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嘘,别侵犯孩子的领地
6035900000008

第8章 启蒙教育切忌拔苗助长(2)

不让孩子玩,等于在泯灭他们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驱动力,一切创造发明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往往是家长容易忽视的。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

所以,在孩子“玩”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孩子玩耍时尽量不要干涉他。作家老舍先生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条:“应该让孩子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他深得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之妙,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小天地,不必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

第二,给孩子玩耍的空间。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并且会将空间弄得乱七八糟。其实,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游戏空间,一个好的游戏空间,能吸引孩子想玩的动机。

第三,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家长不可能整天陪着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但是可以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孩子们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因此他们也很乐意一起玩。在和别的孩子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处理临时冲突等知识。

第四,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有的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的,孩子无法实行或者是根本就不愿意实行。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过程中,因为孩子最了解自己,只有他最清楚自己能否做到。

第五,玩和学要结合。有些家长总希望孩子学习,一看到孩子在玩就特别不高兴,甚至出面制止。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有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可以常常带孩子出去玩一玩,或者让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不能让孩子连续学习很长时间。

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有一位儿童学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就是玩耍。

玩耍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在玩耍中,孩子的各种潜藏的天才会一一被激发出来。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德尔兹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采取玩耍的方式进行的。针对儿子的各种潜能,他还为儿子设计了五花八门的游戏,比如绘画游戏、音乐游戏、造型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等等,同时,他还时常在与儿子的玩耍中尽力使儿子的潜能无一遗漏地发挥出来。

在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兹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小塞德兹指着窗外说道:“爸爸,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

塞德兹笑着对儿子说:“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

“不,我认为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小塞德兹天真地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兹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于是,塞德兹耐心给他讲解:“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塞德兹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小塞德兹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塞德兹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这样类似的讨论在父子之间发生过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小塞德兹在轻松和有趣之中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

强迫孩子学习,知识不容易被孩子理解或记住,而在玩耍中孩子更容易掌握知识,也只有类似于塞德兹那样的教育方法,才可能培养出天才。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呢,家长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孩子对陌生的环境既有好奇心,又有恐惧感。他们渴望接触新鲜事物,但在遇到新事物时往往表现得缩手缩脚。因此,在玩的时候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即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显得十分必要。家长对儿童的行为要给予尊重、鼓励和引导,切不可出现诸如“电脑是很贵的,不能随便摸、随便动,否则要赔偿”之类的措辞。要让进入机房的儿童非但不会感受到什么压力,而且犹如进入一片自由天地。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大胆去玩,从玩中体验到快乐,不断激发尝试的欲望。

第二,保持玩的热情。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而缺点则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喜新厌旧。因而,对千篇一律的玩法,容易产生厌倦感。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游戏项目必须形式多样,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产生新的动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第三,要玩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善于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玩的过程中,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限定他们玩的内容和方式,而应该让儿童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他们突发奇想。比如在学习使用橡皮工具时,家长只需要简单地介绍橡皮的使用方法,然后放手让孩子玩“走迷宫”(用橡皮顺着蜿蜒曲折的线路擦出一条通向目的地的道路)、“扫地雷”等游戏。有的孩子嫌进展太慢,提出“有没有更大的橡皮?”有的孩子说雪白的路不好看,问“能用彩色的橡皮擦出彩色的路吗?”还有的孩子根本不往迷宫里走,而是琢磨怎样往迷宫墙上贴一块块彩色的瓷砖。这些在玩中自然生成的问题引导着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学习新知识。

第四,要玩出花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总是期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印证,自己的创造获得赞许。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并不需要告诉孩子们“你要创新”,而应适时引导,让他们自然地玩出花样、玩出创意来。

不宜过早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我每周送孩子去早教班一两次,让孩子从小感受英语氛围。”一位才几个月大的孩子的妈妈这样说。

当下,不少家长把1岁都不到的宝宝送至全英语式的早教班,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听力。更有一些妈妈在怀孕时,就通过胎教让孩子学英语。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还没送他们去培训班学英语,会让一些家长感到压力很大,担心将来自己的孩子英语比不上别人。

对此,美国梅尔·列文教授指出,过早地学习英语,只会让孩子混淆口音。在孩子第一语言基础还不好的情况下,就盲目、随意、过早地教孩子第二语言,可能导致孩子思维混乱。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专家组分别对6岁、8岁、10岁、12岁和14岁开始学英语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14岁的孩子英语学得最快、最好。年龄越大的孩子接受越快,他们能理解词汇真正的意思,并掌握好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

过早学习英语反而不利于孩子学好母语——

一般来说,母语掌握过程与幼儿大脑、听觉器官、发音器官等的发育发展同时进行,母语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英语的掌握也需要在这些器官发育完善的基础上进行,而且由于环境所限,英语只能在非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如通过课堂学习。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差别。一个出生6个月的婴儿,无论如何模仿不出一句简单的话语,而青少年或成人学英语时却可以模仿老师,即使不懂其意思,也能模仿一些复杂句子。这说明生理基础决定了英语的学习应该是在生理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并掌握了一定母语的基础上进行。

从心理功能方面看,在母语习得时期,幼儿的感知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之中,幼儿是通过周围的真实语言环境,无意识地学习母语。到学习英语时,青少年已具备或基本具备模仿能力,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学习英语。例如,由于感知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局限,幼儿早期的词汇中“汪汪”不但表示狗的意思,而且用以指称所有的狗、玩具狗、甚至有狗图案的软拖鞋、穿毛皮衣服的老人照片等。这时,他无法理解“这只玩具狗很像真的狗”之类的句子。在母语习得时期,打乱无意识的母语习得规律,强行加入一些有意识的英语学习,只会让幼儿对两种语言的概念系统产生混淆。

从语言本身来看,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属于隐性语法(cover grammar),英语属于显性语法(overt grammar)。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英语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如代词的人称、性、数、所有格和宾格;动词时、体、语态、语气;形容词和副词的级等。对这些语法意义,汉语则用实词、虚词和句法手段来表达或者根本不表示出来,而是依靠上下文或语境,让听话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母语和英语这两个语言系统相互影响思维。一味追求幼儿“早学”“多学”“学深”和“学快”,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所以,家长只有让孩子在适宜的年龄段学习英语,才能对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帮助。

第一,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让孩子初步具备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语言应用能力。孩子学英语重点是积累大量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发展口头表达能力,而字母的背诵、单词的拼写、句式的强记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另外,家长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耐心,容忍孩子的沉默,接受孩子的延迟模仿行为,不要从一开始就催促或强迫孩子“说”或“写”,以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把英语的学习当成苦差、负担。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起第二种语言的基本概念。如果孩子没有建立第二种语言的基本概念,那么他到了少年或成年时都可能使用母语的发音来学习第二种语言,这样学习不仅孩子会毫无趣味,更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不能用“母语般的方式”教孩子学一种英语,要与孩子正确、流畅地说英语,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第二种语言的基本概念。

第三,把英语学习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学龄前的孩子学习英语无须像小学生一般正式上课,只需将孩子的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与孩子经常自然、准确、流利地说第二种语言就够了。家长要注意,孩子英语学习的内容最好是他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如画画、过家家、吃冷饮等,而学习的过程则要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和身体活动。

总之,在早期教育中,家长要让孩子在适宜的年龄学英语,同时还应循序渐进地教孩子,掌握英语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让孩子囫囵吞枣或对孩子强行灌输。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十几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