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广西贡院的科举变迁
(一)历史沿革
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至唐逐步完善、成熟。唐代广西有不少士子参加科举考试。
据文献记载,唐及南汉广西文科进士共有12人,其中藤县李尧臣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中进士,是广西的第一个进士。广西的第一个状元是赵观文[30]。赵观文,临桂(今桂林)人,生卒年不详,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进士。同年,赵观文赴京师长安应试,中为乙卯科进士第八名。由于考官舞弊,放榜后乡贡不服,请求朝廷复试。结果赵观文在复试中被钦定为甲科第一名,成为桂林乃至广西科举考试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赵观文自持正直,不善阿谀奉迎,终因言辞过激,得罪了权臣刘季述,托病辞官归里。唐桂州长史朱韫新修尧舜祠落成时,特请其撰写《桂林新修尧舜祠祭器碑》。陈可环任桂州都督时,将其所住街坊改名“进贤坊”。清人于凌汉等人在其家乡立“赵状元故里”石碑,策励后进。
裴说是广西第二位状元,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登科记考》转述《唐才子传》载:“裴说,天佑三年(906)礼部侍郎薛廷珪下状元及第。”裴说状元及第,成为唐末广西科举考试史上的又一位状元。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其“避乱一身多”的诗句,引起众人共鸣。他自幼勤奋攻读,至京城多年,每年均以历年所作五言诗十九首投于各显要门下,以求赏识,然久不及第。有人讥笑他复行旧卷,怎无新作?裴说却不以为然,解释说:“只此十九首苦苦吟来之诗尚无人见识,何需再用它诗[31]?”
至天祐三年(906),终取状元入仕,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等职。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后殁于旅途之中。
五代十国时期,科举制度大体沿袭唐制。这一时期,史料记载有名可考的状元共26人。南汉白龙元年(925),广西平南人梁嵩考中乙酉科状元。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统治广西50多年,广西士子应科而中试者甚少,仅有2人[32]。
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不详。梁嵩自幼勤奋好学,善诗文。南汉刘效法唐制,开乙酉进士科考于广州。梁嵩在殿试时作《赋荔枝诗》:“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橘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被皇帝赞赏,点为状元,恩授翰林学士。后获恩准,离任回乡,侍奉老母。梁嵩谢绝皇帝赐宝物,上奏请免其家乡龚州人丁税赋一年,以体恤民情,慰藉乡望。回乡时,“急于见亲,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人马淹没而死。州人感德,岁祀不绝。浔州有“白马庙”,为其乡人祭祀之遗迹。
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代旧制。宋代广西应常科考试中式进士共有279人(含特奏名、恩赐)。永福人王世则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考中状元;宜州人冯京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乙丑科考中状元;富川人毛自知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考中状元。
王世则,桂林永福(今永福)人。字号、生卒年不详。王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名次正如此。”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第一,果如陈搏当年预测。
王世则中状元后,曾以右正言身份出使交州(今越南河内)。还朝后,将交州山川形势及所见事迹写成文字奏报朝廷。入值史馆,因与他人请立元僖为储嗣,忤怒太宗,被贬知蒙州。至道二年(996),为永州太守。真宗即位(997),官复原职,余事不详[33]。
