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行天下
5820900000002

第2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间无象(1)

我们常常困惑于事业的起落、运道的兴衰、情绪的悲喜、财富的聚散……殊不知世界万物本是无物,大千万象却是无象。睁开被尘世弥封的玄道之眼,一切的悲喜荣辱不过是如天地之始般混沌一片。

1.事事不过一个“道”字

在中华五千年思想史上,“道”家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道家思想,源远流长,通亘古今,经久不衰,有着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世间万物都逃不过一个“道”字:张良,运筹帷幄,不愿封王,自请封于“留”,是效法“居善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郭子仪,海纳百川,齐“福禄寿考”;陶弘景,挂冠神武门,“山中宰相”百世流芳,优哉游哉;唐太宗,“贞观之治”,开盛世王朝,千古一帝……“道”矣,玄矣,妙矣!

庄子眼中的“道”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大家经常说的‘道’,到底在何处呀?”庄子曰:“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道:“必须说出一个具体的地点来。”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存在于这种低下猥琐的地方呢?”庄子又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庄子又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更加低下了呢?”庄子接着说道:“在屎尿里。”

东郭子听了后便不再吭声,他担心庄子会说出更加卑琐之物,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庄子见东郭子沉默不语,便解释道:“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对于道的本质,不可以只在某种事物中寻求,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可以脱离‘道’而独立存在的。”

正如庄子所说,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它无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却涵盖着宇宙和大自然。无法用语言描述,是因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是怎样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们要在大“道”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感悟人生世事。

“道”有两种存在状态:“有”和“无”。其中“无”并不表示什么也没有,而是代表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如人的意识、大自然中的空气等;“有”是道的另一种存在状态,指天地间有形、有色、有声的实物。

茫茫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由“有”或“无”两种状态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都是“道”的载体,和“道”一样深奥、奇妙,故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人称“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此时,他对天下的思考就是建立在“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基础之上的。后来,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各种战术,又是以“常有,欲以观其徼”为基础的。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正是因为“道”的奇妙,“有”和“无”的有机结合,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只有把握“有”和“无”的妙处,参悟大“道”,以“道”为万能的钥匙,才能开启人生处世智慧的大门。

乱世中平安了此一生的韦睿,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横溢,素有“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在乱世中,择良木而居——辅佐梁武帝萧衍。

公元505年,韦睿奉命北伐,虽然体弱多病,不能骑马,但每逢战事必乘坐车舆,亲临战场,鼓舞将士。因此,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尽管韦睿一心为国,仍不能完全取信于梁武帝。当战事进入关键时刻,梁武帝派了亲信曹景宗与之并肩作战。每当战胜,曹景宗和其他将领都相互争功,唯有韦睿淡定自若,不愿争功。

其实,梁武帝深知韦睿富有军事才华,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最合适的北伐统帅人选。但是,处于猜测,他始终不愿委任韦睿做统帅,而是委任自己的弟弟萧宏来当元帅。萧宏是一个只知聚敛财富的腐朽无能之辈,怎堪元帅之职。后来,梁武帝又派了曹景宗与韦睿一起作战。可以说,梁武帝每时每刻都在提防、猜忌韦睿。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韦睿稍不留心,必会死于非命。好在韦睿深知自处之道,身处乱世,争强好胜必不得善终,只有安分守己,不争功名,不计利害得失,才能苟活下来。事实上,韦睿也确实顺道而行,虽然身处庙堂,却心怀“功成身退”之心,处处退让,不争强好胜。因而,韦睿才能一生平安,寿终正寝。

韦睿正是深知身处乱世之中的处世之道,巧妙地把握住了“有”和“无”的妙处——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却以“无功”的姿态面对世人。因而,面对天性多疑的梁武帝,韦睿才能应对自如,得以平安终老,成就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千古名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不得不加足马力,拼命奔跑,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努力奋斗,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压力太大就一定会适得其反的。于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顺势而生,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片迷茫和紧张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已经受不住压力,崩溃了。如此一来,岂非得不偿失?

以“道”眼看世界

古往今来,“道”一直闪烁着智慧之光,为人们构建完美人生提供充足、厚实的精神养分。它用它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社会,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建立完美的人生。“道”的玄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面对耐人寻味的世间百态,我们不如效法老子的处世之道——事事不过一个“道”字,用万能之匙——“道”,开启事事之门,营造自我的宝贵人生。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保持一颗“道”心呢?

(1)以“道”眼看世界。

道家思想提倡“与世无争、顺其自然、勤俭节约、谦和柔顺”。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被名利、仕途、金钱等各种各样的人间浮尘笼罩着,看不清也搞不懂世间的事事,使我们迫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逼迫自己。风风雨雨,百年光景,走尽了曲曲折折的弯路,错过了千千万万的机遇,为了尘世中的事费尽心机,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以“道”眼看世界,就是让我们以一种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世间百态、尘世事事,从心底看清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然后,用一种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活法,活出最完美的自己,轻轻松松把握自己的人生。

(2)保持平常心。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事态的发展自有其道,不必太过忧心。凡事都有两面性,面对人生百事,当心怀平静,不宜过喜,也不宜过悲;不宜太过在乎,也不宜太过不在乎,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

当你开心时,记得乐极生悲;当你苦楚万分时,记得苦尽甘来;当你春风得意时,记得盛极必衰;当你深感绝望时,记得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你成功时,记得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当你失败时,记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当你富甲一方时,记得金钱不是万能的;当你贫寒时,记得安贫乐道也是一种境界;当你得到时,记得有得必有失;当你失去时,记得失而复得更欢喜……

