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6038700000002

第2章 讲故事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1)

著名作家冰心说,“讲故事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世界上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作为家长,妈妈有义务给孩子讲故事,把窗口外的世界,用最易懂的方式展示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一生从此更加自信、坚强、理性、智慧。总之,故事的魅力不可小视,一个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小故事,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让孩子的一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教育法”的神奇力量

很多家长都擅长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进行说教,可越是这样,孩子越是不听话。这到底是怎么了?孩子怎样才肯听话呢?家长不妨运用“故事教育法”吧!“故事教育法”有着神奇的力量。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同时,故事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常听家长痛心疾首地诉苦——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我们说他一句,他竟然反驳好几句。”

“我磨破了嘴巴跟孩子说道理,孩子竟一脸茫然。”

“这孩子就是不争气,骂过、打过……根本不管用。”

面对孩子的调皮,很多家长只知道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上来就是一翻说教,容不得孩子半点解释。试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身心会是多么的交瘁。心理学研究表明:破坏性的批评与责备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在家长一次次的斥责声中,孩子会渐渐习惯这些词语,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成了所谓的木头人。这种人最容易被大众所遗忘、无视甚至践踏,人缘自然是奇差无比。这正如有人指出的了,“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他们是斥责教育的受害者。”

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该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呢?

不妨运用“故事教育法”吧!“故事教育法”就是针对孩子随时发生的情况,把各种教育的道理蕴涵在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达到教育、引导、说服孩子的目的。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教育方式,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事半功倍、皆大欢喜的教育效果。

一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聪明机灵而骄傲自满,受到了同学们的孤立。为了帮助小男孩改正骄傲的坏毛病,年轻的班主任先是说了一大串道理,但并没有让男孩明白自身的错误,反而让他流下了委屈的泪水。情急之下,班主任决定给小男孩讲一个“菊花和葱头”的小故事:

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屋子外,长着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夏末,葱头熟了,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

菊花捂着鼻子。“呸,你发出一股多难闻的味道呀!”菊花对身边的植物说,“我真的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熏跳蚤……”葱头没有出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

这时,老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它想:大娘马上就会说,她的花多美啊。菊花感到有点飘飘然了……

然而,老大娘走近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大娘端详着葱头,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

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这幅尊荣也能称之为好看的吗?

小男孩听完这个故事,脸上的泪痕已经干了。从这个故事中,他悟出了一条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同学。而班主任也从这场师生沟通中悟出一个教育孩子的道理,那就是:少讲些大道理,多说点小故事。

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叫苏霍姆林斯基,后来成了苏联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了“故事教育法”的妙处后,为了让这种方法惠及更多的孩子,写作出版了《做人的故事》、《成长的故事》等童话故事集,用浅显的文字、抒情的语调、优美的故事,来传播有关美、爱、快乐、友谊、责任、价值、品质的道理。

是的,讲故事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好就好在这种方法不霸道、不空洞、不说教,化枯燥为生动,寓教育于娱乐,于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作为家长的你,如果被苏霍姆林斯教育孩子的小故事所吸引,并从中悟出一些关于教育的道理,那么,毫无疑问,“故事教育法”是有效的。至少,其效果在你的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了。

其实,给孩子讲故事还有很多好处——

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英国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家长是否在孩子幼小时期经常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日后的学习能力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项由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调查了8000多名5岁儿童在打基础阶段的情况,以及在学校学习一年后老师对他们的能力的评价,并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如果能每天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行为出现问题的风险可能会降低。此外,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在婴幼儿时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并每天在孩子身上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孩子日后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而日本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家长经常给孩子说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内侧边缘系统相当活跃,这个边缘系统主要掌管人类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家长在说故事的同时,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因此跟着生成发展,同时,家长的陪伴对于儿童的情绪控管及脑部智商发育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

另外,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为故事虚构景物、人物、声音、情境及气味等,这种想象力对孩子是十分有建设性的。虽然录音机也会讲故事给孩子听,但与家长相比,它缺乏与孩子之间的亲切感和交流互动。电视也是有教育作用的,也是可以模仿和创造的,但是这种创造总是第二手的,因为故事首先是出自于作者的大脑,而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因此,这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帮助。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从电视上学习只会将孩子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

妈妈是讲故事的最合适人选

谁给孩子讲故事最合适呢?当然是妈妈了!这与妈妈作为女性天然所拥有的特质以及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事实表明,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总会给孩子带来舒坦、欢乐。那么,作为妈妈的你,还犹豫什么?

