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的女儿周婷婷1岁半时因注射庆大霉素造成双耳失聪,然而婷婷却取得了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6岁多便能认很多汉字;10岁出版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她先后3次跳级,仅用9年便学完了中小学12年的全部课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后来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后来又被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录取。现在,周婷婷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
周婷婷不是“天才”,也不是“神童”,她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还差了一点,但正是在爸爸的一次次鼓励、赏识下,她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甚至都不敢想象的人生境界。
无独有偶,还有这么一则故事:
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赴美读高中的中国女孩时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这句话深深震撼了父亲的心。他怎么也不会相信,仅仅在4个月前,他的女儿还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刚去美国不久,女孩(斯蒂芬)语言首次得了满分!老师一句“你真棒”让女孩心花怒放。接着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得满分。有人问老师问题,老师跟他们说:“问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老师还在全班大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
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赏识他!
7.赞扬和鼓励孩子一定要真心
真心赞扬孩子,可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鼓励性的语言很多,应该多用、多创造。比如:“你真能干!”“好小子,你真棒!”“不要泄气,再努力一下就会成功”“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真为你骄傲!”
在孩子的一生中,最能帮孩子树立信心、能起到最好激励效果的,就是他的第一次成功。哪怕是再小的成功,也能让孩子增强自信。当孩子学会一个字、得到一张奖状、做对一道题、缝好一枚纽扣、擦净一次地板、洗净一双袜子时,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在那种时候得到肯定与鼓励,将使他对前景充满信心。
总之,给孩子充足的阳光,才能有利于孩子成长。如果我们无法给予孩子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最起码要做到别遮挡住阳光。
别做妨碍孩子成长的家长
每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为了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很多家长都加强了自己的管理力度,为孩子设计了一整套的成长方案。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只要孩子顺着自己设计的路“乖乖”地走下去,就能少走弯路,就能获得成功。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恰恰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妨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成为没有主见的“寄生虫”。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把树栽在花盆里,无论花盆有多大,终归只是一个容器,在这有限的容器里,能指望它的根有多深、叶有多茂呢?如何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呢?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妨碍孩子成长呢?专家认为,以下这些家长的做法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1)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探索的欲望与求知的热情的,这样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有创造,更不会有出息。
(2)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一些家长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败,从拔刀相助到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帮了孩子一把,实际上是从孩子的手里夺走了实践失败的机会,夺走了孩子尝试失败的权利。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及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失败中孩子完全有可能自我奋起。
(3)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纰漏。这种家长用自己的完美主义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4)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孩子成为家长的“翻版”是不会有出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5)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位或犯错误。到处设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会使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6)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思想、言论的碰撞,必然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
(7)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时候是无边无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的固执。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就可能像“墙头草”一样风一吹就倒。
(9)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许多家长自以为是孩子的“伯乐”,把自己的“赏识”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
(10)把“长幼有序”等家庭伦理观凌驾于真理、科学、事实之上,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以上的这些做法都是孩子成长的障碍,请家长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看看自己是否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设置了这些障碍?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妨碍孩子成长呢?
专家以为,最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就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不是很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束孩子,那就从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具体地说,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宽容的精神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独立成长空间
家长应该在学习上多放心,让孩子在自学中去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上多放手,让孩子在自理中学会自立与自强;在思想上多沟通、情感上多关心,少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多引导,由此帮助他们尽快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
2.家长以平等的交流和参与方式来倾听、讨论孩子成长的烦恼和问题
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重复“好好学习”、“好好与人相处”、“钱够不够”之类的“老三样”话题,这样会无形中扩大代沟,使孩子不愿对你们敞开心扉;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以免剥夺他们在专业与就业、友情与爱情等重大人生选择问题上的自主权;不要担心孩子吃亏、摔跟头,因为历经磨难的人,成长的动力与耐力会更强。总之,要相信孩子。
3.让孩子独立、自由、自主地成长
社会是复杂的,孩子要成为社会中独立自主的人,就必须具备独立的精神,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今后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
因此,父母应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地长,不要太多限制,让他们掌控自己的生活。因为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觉得受到信任和尊重,会因此更加尊敬父母。父母应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独立性强的孩子,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使面对棘手的问题也会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性强的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会知难而上。独立性强生活的孩子还会将独立精神运用到学习之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的一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