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是予我以谆谆教诲的传道士。我崇敬每一棵树,不论它们是以麇集方式还是以家族方式生活的树,也无论它们是生长在莽莽原始森林之中还是小片树林里。然而最使我崇拜的还是那孤独矗立的参天大树!它们犹如一位孤寂之人,却不是因某一弱点而遁世隐居的君子,而是如同被置于孤独之境地的伟大人物,就像贝多芬,就像尼采。它们的树梢飒飒作响着整个世界,它们的根须静卧于永恒之中。
但它并不沉醉在这永恒之中,而是终其毕生精力追求一个目标:完成它们与生俱有的并居于它们之中的品质道德,树立自己的形象,表现自我。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像一株挺拔茁壮的大树那样神圣、那样完美无缺。倘若有一棵被锯倒的大树在阳光下裸露着它那致命的伤口,那你就可以在那鲜亮的树桩——也是它的墓碑上读到它的整个历史:那一圈圈年轮和一个个疤痕忠实地记录着它所经历的每一次搏斗、每一次疾病和每一次痛苦,当然还有全部的幸福。它们记录着它的整个成长过程,既有那饥贫的年头,也有那丰盈的岁月,还有那每每战胜的袭击和回回挺过来的风暴。因而,每一个农民的儿子都懂得,最坚硬的树木,从而也是最珍贵的材料,其年轮最紧密。他们知道,在那高山之巅历尽险恶生长的大树,才是那坚不可摧、雷霆万钧、为世楷模的栋梁之材。
每一棵树都是神圣之物,谁能和它们谈心,谁能倾听它们的心曲,谁就能返璞归真。它们不是向你喋喋不休地唠叨什么训诫和丹方,它们撇开个别现象,向你谆谆教诲生命的原始真谛。
这一棵树会告诉你:我身体之中蕴藏着一颗核心,一束火花,一个思想,我是永恒生命中之生命。敢于尝试、敢于成功——永恒的母亲和我共同冒着危险而取得的成功,这就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我的形体、我皮肤上的血管、脉络同样举世无双;我的眼睫毛——叶片的微微颤动,还有皮肤上那些小小的疤痕更是绝无仅有。
我的天职就是:用典型的个性去塑造永恒、表现永恒。
那一棵树又会告诉你:我的力量就是信任。我对我的前辈一无所知,我对每年由我而生的千千万万子孙也一无所知。我毕尽终生体验我种子中的全部奥妙,舍此别无他求。我相信,上帝在我之中。我相信,我的任务神圣无比,我就生活在这信赖之中。
倘若我们忧伤,倘若我们失去了生活的力量,那么,会有一棵树告诉我们:平静!平静!看看我吧,生活不容易,生活也不难!这就是童心。让上帝与你的心灵说话,你就会安静下来。你之所以有所欲望,是因为你所走的道路把你引向背离母亲、背离故乡的地方。但是,每一步,每一天会把你重新引回母亲的身旁。故乡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故乡就在你心中,别无他处可寻。
每当我在晚风中倾听树林沙沙而响,就会有一种渴望漫游的情感攫住我的心房。你要是静静地听它多说一会儿,你就可以知道,在它们的核心处,在它们的意念之中也有这种漫游的欲望。这种欲望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是为了逃避痛苦,而是向往故乡,向往母亲的记忆,向往新的生活譬喻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引导我们走向回家的路。条条通往故乡,每一步都是一次诞生,每一步都是一次死亡,每一座坟茔都是母亲。
如果我们害怕我们的童心,树木就会在晚风中簌簌耳语。树林有长远的思想,既冗长又平静,因为它们的生命比我们长久。在我们还没有学会倾听它们之前,它们比我们智慧,可是当我们学会倾听它们之后,我们思想的短暂、快速以及孩童般的急促恰恰赢得了空前的幸运。只有当你学习倾听树木之后,你才不会想成为一棵树,就会满足你的现状。这就是故乡,这就是幸福。
【人物介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生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自学成才,当过学徒工、书店店员。早期的重要作品是诗歌《浪漫主义之歌》。其后的小说有《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194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链接:黑塞诗作——《美好的世界》
无论年老或年轻时,我始终感觉到:
黑夜里,一座山,阳台上一个沉默的女性,
月光下略有起伏的一条白色的路,
从我怀着眷念的躯体里夺走了恐惧的心。
啊,火热的世界,啊,你这位阳台上白皙的女性,
山谷里吠叫的狗,滚滚远去的火车,
你们始终是我最甜蜜的幻想和梦境,
啊,尽管你们撒谎,尽管你们骗得我好不伤心。
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
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行市主宰的地方,
但我始终孤独地逃跑,既死亡又感到获得了解放,
返回那幻梦与令人幸福的痴愚如清泉喷涌的地方。
黑夜里树间闷热的风,黝黑的吉普塞女人,
充满愚蠢的眷念和诗人的芳香的世界,
你的闪电使我震颤,我听到你的声音在呼唤,
我永远沉醉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钱春绮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