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性建筑工程,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的长城,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如果把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也有人认为是齐国。
长城的用途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挠,在古代作战主要靠骑兵和步兵的条件下,高大的城墙便成为安全的屏障,由军队把守就更难逾越。长城的修建也保障了通讯和商旅往还的安全。秦汉时期北部地区有庞大的直道和驰道,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文书的传递、使节和商旅来往都需要保护,长城烽燧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修筑的。
北京市境内现存的长城是明代建造的,明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朱元璋开国的第一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北京居庸关等处的长城。此后共计大规模修长城达18次之多。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立许多城堡、烟嫩(烽火台),用来瞭望敌情,传递警报。清代统治者入关以后,由于对北方少数民族以笼络为主的政策,长城就失去了防御的意义,大规模修筑长城也就停止了。
八达岭是现存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八达岭在延庆县境内,处于西山与君都山相交的一条关沟北口。西山属于太行山脉,君都山属于燕山山脉,这条关沟全长18.5千米,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通道。这条沟里共设四重关门,第一重关是南口,第二重关是居庸关,第三重关是“上关”,第四关也是最北的关就是八达岭,因在关沟之北,古称北口。上关早已废弃,所以八达岭就成了居庸关的门户。这里南面通向南口、昌平、北京,北面通向延庆,西面通向沙城、宣化、张家口,可谓四通八达,所以叫八达岭,元代已有此称呼。
八达岭关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两边各有关门一座,东门题写“居庸关镇”,西门题写“北门锁钥”。关城两侧长城的墙基宽约6.5米,顶宽约5.8米。墙顶铺砌三四层城砖,表层是方砖。墙顶外侧砖砌高仅2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有嘹望口,下有射洞,可射击敌人,墙面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在长城布局上,八达岭一段仍属于内长城,站在八达岭上可以看见不远的地方又有一道皇城和烽火台遗址,叫做“外边”,属于前线。
这样雄伟的长城需要砖石材料量也非常大,古代修长城时,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凿成整齐的条石,内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坚实。明朝长城的重要地段用砖石垒砌,就地开凿厂烧砖瓦,采石烧石灰。
八达岭长城是内边长城最为坚固完备的一段,修建在高山深谷,巨型的花岗石条规格一致,作为墙体高大坚实,构筑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坚固的城砖,精美的砖雕石刻,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的标志,也是地球上的标志性建筑,中外游人都慕名到长城参观。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流传甚广,登临长城成为人们心中的梦想。八达岭长城向游人开放后,成为北京的游览胜地,与故宫一起成为北京的标志,成为到北京的游人必去之处。
八达岭不仅有逶迤雄伟的长城,附近也遍布名胜古迹,有“关沟七十二景”的说法。弹琴峡、仙枕石等都是七十二景中的佳胜,传说为杨家将遗址的风景点金沙滩、点将台、五郎像、六郎影等,更是令人向往(但其实杨家将并没有和契丹在这一代作战)。从南口进入关沟后,两侧山峦叠嶂,苍松翠柏,山花野草,景色十分优美,这就是著名的居庸叠翠,明成祖朱棣设北京八景,把它列于首位。有乾隆题“居庸叠翠”碑,位于居庸关南六七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