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诸皇家园林中,也许要算颐和园最为典型和完整。它至今仍保持着原貌,更为难能可贵。
颐和园一处,其实在历史上早已是个名胜之地。金代时为皇帝的行宫。到了明代,建有皇家园林,叫“好山园”,其中的山叫瓮山,湖叫西湖(在北京之西)。清康熙时,亦为皇帝的行宫。直到乾隆年间,皇帝要为他母亲做六十大寿,于是便在此大兴土木,在瓮山上建造高达九层的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又整治并扩大西湖,并改名为昆明湖。整座园林之名,则改为“清漪园”。有人说,它有点像杭州的西湖,而乾隆皇帝则说“略师其意”。其实,乾隆酷爱杭州的西湖,颐和园仿之也在所难免。最典型的是那“西堤六桥”(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颐和园的西堤六桥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所不同的是颐和园为皇家园林,桥也具有皇家气。如其中的玉带桥,一看便知是皇家园林之物,若将它置于杭州西湖,显然格格不入。
到了1860年,园被英法联军所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此园,并改名为“颐和园”。颐和园规模甚大,面积达290公顷,其中四分之三是水面,陆地中包括平地和山峦。主峰万寿山高60余米。整个园可分为四个景区:朝廷宫室,包括东宫门、仁寿殿和一些居住、供应建筑等;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南湖和西湖;万寿山后山和后湖。朝廷宫室景区在颐和园东部,以建筑物为主。主要有仁寿殿,为主殿,是皇帝处理政事、召见群臣之处。乐寿堂是皇帝居住地。德和楼是大戏台,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在此看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小建筑,各自成院落。
第二个景区是万寿山前山,以万寿山上的最高建筑佛香阁为主,也是全园的主景。以这个建筑为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南起湖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是金碧辉煌的排云门和排云殿,这是一组建筑。还有玉华、紫霄、云锦、芳辉四殿列于左右。这里本是大报恩延寿寺旧址,后来则成为慈禧太后接受百官朝贺之所。再上面建有一高台,壮丽无比,台上即佛香阁,供释迦牟尼佛像在其中。阁呈八角形平面,共四层,顶为攒尖顶,在此向南极目,一派气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在佛香阁之北,是一个藏式的寺院“智慧海”,然后便属后山景区了。在万寿山前山,还有一些建筑和景区值得一提。一是长廊,廊枋檐柱全是彩画,全长达728米,堪称世界第一。其次则是排云殿西侧建在半山腰上的“画中游”,在此眺望景物,宛若在图画中。其他如听鹂馆、寄澜堂等,不再细说。而其中的石舫(清宴舫),则是中西结合的形式,有人认为这个建筑有损于颐和园的整体风格,看它的那些罗马式的拱廊,确实与这里的整体建筑形式不同。
第三个景区是后山、后湖,包括苏州街、谐趣园。在万寿山后湖的对面,有一块狭长的地形,造了许多店铺屋宇,茶楼、酒馆、古玩店、书斋,凡江南文雅的市井街巷内容,几乎一应俱全,让皇帝在此过一把“江南”瘾。
在后湖景区,谐趣园称得上是颐和园中的“珍珠”。此园的构思确实与无锡寄畅园相似。谐趣园在整个颐和园的东北角,原名“惠山园”。此园从性质上说是皇帝的游乐场所,可和群臣玩射覆、投壶等游戏。园内有荷池,环池建有知春亭、知鱼桥、知春堂、兰亭、涵远堂、澄爽斋等,构园紧凑,疏密有致,虚实得体,确实有江南园林之艺术情趣。
最后是湖区。这里由大小三个湖(昆明湖、南湖、西湖)组成,除了西堤六桥,还有十七孔桥、铜牛、八角亭、龙王庙等处。总的来看,湖区景疏朗,则全园之景亦可谓疏密俱全,既有皇家之气,也有自然风韵。
承德的避暑山庄乃是清代帝王的行宫,即“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北,这里山峦苍翠,峰石怪异,又有水面,武烈河萦流其东,滦河横贯于南,山水交相辉映,早就是一处名胜。18世纪初,康熙皇帝来此亲自定点规划、布置,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建,历经五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具规模。后来在乾隆时代又加以改建和扩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最终完成。
避暑山庄占地564公顷(比颐和园几乎大一倍)。庄园建成后,康熙、乾隆诸帝,每年夏天来此避暑,有时竟达半年之久,以致朝廷政务、接待宾客等也搬在这里。其实此地已近边关,临近北疆,有些军政之事,上下容易接应。这也正是康熙皇帝之良苦用心,一面避暑游赏,同时也带有军政的目的。
避暑山庄总体布局十分清晰而妥帖。整座园林分宫殿区、湖区、平原区及山区四部分。
宫殿区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殿宇廊轩,富丽壮观。山庄周围筑有虎皮石雉堞宫围墙,总长达10公里。山庄的正门叫丽正门,乾隆皇帝亲笔题匾。入丽正门,里面就是一组宫殿。宫殿前有广场,为康熙、乾隆检阅满清王室武艺的地方。广场后为宫门,上有“避暑山庄”匾,为康熙亲笔所书。入宫门是山庄的正殿楠木殿,又称“澹泊敬诚殿”。此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下有高大的石砌台基,整个大殿全部用楠木建成,以四十二根楠木为支柱。殿顶用灰色筒瓦,比较朴实。地面用磨光花斑石,天花板为捕木雕刻。整座建筑庄重肃穆,朴实无华。
楠木殿后面是“四知书屋”,再往后经王室宗庙“昭房”,便到达“烟波致赏”,是皇帝的寝宫。建筑面阔七间,中间设宝座,东为佛堂,西即为皇帝的寝宫。建筑的东西两边均设小院,为后妃住地,慈禧曾住在西边的小院内。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并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年之后,他便在此宫下世了。
