到,出境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通达这些学问,因为无法深入禅定。有些人甚至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有研究透。如果能在研究的同时配合修禅,就会容易得多。

唐朝时佛教界出了个一行禅师,他是当时的一位天文学家,对于星象、地理,包括阴阳五行、风水(即勘舆)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著述颇丰,但只留下了一部《达摩一掌经》。很多人看不懂《达摩一掌经》。现在市面上流传的《达摩一掌经》早已被佛门所改。因为这本书讲得很透彻。

而人往往是讲他好的一面,他就欢喜、接受;讲他不好的一面,他就说是假的,说得不对,甚至生起诽谤之心,造了业还不自知。如果是一个不修行的人,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析他的生辰、八字,会非常准确。如果是一个信教的人,则会有出入。信得越深,修得越好,这套学问对你就越没有用。

古时候,做官的人通常都要掌握这套学问。出家师父收徒弟时,也会用《一掌经》来给要求出家的人推算,看他有没有出家的命。如果命里“桃花”很旺,就不让他出家,告诉他在家学佛就行了。有的人命中受不了孤独、寂寞,习惯不了青灯古佛的生活,所以不能出家。通常出家人的八字都犯“孤”,喜欢独来独往,视孤独为享受,在他的人生中没有“孤独”一词,所以出家生活对他而言不存在“孤独”之感。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研究过这些学问,所以都不相信。

十二生肖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因为每个属相的能量场都不同。比如你身边有一个克你的人,所谓“克”就是克你的能量场,用“光”来比喻,就是他的光干扰你的光,破坏你的光,削弱你的光,把你的光罩在里面出不来。你的头脑就容易发木,智慧就不容易开。

相反,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与你相生的人,你们彼此之间的能量场就会起到互补的作用。为什么有些人一见面,就觉得很有缘呢?因为他们内在的能量场非常投合。只有跳出五行之外的人,才能与任何来到他身边的人融为一体。

市面上这方面的书很多,但自己看又不易看懂。往往很简单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就变得很复杂。十二生肖与佛门所讲的“十二因缘”非常吻合。为什么佛教源于印度,十二生肖之说源于中国,二者之间竟如此吻合,内在的本质又如此相似呢?十二生肖的第一位是“子”时(午夜11点~1点),这是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刻。而佛教的十二因缘把“无明”放在首位。何为“无明”?内心黑暗,不明事理,智慧未开,即为无明。

每个生肖都有它的本性、秉性、个性和习性,这些“性”都不同。古时候,诸子百家对人性都作过精辟的开示。最具代表性的四家是孔子、孟子、荀子、告子。比如孔子说:“人性是善。”孟子说:“人性非善非恶。”荀子说:“人性是恶。”告子说:“人性亦善亦恶。”彼此之间有过激烈的争论,他们的追随者几千年来也都是各执一端。

因为过去的门户之见很深,彼此之间都互不往来。如果谁去了解对方,会被认为是背叛师门。所以都是夜郎自大,认为自己的见地最正确。后来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对诸家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四大家讲的都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比如孔子讲人性是善,他讲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佛教讲人人都有佛性,站在凡夫位上看,从佛性起用时所现的相的角度而言,佛性是善的一样。而其他三“子”是从秉性、习性与个性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就人的“习性”而言,可以说都是“恶”的,每个人都容易染上不好的习气。而我们的秉性是“非善非恶”,也是“亦善亦恶”,跟着好人学好,跟着坏人学坏。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只有极少数人除外。

对于凡夫而言,启蒙老师非常重要。如果最初的见地偏差了,一辈子都难以改变,甚至会带到来世“受用”。所以佛门里修行,第一步是破无明,把破无明摆在首位。祖师们讲过一句话: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佛是非常开明的,他让弟子们四处云游,参访,并未让他们仅跟随一位老师。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我们的学识和见地都有增益。

所以我不怕你学多了导致混乱,而怕你学少了走极端。佛门里所说的“文字障”是因为学得太少了。如果学多了,学通了,就不存在混乱和障碍了。好多师父只让弟子读一家之言,拜一位师父,弟子很容易因受局限而走极端。佛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并没有让大家只学一个。因为不同的阶段,身心的反应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治。一个方法学通了,任何方法都会用。假如你是从学禅入手学通了,学净、学密也一样会得心应手。因为与心沟通了,用起功来处处都可以上路。

修行,“智慧”很重要,“毅力”也很重要。有智慧,能见道不易成道;有毅力,能修道不易见道。因此修行既要有智慧,又要有毅力。

本来经书是用来指导我们修行的,可是现在好多人常年读一部经,不把力量放在研究佛理上。六祖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诵经不明意思,诵一万遍也没有用。因为诵经的速度很快,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过去了。

实际上每部经都阐述了某个道理,都是在论述某种境界。只是不同的经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后来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悟道,佛在不同时期阐述了不同的思想。因而他的思想被作了判教和划分。佛当时并没有想过这些,只是随众生的需要,应众生的需求而讲。后人把佛在一生中不同阶段所讲的法作了划分。虽然从表面上看,这让大家读诵、研究方便了许多,但往往破坏了佛的本意。因为任何一样东西只要套上框框,就容易让人的思想局限其中,不易跳出来。

比如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通常是要求孩子从小朗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于是中国的儿童教育就被这种固定的模式框了起来,几千年来都是用这种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小孩子会背几首唐诗,父母就高兴得不得了。岂不知正是这几首唐诗,把他们灵性的智慧覆盖了。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让他们自性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露和发掘。