冯京(1021—1094),字当世,北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毛自知(1177—1213),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祖籍广西富川,清漾毛氏第31代孙。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状元。
元代文教不兴,广西经殿试中式的进士(文科)仅有10名[34]。
明清两朝为科举制度发展鼎盛时期,广西出了不少人才。明代广西乡试由广西布政使司治所主持,当时乡试设在桂林。明代广西历科乡试取中文科举人共5098名,其中桂林府就占了2442名。明代广西士子参加常科(文科)考试中进士的有239名(含恩科),其中桂林府108名。
清代广西科举人才辈出,乡试考场即广西贡院就设在桂林王城之内(现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广西于清代乡试100科中共中式举人5075人,其中桂林府2516人。武举中式举人1104人。
清代广西文科共取中进士585名,其中桂林在广西创造了考场上独占鳌头的奇迹。明清两代广西中进士711人,临桂就占了242人,而当时临桂是现在的桂林市区及临桂县。广西历史上共有举人9697人,桂林就有4958人,占了半数以上。广西历史上共有状元10名,其中桂林就占了7人,他们分别是赵观文、裴说、王世则、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陈继昌在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参加乡试,得第一名,中“解元”;嘉庆二十五年(1820)赴京参加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连中“会元”和“状元”,因此称为“三元及第”。清代全国考中“三元及第”者仅有两人,陈继昌居其一。
(二)广西贡院的设立
贡院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有了科举制度才有贡院的设置。清代乡试考场设于各省各城,贡院就是省一级举行乡试的机构。在封建社会,提倡“邦国举贤者于王”,意思是要各地给朝廷推荐人才,因而把省一级举行乡试的机构或考场称为贡院。贡院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清朝廷选拔人才。
广西贡院最早是在桂林府沿西面(今桂林中学一带)。宋乾道中建,明天顺间迁于新西门内。
1644年,清兵攻入北京建立清朝,随后继续西进南下。清顺治七年(1650),定南王孔有德带兵攻陷桂林,末代靖江王朱亨歅自缢而死。孔有德把靖江王府改为定南府,作为其府邸。清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率领农民军攻入桂林,孔有德在王城纵火自焚,有着二百八十年历史的靖江王府终被毁于一炬,只剩残垣断壁,昔日荣华尽成灰烬。
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在靖江王府旧地设立贡院。那时,王府被焚不久,景况荒凉,考棚、廨宇都很简陋。康熙五年(1666),贡院迁到都指挥司旧署。康熙六年(1667),广西将军孙延龄到达桂林,接统定南王部,驻王城。康熙二十年(1681)贡院又搬回王城旧地,孙延龄部退出。贡院设在王城内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广西贡院才全部拆除改建学校。清末民初,王城内兴办学校,其他一些单位也搬进王城。光绪三十年(1904),广西团练总局移驻王城内。宣统元年(1909),广西图书馆在王城东南隅兴建馆舍,三年二月落成开馆。宣统元年,于王城西北角开办省立模范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广西省立模范小学堂改为模范两等小学校。八年(1919),改名为省立第二师范附小。宣统三年(1911),广西优级师范选科堂迁贡院东文场新舍。民国十八年(1929)秋,省立第三高级中学设于王城。同年,广西省立第二女子中学于王城西侧成立,其前身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民国十四年(1925),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设幼稚园于王城东南侧建立。民国二年(1913),广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于王城官书局旧址开办,设土木、染织2科,后增设矿业1科。民国十五年(1926),桂林市20县独立女子师范讲习所迁址王城,并改名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四、广西贡院建筑
