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
5836800000011

第11章 玉石篇:巧夺天工,玲珑乾坤(2)

远古的祭祀场面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件玉边璋,为商代器物,通长54.5厘米。玉边璋遍体饰有图案,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的宗教祭祀场面。图案对称布局,内容基本相似。最上一幅有三人平行站立,他们头戴平顶冠,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的圆形图案可能象征太阳,圆的两侧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火焰状线条。在山形图案的下方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有一方形台,可能是祭祀台;山的外侧有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第四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

玉边璋上的这组图案描绘的是古蜀先民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从天而降的大手代表天神接受了人们的祝祷,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整组画面连贯、生动,是研究原始绘画艺术和宗教的珍贵资料。作为三星堆出土玉器中的典型代表,这件玉边璋已经被列入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中,宝贵之至,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神秘的古蜀文明

在四川广汉的南兴镇北部,一条古老的河流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个状似月牙的弯道,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湾。河南岸有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月亮湾隔河相望,这里就是清代嘉庆年间《汉州志》中记载的“三星伴月堆”,即后来闻名中外的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5000—30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1929年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挖水沟时意外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石器,由此拉开了三星堆文明的序幕。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分别是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史书中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凤毛麟角,从一些传说中也很难分辨出历史的大体轮廓,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然而,三星堆遗址的不断发掘,为历史提供了佐证。史载在蜀地先后称王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三星堆最为繁盛的时期应在鱼凫王时期。鱼凫即俗称的鱼老鸹,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鸟及鸟形器,喙部多有如鱼鹰者,很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族徽。目前已考证出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东、西、南三面被城墙包围,北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这说明三星堆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并有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性因素。另外,大量充当商品流通媒介货币的海贝、象征财富的象牙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相对稳定独立的政治地位。

从出土文物看,三星堆的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青铜文明高度发达、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耳垂上有穿孔,用来挂戴耳环耳饰,看来当时的人们也是很爱美的。青铜神树、铜像之王青铜立人像、面具之王青铜纵目面具,以及以玉边璋为代表的各种玉器,都证明了古蜀国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

这里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充满神秘色彩,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可以说是“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趣味链接:古代的玉璋

玉璋的形状呈扁平长方体状,和玉圭相似,一端为斜刃,另一端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5种。它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成的,是祭祀南方之神朱雀时用的礼器;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玉璋。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可鉴人,长54厘米。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战国以后玉璋就很少见了。

妇好墓玉凤

——早期玉凤的代表作品

面对这样一只精美的玉凤,我们很难想象它出自几千年前的某位工匠之手。它回首欲飞的优雅身姿,除了让我们联想到美丽的传说,还向我们展示了它的主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妇好的飒爽英姿。

玉凤翩跹

1976年,玉凤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妇好墓中。玉凤长13.6厘米,厚0.7厘米,用黄褐色玉料雕琢而成。体扁,略呈“c”字形,两面纹饰相同。玉凤的头顶是三个顶部相连的柱状冠,尖喙,双眼圆睁,翅短,呈微展开状,饰有阳文翅翎,长尾自然弯曲,尾翎稍分岔,光洁无纹饰。身前镂以空孔,背部有一对外凸的穿孔圆钮,可供穿绳悬挂之用,因此玉凤应该是一件可供悬挂的高贵饰品。这件玉凤对凤冠和凤尾作了细致地刻画,特别是长长的凤尾,飘逸洒脱,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凤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神鸟,古代有许多关于凤的传说。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有相似之处,为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形象提供了实物参照。凤的形态历代虽有不同,但商代凤的高冠、细腰、长尾为后代所继承,影响深远。此玉凤琢磨精巧,神逸灵动、回首欲飞的体态令人觉得亲切可爱。它柔美清新的风格在商代艺术那凝重、威严、令人屏息的气氛中宛如一道乍现的灵光,是商代玉器中罕见的佳品,也是早期玉凤的代表作品。

天命神鸟

龙、凤都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动物。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中,先民们就已经塑造了龙的形象;凤则是商代的新创,是殷商人崇拜的对象。那么殷商人为什么崇拜凤呢?

