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普遍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灵,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灵魂却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离开现实世界到了“冥间”,所以古人对丧葬看得十分重要。人死后,入土为安,坟墓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称为“阴宅”,理应像“阳宅”一样予以重视。但是一般百姓不可能大建坟墓,有条件讲究厚葬的多是王公贵族,而达到极至的非帝王莫属了。帝王的陵墓往往在他们即位之后就开始选地营建,而且不惜血本。
在明十三陵中,各个陵墓的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皇帝在位时间长,世道也太平,就有充足的时间来修建,明成祖的长陵修了18年,世宗永陵修了12年,这些陵墓的规模就较大,地面建筑也比较豪华。皇帝在位时间短,生前没来得及建陵,死后葬期紧迫,陵墓规模小,工程简单。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生前没有来得及建陵,死后就葬在她的田贵妃墓中,称为思陵。
十三座皇陵既独立又互有联系,它们有一个总体规划,有一个总的陵区入口和一条共有的神道。整个陵区约有40平方千米,正门在南面,名为大红门。它的前面还有一座五开间的高大石牌坊,是整个陵区的标志。进入大宫门,又一座高大的四方形碑亭,石碑上刻的是朱棣的子孙为他歌功颂德的碑文。经碑亭向北即进入神道,两旁分列着狮、骆驼、象等6种石兽共12对,以及文臣武将等3种立像共6对,这18对石雕分列神道两旁,十分壮观。神道尽头是一座棂星门,进门后还需经过两座石桥才有道路分别通向各座皇陵。
占据陵区最重要位置的是朱棣的长陵,位于天寿山南麓,此处的山势除了北面之外还向东西两侧绵延,形成一个三面环抱的、南面开阔的小盆地。长陵就坐落在这块小盆地的北面山脚下,坐北朝南。长陵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孝陵。建筑分三个院落,最前面是陵门与凌恩门组成的第一进院落,第二进院落中坐落着长陵的主要祭祀大殿凌恩殿,面阔9间,采用的是最高等级的屋顶,尤其是大殿立柱、梁枋等全由名贵的楠木制成,而且所有的立柱都是整棵的楠木,直径最大者达1.7米。凌恩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几乎建于同一时期,同为皇帝享用,一个为生前,一个死后;同样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只是凌恩殿的规模要比太和殿小一些;第三进院落里有方城明楼和宝顶,在宝顶下面才是明成祖的地下墓室。
长陵的墓室至今没有发掘,但从定陵我们可以见到明陵地宫的基本风貌。定陵是明神宗和他两个皇后的陵墓,经6年才建成,规模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筑几乎破坏无存,只剩下后面的方城明楼与宝顶两个部分。定陵地宫位于宝顶下面27米深处,由前、中、后殿及左右两间配殿组成,共5个墓室。整个地宫全部用石料建造,各个墓室之间有通道和石门相连,地面用上等地砖铺砌。殿堂全部是石结构,拱券式顶,没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的后殿,高达9.5米,长30.1米,宽9.1米,是最大的一个殿堂。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金冠是用金丝编制成的,冠顶盘有一对金龙。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在定陵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这些珍宝。
十三陵中已对游人开放的是长陵、定陵、昭陵,近年来又重修了永陵。其他陵寝均为原貌,过去这些陵区可以随意进入,近年为了防火,渐渐封闭了。十三陵每个陵寝前都有与陵同名的村落,居住着当年守陵人的后代,村里很多老者都能对十三陵的传说和每位皇帝的生平说上一段,这些才是游览十三陵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