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5683200000022

第22章 引导=培养好品德+培养好行动(2)

2.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

只有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例如,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容忍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3.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发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宽容和理解对方,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比如,站在妈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站在外婆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总的来说,让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人,是父母不得不教给孩子的一项社会生存技能。关于这一点,父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要想让孩子拥有宽广的胸怀,还需要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态积极,具有宽广的胸怀。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使孩子逐步形成宽容忍让的良好品德。

教育孩子要有诚信

如今的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诚信的品质。

要知道,诚信不仅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尺,还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诚信的宝贵品质。否则,孩子就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当然也就难以进步和成长。那么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呢?

1.要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诚实守信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上买些东西。正要出门的时候,儿子追了上来,听说母亲要去集市,他也非要去。

曾子的妻子觉得带着孩子去太麻烦了,就对儿子说:“我是到集市上办事的,并不是去玩的!”

儿子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只是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曾子的妻子怎么说都不行,正在为难的时候,听到了自己家养的那头小猪的叫声,她又想起儿子最爱吃肉了,于是就随口说:“儿子,你乖乖地在家里跟父亲玩,等我回来,把那头小猪杀掉,给你炖肉吃!”

听到这些,儿子才算勉强答应不去集市了。

转眼,天就快黑了,曾子的妻子匆忙赶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到小猪的叫声和磨刀声,紧跑两步进了家,发现曾子正在院前的大树下把小猪绑起来,准备杀猪,儿子站在一旁看着。

曾子的妻子赶忙上前制止道:“这猪太小了,不能现在就杀掉啊!”

曾子指了指站在一旁的儿子,问妻子:“难道你忘了早上走之前你对儿子说的话了吗?”

“那些话啊,都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一听妻子这么说,便立即劝说道:“父母是不能欺骗孩子的。他的年龄小,不懂事,就只会相信父母的话,效仿父母的行为。如果今天我们不兑现承诺,孩子就必然会学会说谎。而且,他以后也不会再相信咱们的话啦!”

妻子好好想了一下,认为曾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那头小猪杀了给儿子炖肉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效仿。所以,在教育孩子诚实守信之前,父母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否则,一旦无法以身作则,那么再严厉的教育,都不足以让孩子信服。

2.让孩子明辨是非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而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就会给孩子的分辨能力造成不好的影响。随着孩子分辨是非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越来越规范,这是塑造孩子为人诚实守信的关键所在。

假如孩子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父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功亏一篑。

3.鼓励孩子与他人诚信相处

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自幼喜爱读书,但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只好向他人借书读。他每次借书,都会与他人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为他如此诚信,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故事中的宋濂虽然家穷买不起书,但因为他做事诚信,每次借书都能如期归还,所以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可见,做事讲究诚信,就容易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所以,父母应当鼓励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诚信相处,这样即便孩子遇到困难,也会有人出于对于孩子诚信品格的认同和赞赏而愿意帮助孩子。

4.不要怀疑孩子

有这样一些父母:他们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间里学习半小时,结果却每隔五分钟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他们要求孩子去买件东西,也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

父母们的这些行为,往往会令孩子很反感,容易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用撒谎等方式来对抗,这就更加滋长了孩子的不诚信。因此,对于孩子所做的事情,要有一定的信任,不要随意怀疑孩子。

总之,父母们,要教育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要知道,诚信事关人的尊严和品格,这是做人之本。而且孩子只有拥有了诚实守信的品质,才能构筑自己美好的未来。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诚信行为是出于某种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必然会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如果父母对这种合理需要过分抑制,不帮其满足,孩子往往会以某种不诚信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一定要尽量去满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做出违背诚信的行为。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如今有许多孩子缺乏责任心,遇到事情总是不愿意担当,或者犯了错误之后推卸责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而很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这不得不引起父母的注意。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责任心,因为责任心能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能够因此而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但是,这种责任心不是自然产生的,它需要大人引导,也许父母的一个无心的举动,就可能将孩子的责任心激发出来,就像下面故事中的小汉克斯。

小汉克斯3岁,爱吃零食,贪玩贪睡,喜欢玩具……在这些小孩子的天性上与同龄人没什么分别。汉克斯的妈妈也是这样认为的,她一点儿也不觉得责任心这个名词会跟自己乳臭未干的儿子扯上什么关系。可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她的这种想法。

就在这一年,汉克斯一家搬家了,他们到了一个新城市,汉克斯也开始上幼儿园了。三个月后,汉克斯的幼儿园邀请他妈妈来开家长会。路上,妈妈跟汉克斯开玩笑:“宝贝,妈妈刚来这里,对你们的学校和老师更是十分陌生。妈妈很害怕,到时候你一定要帮妈妈哦!”

汉克斯听后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放心吧!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我都认识了,连放学后接他们的爸爸妈妈我都认识,包在我身上好了!”

妈妈听了觉得很好玩,但也没放在心上。然而汉克斯却非常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他将妈妈带到会议室,并且介绍校长和老师给妈妈认识,还将所有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一一介绍给妈妈。

更让妈妈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汉克斯将妈妈带到沙发前坐下,端来了一杯水给她说:“妈妈,你先坐会儿,我去趟厕所,不要乱跑啊!”

由此可见,并不是孩子没有责任心,而是父母没有给他们适当的引导和信任。一旦这种责任心被激发出来,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做得不一定比大人差,甚至比大人更认真、更优秀。所以,父母要懂得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引导孩子自觉地承担责任。

但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让孩子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给孩子分配一定的任务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对整个家庭应该担负的责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分配一些他(她)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要记住,对于已经分配给孩子的事情,假如没有特殊情况,一定不要插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让孩子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学会自己洗衣服等。

2.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过错,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负责

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犯错以后会更加不安,他们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父母的批评了,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最好时机。如果孩子犯的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错,父母可放手不管,让孩子自己想出弥补的对策;如果孩子犯的错误比较严重,那么,父母也不可过于急躁,要帮助孩子分析事态的利害关系,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父母在一旁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帮助他(她)渡过难关。

3.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父母要尝试着把事情交给孩子去做。也许在最初,孩子做得不是特别好,这时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而不是把已经放出的权力从孩子的手中收回。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会越来越有自信,当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时,就会由心底生出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外界无法给予的。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不妨把交给孩子的事情的难度逐渐加大,这样不仅会锻炼孩子的办事能力,还能让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敢于担当,越来越有责任心了。

4.父母以身作则,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没有责任心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的,所以在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之前,父母也要相应地拥有责任心,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带动孩子自觉履行责任。

5.打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责任心,就必须在家庭中营造民主的生活环境。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不专制,孩子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民主权利,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他又和其他家庭成员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孩子就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总之,父母在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时候,要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如果孩子做得好,就要及时地表扬;如果孩子做得不太好,就应该及时地进行引导。如果父母把某些事情交给孩子后就再也不过问,那么就会在无形中滋生孩子的不负责任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