你们是否注意过,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并不因循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目前的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大庙小庙都是每天做早晚课,念楞严咒。可是有的人念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有的人干脆讲:“不用明白意思,只要念就行了!”这样念一辈子有什么意义呢?虽说能消灾免难,但如果你知道了其中的涵义,念起来岂不是作用更大?付出那么大的力量,得到的却这么微小!很少有人能通过诵经咒开智慧。不是不能开,如果不深入经藏、禅定,怎么可能智慧如海?用一颗散乱的心去诵,只是走形式而已。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开办算命、看相、预测方面的学习班,都是通过文字入手,到了一定层次就上不去了。因为都是从表相入手,不是像古人那样深入禅定,直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如果大家想对中国的阴阳五行有所研究,首先要通达基本理论,然后再通过禅定功夫,用内外夹击的方式去探索,才容易掌握。比如十二生肖的第一个是老鼠。老鼠是理财好手,善于精打细算,对吃、穿、用都是物尽其用,几乎不浪费。别人看来没有用的一点小东西,他都会收藏起来,以备后用。

一个人的思想起变化,往往是受环境的影响。但是,即便思想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关键时刻主宰一个人行为的,还是他的本质。一个人只有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才会受习性的支配。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平时表现得很好或者很坏,但在关键时刻,他的表现却与平时大相径庭,这就是他的本性在起作用。

佛门里讲“法无定法”,即使是最好的算命先生,也不可能完全推算准确。因为人的前念与后念都不一样,前因后果也会有出入。尤其是出家人到红尘中,很容易被当作算命先生来请教命运、婚姻、家庭、事业等问题。如果你机械地给人算,比如属鼠,正月生,你就说:“你的命很贵,容易做官。”属鼠的人的确有这种倾向。但是每个人的思想都变化莫测,一念之间做了善事或者恶事,都会改变先天八字规律的演变。如果结果没有做官,岂不是说你算得不准?

就如“沙弥救蚂蚁”的故事,小沙弥是在无心的状态下,也就是无住无相的状态下救了一群蚂蚁。他是带着一颗“空”的心在做事,自然和宇宙的力量融为一体。而宇宙的力量是无限的,因此他获得了不可思量的功德,仅一件小事就改变了他的因果和整个命运。如果他是刻意、执著地做这件事,功德就会减少很多。因为是住相做事,相是有限的,获得的力量自然也有限。

祖师们悟到了这个道理,告诫我们后人一句话:下等人通过“相”来看人的命运,中等人通过“神”来推断人的命运,上等人通过“心”来指导人的命运。我们以后也要采用最上乘的方法,告诉人们:你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做好事;只要不杀生、不吃肉,就是最好的放生。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做活佛和一个做法王的朋友,他们上午10点钟和我一起去放生,中午鸡鸭鱼肉饱餐一顿。我对他们说:“我没有放生,却天天在放生;你们天天放生,却天天在杀生。”他们问:“你不放生,怎么天天在放生?我们又怎么是天天在杀生?”我说:“我天天吃素,就是天天放生。你天天吃肉,就等于天天杀生。”他们以诡辩的方式说:“我们吃了它们是超度了它们。”我说:“你为什么要用‘吃’的方式来超度它们呢?为什么不采用放生的方式,为它们念经,把它们放了呢?”不就是贪口味吗?还要为自己找借口。

现在很多自称修行高的人,说吃动物是在超度它们。超度的方式很多,为什么非要用进肚子的方式超度呢?这种现象很普遍。甚至有的人看到某个师父不敢吃肉,不敢结婚,就认为这个师父修行不高,没有超越。反过来,如果一个师父又敢吃肉,又敢结婚,他就说这个师父修行很高,已经超越了。所以现在一切都颠倒了!既然超越了,为什么还要有夫妻生活?为什么还要吃肉呢?既然还需要这些,说明你还没有超越嘛。就如同一日三餐是我们的需要一样,如果不饿,你吃得下吗?如果你超越了饮食,不吃不会饿,还需要吃吗?

没有超越并不是一件坏事,坏就坏在说自己“超越了”,而所作所为又证明没有超越。人本身就是来自欲界天,最难超越的就是欲望。比如一果、二果罗汉还要再回欲界。三果罗汉所谓的“不来”,也还是要来无色界。

我们内心超越了多少,自己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搬来书本,看自己的禅定属于哪个层次,超越了哪层天。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人往往都是被自己蒙骗了,很少被别人蒙骗。

人家叫我们出家人“师父”“法师”,我们应该心生惭愧。我们具备了哪种心态、哪种境界,堪称“法师”?仔细看看,自己哪种都不具备!

实际上在智慧中产生的喜悦,远胜过在禅定中产生的喜悦。可是现在的人都走偏了,都追求禅定中的喜悦,而忽略了智慧中的喜悦。要想喜悦持久,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智慧。智慧开了,就是在散乱中也会有喜悦,而且这种喜悦会永远存在。而定中产生的喜悦不会持久,非常微细,出了禅定就没有了。历世炼心就是为了开智慧,产生喜悦。打坐,一天又能坐多长时间?坐上两个小时,就痛得龇牙咧嘴了。如果是智慧中产生的喜悦,身体岂会疼痛?

虽然佛教讲究定慧双修,但是相对“定”来说,“慧”比较容易出现,而“定”不容易进入。通常,想获得世间的智慧不需要入大定。但要想读懂佛经,必须开大智慧。而要开大智慧,又必须入大禅定。有很多“大活佛”,“活佛”是假,福报是真。因为有福报,承受得起“活佛”的称号。

福报是怎么来的呢?累劫布施修来的。别小瞧了福报,没有福报,做不成事;有了福报,自然会有人护你的法,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但往往生死难了。因为执著、留恋眼前安逸的生活,菩提心很难生起来。只有穷人才容易了生死。所以佛门里讲:富贵修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