广西贡院于康熙二十年(1681)搬回王府旧地后,历朝进行改建、增修和扩建,成为广西历史上最大的贡院。
清初在王城设贡院时,因王府被焚不久,十分荒凉,清张越《重修至公堂碑记》载“粤西贡院,康熙二十年即靖藩旧邸而增损其制,历年既久,朽赢实甚:至公堂则又上漏旁穿,惧将压焉”,就证实了这一点。康熙五年(1666),贡院迁到都指挥司旧署(约在今桂林大酒店附近),到康熙二十年贡院又搬回王府旧地。此后历朝不断对贡院进行改建、重修、增修和扩建。
广西贡院虽设在王府旧地,却是按清代贡院建筑的统一规格建的。其布局为: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坊于东西[35]。贡院大门外为东西辕门,大门分中(今正阳门即明时的端礼门)、左(今东华门即明时体仁门)、右(今西华门即明时遵义门)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龙门设在承运门的台基,即今广西师范大学大门处。门内又平列四门,直进为至公堂。至公堂东、西两旁为监临、提调、监试各堂,外廉为各官宿舍。居于龙门、至公堂中间有高耸楼房为明远楼,居高临下,全闱内外动态一目了然,监临、监试、巡察官,应时登楼眺望,稽查考生有无私相往来及执役等人有无代为传递关通弊端。当时广西贡院明远楼就设在承运殿的台基上,即今广西师范大学办公大楼处。四隅各有楼作瞭望,植立大旗,束而不放,情况有异就把旗放开,以警众而外求救授。
以荆棘遍铺于围墙上面,外棘墙高一丈五尺,内棘墙高一丈,是以又称贡院为“棘围”。贡院内建号舍,为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所用,每人一间,用“千字文”编列。号舍分列于龙门内及明远楼之东西两旁。近龙门的东边号舍叫东龙腮,西边叫西龙腮。写有“设字号”、“席字号”在号门之上,每号外墙高八尺,号门高六尺,宽三尺,一字号长者近百间,短者五六十间,皆南向成排,考生入号门即关闸。广西巡抚杨超曾在《增修碑记》中说:“粤西贡院……雍正甲辰,前中丞孔公增修西文场号舍……为数仅二十间。”乾隆七年(1742)增建号舍420间,至道光九年(1829)前,有号舍2600余间,道光十二年(1832)扩建至5500间,可供5500学子同时参加乡试[36]。号舍形如长巷,仅容二人来往,巷口门楣上大书“某字号”,并置号灯及水缸。每间号舍高6尺,深4尺,宽3尺。东西两面砖墙高地1尺多至2尺多之间,砌成上下两层砖缝,上有木板数块,可以移动。白天将木板分开,一上一下,上层是桌,下层是凳;晚上,将上层木板移至下层,并在一起,又成了卧榻。舍内在墙中高约尺许设墙龛,深入墙内约3寸,备考生置放灯油、文具。巷尾有厕所,南墙根有小沟通水道。巷口有栅,用疏板留隙,内外可望见。在考试期间,考生经搜身检查后,携带笔墨、卧具、蜡烛、餐食半夜进入号房,吃饭、睡觉、写文章都在舍内,离不开这几块木板。“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读煞人”,当年考生在号舍的生活,十分艰难。
五、广西各地学子云集桂林
清代,王城作为贡院,是乡试的考场。广西各地来考举人的秀才,云集桂林。他们住在科第堂,也就是现在西华门旁的巷子西华里。听桂林当地老人说,当时的高升客栈、三元客栈、贡院客栈、及第客栈、文长客栈、登科客栈等等,都是名头响亮的招牌。客栈的老板对应试的秀才热情周到,笑脸迎送,问寒问暖,端茶倒水,从不怠慢,不是饭香茶美,就是经济实惠,还专为他们准备文房四宝以便温习功课。客栈有高、中、低三个档次,就像现在一样,有宾馆,有招待所,也有小旅社,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
桂林人称他们为“考相公”。这些考相公,有钱的骑马,无钱的走路,有的坐轿,但更多的是坐船而来。考试前桂林城区的漓江河面满眼都是船,从象鼻山一直排到了叠彩山。每到晚上灯火点点,书声琅琅,漓江就热闹起来。
有一次,停泊在象鼻山的一个船家见到船上的秀才半夜里还不睡觉,想节约些灯油,就劝他说:“相公,早点歇息吧!”秀才见到明晃晃的月亮倒影在江中,兴致勃发,哪里肯睡?他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读书用功时。何况象山水月做伴,如此美景良辰,岂能错过?”
船家见景生情,就出了一副对联给他:“神象望穿江底月。”秀才见一条鲤鱼跃出水面,荡起阵阵涟漪,急中生智答道:“鲤鱼惊破水中天。”船家听了,说:“好,相公此次应考必定高中。”秀才拱手称谢:“多承关照,多谢吉言!”后来,这位才思敏捷的秀才果然高中,人们传说他就是后来到京城考中状元的刘福姚[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