天气越来越冷,5岁的男孩飞飞不小心患了感冒。这可不得了,爸爸妈妈赶紧把他送医院。到医院后,飞飞就是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哭闹着非要回家。爸爸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没能使孩子消停下来。这时,妈妈想到了故事教育法,她给孩子讲了个故事,“从前……”这办法真灵,孩子一下子不哭了……医生打了针,还开了药方,最后让孩子回家休息。回到家后,孩子又哭闹开了,原来,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睡不着,就要听故事!可爸爸妈妈还要上班,哪有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这时,爷爷奶奶来解围,主动担当讲故事的角色。他们轮番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听后却怎么也不满意……傍晚,爸爸下班回来,飞飞纠缠着不放。爸爸这些天看了不少故事书,正愁没有听众呢。他坐在床边,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可还没讲到一半,孩子就捂着耳朵拒绝了,“爸爸讲的和爷爷奶奶一样难听,我不要听,我不要听。”不多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的第一任务自然也是讲故事。没想到,这次,飞飞竟听得入了迷,听完一个后还想听下一个。为了让飞飞有个好心境,妈妈一连讲了十多个故事,把吃饭时候都错过了。而飞飞的病在不知不觉中竟轻了很多,妈妈打趣说,“故事也能治病啊!”可爸爸不明白了:妈妈选择的故事也不见得有多好,为什么孩子就喜欢呢?而当我们讲故事时,为什么孩子一点也不买账?

其实,很多人都有飞飞的爸爸一样的困惑,比起很多讲故事的人,孩子为什么偏偏就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呢?事实也表明,妈妈是最适合给孩子讲故事的人!

这与妈妈作为女性天然所拥有的特质以及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晋朝的夏侯湛在《昆弟诰》中写道:“纳诲于严父慈母。”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往往是严厉的,而母亲则是慈祥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妈妈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温柔,这让孩子的心理更乐于接受。同样,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排斥的情绪。

第二,一般来说,妈妈作为女性,感情比较细腻,心也更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从而给予正确的关注,这会给孩子带来受重视的感觉,从而更乐于倾听。有个小女孩就很得意地告诉同伴,“有一次,妈妈给我讲‘狼来了’的故事,当听到狼冲出来的情节时,我的心‘咯噔’就紧张起来,妈妈竟一下子觉察到了我的变化,不忘安慰道,‘别怕,有妈妈呢!’有了妈妈这句话,我果真不害怕了。”

第三,故事大王郑渊洁说,“女人说起话来,那发音、那节奏、那韵味,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是的,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比较屏障、动听,特别是年轻妈妈,那声带里似乎隐藏着一股磁性,这也是吸引孩子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母亲是孩子的生命之源,也是孩子的启蒙之师,母爱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母亲的真爱,而真爱是沟通的润滑剂,有了这润滑剂,妈妈与孩子顺畅的沟通关系就被建立了起来。这有利于讲故事时一讲一听关系的形成。

给孩子讲故事不可忽视技巧

很多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注重“讲”,却忽略了“讲”以外的东西——技巧。是的,一般人都会讲故事,可要把故事讲好、吸引人,却不容易,这就需要在讲的过程中,注重技巧的运用。如此,孩子才更喜欢听妈妈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雪孩子,机智的阿凡提,勇敢的孙悟空……正是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陪伴着很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故事之所以为孩子所喜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它具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优美的艺术语言,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些妈妈以为讲故事很容易,无非就是开口讲嘛,有什么难的?其实不然,给孩子讲故事也是需要有技巧的:

第一,从选择故事入手。妈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只有符合年龄特点、容易被孩子所理解的故事,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正常情况下,2~3岁的孩子思维还没有独立,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上应做到简单易懂。妈妈面对可爱的孩子可以讲述一些生活小常识、小儿歌等,只要具有童趣、语言生动活泼就可以了。4岁以后,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讲一些品德教育、科学常识等方面的趣味小故事了,虽仍然要求读起来简单易懂,但是,此时妈妈面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一些,所以在故事情节上,要有小的起伏与波动。这一点小小的区别能引起孩子思维与想象的大脑活动。

第二,发掘教育性。美国故事家吉姆·科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的义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据此,给孩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第三,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讲故事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很重要。如果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随时调整策略。年幼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妈妈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简短,要特别容易理解。当孩子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时,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语调,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或将原有的语气表现得更为夸张一些。听觉上的刺激,可以直接引起孩子的注意。当孩子张口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妈妈应耐心听完孩子可能不太完整的陈述。不要不耐烦,更不要从头讲到尾,不看孩子一眼,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要知道,只有更好地互动才能更积极地调动起孩子的想象力并活跃脑细胞。

第四,创设情境。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置身于境的结果。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