(3)用宽广的心境包容他人。

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多给自己两分钟的时间考虑,你就会拥有更加宽广的心境,可以做出更加睿智的决策。人生百态,各有所好,彼此之间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对人对事都是如此,尊重他人和事物的发展之道,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进步,彼此相容,保持一团和气,用你博大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万物,退一步,海阔天空,到那时,你会深深感到:“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好。

不一样的道家思维

一个人要想参透博大精深的“道”,就必须要苦心修炼,反复钻研,一天天地积累,一月月地成长,一年年地思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悟“道”的真谛。

人间事事不过一个“道”字,只要人人心中有“道”,顺其自然、心胸开阔、大行其道,就能摆脱尘世中所有的虚伪、假象、困惑,潇潇洒洒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庄子说过:“物物而不物于物。”老子也说过:“道生万物,万物皆有道。”尽管“道不可道”,但是“道”贯穿整个宇宙和人类的全部智慧,它既立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道是无形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会永远无波无澜。生命的旅途就像一次爬山,时而巅峰,时而低谷,起起伏伏本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一点,登上巅峰时不要过喜,陷入低谷时也不要过悲,人生难免有起伏,不过是此期与彼期的长短不同而已。所以,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要做到“心平气和”。

和光同尘处世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涵盖着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全部道理和规则,具有极为深邃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而语言,只不过是一套符号,一种标志,和马路上的交通标志的用途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将无限的事物全部表达出来,故而,“道不可道”。

在《庄子·天道》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道不可道”。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十分擅长制作轮子,因而被征召到王宫里为齐桓公制造轮子。

有一天,轮扁正在砍伐树木,无意间看到齐桓公正在读书。他感到有些好奇,于是放下手中的活,走了过去:“大王,您在做什么?”

齐桓公答道:“我在读书呀,这可是圣人的书,记载的都是圣人的智慧。”

轮扁听完摇了摇头,感慨道:“这哪里是什么圣人的智慧呀,全都是一些糟粕。”

齐桓公闻听大怒,指着轮扁骂道:“竖子,你不过是一个卑下的工匠,竟敢妄论圣贤之书。你且说说原由,如若有道理也就罢了,倘若没有道理,本王定要严惩。”

见齐桓公如此愤怒,轮扁不禁有些害怕,他战战兢兢地说道:“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亲身体会的。大王你看我已经年过七旬了,还得一个人出来做工,并非是膝下无子,而是我无法将制作轮子的技巧传授给我的儿子呀。”

齐桓公有些奇怪,问道:“这是为何?”

轮扁接着说道:“大王,你单看这削木头的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动作慢了,制出的轮子便不稳固;如果动作快了,轮子也会不合格的。这快与慢之间的分寸拿捏是无法用语言传授的,只能意会。也就是说,我再怎么用心教导,我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等到我死的那天,这些宝贵的经验也就和我一起埋入地下了。圣人所领悟出来的智慧也是如此,真正的经验和智慧是无法如实地写在书上的,早随着圣人的消失而消失了。”

齐桓公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不仅没有惩罚轮扁,还奖励他了。

连看似简单的制轮之道尚且不能言其中之道,更何况是涵盖天地万物的终极之道呢?尽管“道不可道”,但是天下万物都在顺道而行,都有自己的发展之规律,例如人生的起起落落,看似是十分偶然,没有规律可循,实则不然,人生的每一次起落,都是得道的过程,作为宇宙间渺小的生物,我们只有遵循大道,顺道而行,不必过于在意这看似无意的起起落落。

老子有言:“和其光,同其尘。”其意思为: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这就要求人们主动融入社会,不要太过计较得失,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顺逆浮沉。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定因素,起起落落也就变得不可捉摸了。但是,如若世人都拥有一颗平常心,便可在盛世之中安享太平;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如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郭子仪为武将出身,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为大唐赢得二十余年的安宁,史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正是其平常心所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这时,郭子仪奉命讨贼。叛军攻陷潼关后,唐玄宗仓皇入蜀,李亨即位为唐肃宗。后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督诸路军马,继续平息叛乱。两年后,郭子仪与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肃宗亲自前往灞上犒劳将士,感慨万千,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当时的郭子仪因为功劳太大,使得唐肃宗起了疑心。唐肃宗怕其功高盖主,成了第二个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因鱼朝恩干预军事,致使郭子仪无法统一指挥各路王师,终致相州惨败。

后来,趁着鱼朝恩的告密,唐肃宗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命其回京述职。但是郭子仪对此没有一句怨言。

在郭子仪回京之后,战局急转直下,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吐蕃趁机进犯长安。肃宗不得已,只能诏令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保卫国家。临行时,唐肃宗对郭子仪说:“河东的战事,完全仰仗将军你了!”

肃宗死后,李豫继位为唐代宗。代宗把郭子仪的功劳和威望看在眼里,怕郭子仪不是真心为他效力。于是代宗听信宦官谗言,借机收回了郭子仪的兵权,命他专心督造肃宗陵墓。尽管如此,郭子仪同样没有一句怨言,安然领命,并把肃宗在世时所赐给他的诏书敕名,全部上交朝廷,以示不再掌握兵权。

代宗见郭子仪心怀坦荡,并把兵权全部上交,猛然醒悟,并心生惭愧,以后也没有再怀疑过他,并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