商人的祖先是远古时代东方的少昊族,少昊族是崇拜凤凰的,甚至可以说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殷商族作为少昊族的后裔,将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

殷商对凤的崇拜还与一个传说有关。这个传说描述了商人的始祖殷契富于传奇色彩的降生经过。殷契的母亲简狄有一次在门外的小河里洗澡,看到一只玄鸟(也就是凤)生下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蛋,恰巧她有点饿,于是就忍不住拿起玄鸟蛋吃了起来,结果没多久简狄就生下了殷契。殷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分封,后来就成为殷商的始祖。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商人认为自己是凤的后代,所以商代的青铜器上铸有很多变幻无穷的凤纹图案。

凤在商人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秉德、兆瑞、崇高、示美等神性,有为造福众生而负任、献身的品格。《山海经》中就有“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的记载,可见凤不仅是高贵吉祥的象征,也是仁义德顺的化身。

妇好墓中出土了很多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这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以及殷商时代凤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趣味链接:我国最早的女军事家妇好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君王武丁的配偶,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为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名好,“妇”为亲属称谓,庙号为“辛”,即卜辞中所称的“妣辛”。她生活于武丁重振邦国的重要时期,是古代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她生前曾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是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地位显赫一时。在一次征伐羌方的战争中,妇好统领了一万三千人的庞大队伍,是迄今所见商代对外征伐中用兵最多的一次。有一次,在对巴方作战中,妇好率领大将沚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商王武丁经常授命她主持当时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她也被任命为卜官,参与国家大事,成为武丁时期的一位女政治家。妇好是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深受武丁信任,商王还赐予她封地,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皇后之玺

——最早的皇后玉玺

雉在古汉语中指一种凶猛善斗的野禽。吕雉,人如其名,是一个凶狠、机智、权变的女人。而那方陪伴她多年的印玺却是块温润的美玉,在沉睡了数千年后,不声不响地委身尘埃,成了孩子手里的玩具……

权倾朝野的见证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方玉玺,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8厘米,高2.8厘米,重33克,通体晶莹润泽。上面阴刻有“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印的上部为螭虎纽,虎呈伏卧状,头尾微向左蜷曲,张口怒目,造型十分生动。玉印四周有线雕云纹。这方印的主人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在刘邦去世后,吕雉借口新帝年幼,以皇太后身份执掌朝政,权倾一时,而这方“皇后之玺”也许就曾参与其中,亲历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方玉印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玺,所以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同时它的主人吕雉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个既聪明又凶狠的女人,吸引着后人的好奇心。

雨打风吹来

“皇后之玺”宝印是一个学生在无意间发现的,也许是它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不甘寂寞,想再来看一看现世的繁华吧。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时分,在距咸阳市30多公里的韩家湾,14岁的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时,沿着渭惠渠走到一个叫狼家沟的地方,他无意中瞥见旁边的小土堆上好像有个东西在闪闪发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近一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可那亮光还在眼前闪来闪去。他干脆放下书包,用手刨挖起来。这一带土质比较疏松,他很快就刨出来一样硬物,擦去上面的泥土,竟然是一块光亮的玉石!孔忠良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见玉石的上趴着的小动物挺好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但他不认识。于他把玉石带回家,和哥哥研究了半天,觉得很像印章,于是他们想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没想到玉石特别坚硬,那几个字怎么也磨不掉。几天后父亲孔祥发要去西安,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来,让父亲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

孔祥发把印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了一会,觉得这东西非寻常之物。他又仔细问明印章的来由,听了儿子的描述,他想印章的出土之地就在刘邦陵园附近。第二天,他一到西安就直接找到省博物馆,请他们对这方印章进行鉴定。博物馆的人根据印章上的动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当即认定它是珍贵文物。根据《汉官旧仪》上的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方玉玺的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而韩家湾就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当为吕后之印玺无疑了。孔祥发知道这件文物的重要价值,将玉印上交博物馆收藏。为此,博物馆给予了奖励。

有些专家认为,“皇后之玺”可能是放置在吕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用,后来由于便殿倒塌,玉玺遗落土中,日久年深,逐渐接近地表,被水冲到狼家湾,才被14岁的孔忠良机缘巧合地发现了。

趣味链接:历史上的吕后

吕雉(公元前241—前180年)是山东单父县人,后举家迁居江苏沛县。据说其父吕文精于看相,吕文见到还是泗水亭长的刘邦时,就认定此人乃大贵之相,遂将爱女吕雉许配给刘邦为妻。后来刘邦战胜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封吕雉为皇后,史称“吕后”。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相传刘邦曾与韩信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就在未央宫将韩信置于布兜中,以竹签刺死。其权谋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