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领导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时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他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磨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詹森和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列赫·瓦文萨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德·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两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十一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面,会中戈尔巴乔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里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连韩国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后。里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和新思维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里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里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贝丝·A.菲舍尔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里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也支持里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
尽管里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里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计划,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导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导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计划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里根政府强硬对抗黎巴嫩的真主党恐怖团体,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绑架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里根政府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里根将萨尔瓦多的民族解放阵线和洪都拉斯的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分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视为是恐怖分子组织。
里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政府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民族解放阵线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100万人无家可归。不过里根原先所保证的民主选举进程也获得一部分成功。
在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动乱,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里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炸弹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高达241名陆战队阵亡。里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
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主义政变,里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主义政权。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比起伊朗领导人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亨利·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宗教的政府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政府这时试图切断伊朗政权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事件)。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政权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政府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