避暑山庄最美的是湖区。湖区先是“万壑松风殿”,殿前有庭院,遍植苍松翠柏,使景观显得密叶层层,深幽无比。康熙皇帝就在此批阅奏章。这里有山有水,景物丰富,风格统一,似江南园林,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欢。再往前便是“芝径云堤”一景,仿效了杭州西湖中苏堤的风格。堤端分三路,分别通向湖中三岛:一为“月色江声”,二为“采莲渡”,三为“如意洲”。
湖区的水心榭一景十分精彩,湖上架桥,桥上建有三座亭子式的建筑。桥下碧波,粼光闪闪。若逢夏日,在此赏景,可谓沁人心脾。“月色江声”这一小岛上绿树如长廊,还有“静寄山房”、“莹心堂”等,建筑小巧,空间多变,掩映在丛林之中,有江南园林之意象。如在月夜,山色空蒙,风声水声,声声清雅,柔和无比。
湖区中的烟雨楼更值得一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浙江嘉兴的南湖,上烟雨楼,见其景致极佳,就命人在避暑山庄仿建此楼。这座建筑为两层,下有石砌基础。楼的西侧有假山、翼亭。若逢夏日多雨,倚栏远眺,见远处丛林山峦,犹若烟霭,若隐若现。烟雨楼东边又有一岛,上有如塔似阁的三层建筑“上帝阁”,相传也是乾隆皇帝慕江南景物仿江苏镇江的金山寺而建,所以这一建筑又叫“金山亭”。人置亭中,见四野如画,美不胜收。
整个避暑山庄,可以说是由康熙皇帝一手策划、建设的,他还为这里的景题名,共题三十六景:
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
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问想,天字咸畅,
暖流喧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
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滴石,澄波叠翠,
石矶观雨,镜水云岭,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
后来乾隆皇帝又在此基础上续题三十六景,但为了对祖父的崇敬,便改四字一景为三字一景:
丽正门,勤政殿,松鹤宅,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
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
沧浪屿,一片云,茹香沜,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
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
知鱼矶,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
如今,避暑山庄基本上还以原来的形态存在着,这是值得欣幸的。
在诸多的皇家园林中,人们也许知道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中南海、御花园等,而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却少有人关注。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的外东路宁寿宫这组建筑的西北隅,是一座小巧而精致的皇家花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92),至乾隆四十一年(1796)建成,本名“宁寿宫西路花园”。由于这座花园是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而建,并给他归政养尊之用,所以后人都称之为“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的总平面是南北向狭长形,正门在南面,叫“衍祺门”,门内是一道用湖石堆起来的山屏。屏后正前方是一座古朴典雅的轩厅,檐前有一株古楸树,每当春末夏初,花开满树,繁花似锦,故轩名“古华轩”。相传建园时古华轩原计划建在这株树的位置上,乾隆皇帝认为这一株古树迁不得,于是就把建筑物移后,大树保留了下来。轩前的西边有一亭,即禊赏亭。亭对面是湖石假山,山上有承露台,在林木掩映下,显现出精巧的雕栏。山下有洞,转弯抹角,在洞顶石孔中镶嵌着一个双层花瓦的漏窗。阳光透过此窗,照入洞中,光形变幻,犹如许多金鱼在游动。出洞便是一个别致的小斋,即“抑斋”,这是乾隆皇帝静坐养性之地。斋西游廊转折,围成一个小院,院中堆石筑亭,即“撷芳”。
古华轩北,有一道清水墙,中设一殿,卷棚式垂花门楼,显得文雅秀美。入门是一座三合院建筑,民居形式,显得淡雅朴实。北首正房,即“遂初堂”,东西两边为厢房。院中置秀石,植树数株,疏朗中显出文秀之美。
遂初堂后又是假山,山上有方亭,即“耸秀亭”。亭中观景,四周楼台亭阁历历在目。远处则是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间以葱郁的林木,似有飘然若仙的境界。山之北为“萃赏楼”,用廊与“延趣楼”相接,东南则是“三友轩”,取意松、竹、梅“岁寒三友”,表示性格高洁。
在这一组建筑的北面,又是假山。山正中一亭,形式特别,似五瓣梅花,即“碧螺亭”。亭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镶有紫色琉璃剪边,中央饰以白色梅花形宝顶,色彩绚丽,有皇家气。亭南有石桥,飞架于山上,与萃赏楼相接。山之北是“符望阁”,为园中最大之建筑,雕梁画栋,华美而庄重。
园中最后的建筑是“倦勤斋”,位于符望阁之北。在倦勤斋与符望阁所构成的院子之西,有一片弧形的墙。正中一个八角洞门,门内皆种竹,有一小巧玲珑的建筑掩映于竹丛,这就是“竹香馆”,形式秀巧,别具一格。
乾隆皇帝建造此园,刻意追求江南园林之神韵。从空间布局来说,似有此意,但建筑华丽,却又脱离不了宫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