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善于设置悬念。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胳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限。
第六,诵读也是比较好的方法。诵读可丰富孩子的词汇,积累知识,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规范。诵读时,妈妈应用饱满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孩子。在讲故事时可以提一些孩子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也可以孩子提问,妈妈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孩子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第七,养成习惯。每天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合给孩子讲故事。比如在每天临睡前,为孩子讲一些睡前故事,而早上孩子醒来的时候,妈妈也可以在床上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听故事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容易长期执行了。
让讲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包括我们自己,都可能记得儿时印象最深的图书,更不会忘记妈妈给我们讲过的某些故事。然而,现实中,有些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往往是因为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十分乏味、枯燥。这是要求妈妈必须予以特别的重视。
妈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例行公务,语气枯燥、干巴巴地念课文。因为孩子虽然在听故事,他同时也在学习,如果能够同时调动他的各种学习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大脑等,就会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选择故事书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的。在开始阶段,以图画为主,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讲述时不一定很快就进入故事情节,为了让孩子感兴趣、使他熟悉故事,妈妈可以先指着故事书上的各种小动物、各种物体、色彩,让孩子寻找和辨认,等到孩子建立了兴趣以后就可以讲故事了。有的故事书,文字过于书面化,这时也不必拘泥于文字的限制,妈妈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明白。过于深奥或者不适合孩子听的情节,完全可以略去,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书本来讲。
为了让故事的过程变得有趣,妈妈讲故事之前自己首先要熟悉故事,掌握故事内容情节。比如要知道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情节有哪些变化、哪一句该用什么语气来讲述等等。充分掌握了这些要点之后,当孩子作好了聆听的准备时,妈妈最好把书放在一边。尽可能地将整个故事完整有序且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孩子。
当然,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要避免为孩子讲故事时发生因生疏而结巴的情况,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丧失对故事本身的兴趣及听下去的耐心。如果在讲故事时,能给孩子出示一些事前画好的大大的彩色图片或制作好的模型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些小道具可以让孩子瞪着大大的眼睛与你分享故事的快乐呢!
下面介绍几种讲故事过程中运用到的可以提升孩子兴趣的方法:
第一,布置任务法。讲故事之前就将准备让孩子回答的问题一一列出,比如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有什么特征、小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让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
第二,设疑问法。结合故事内容巧设问题,可以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当孩子对于一个故事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回答和参与,甚至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来改写故事,比如问孩子,“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呢?”“后来怎么样了呢?你知道吗?”“大灰狼在奶奶的屋子里干什么呢?”“你要是小红帽,会怎么办呢?”等等。当然,问题不能太难,过于难解的问题会让孩子直接产生放弃的念头。这就考验到妈妈的智慧了。
第三,鼓励提问法。问题是发展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喜欢提出问题,妈妈一定要加以鼓励。并且耐心引导孩子从故事中找出答案来。千万不要只讲故事,却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
第四,续编法。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讲故事时,妈妈可以训练孩子续编故事结尾,比如问,“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等等,以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时他和妈妈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
如此,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听妈妈讲故事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复述法。当妈妈辛辛苦苦为孩子讲完故事后,可以要求孩子进行复述,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逻辑性。当然,在复述的过程中,孩子对故事所包涵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六,配音法。故事里常常会描写到源于自然界的各种有趣的声音,如小动物们的叫声、高山流水的声音等。可以让孩子模仿这些声音并参与到故事中来,这样,孩子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
第七,表演法。给孩子讲故事时,妈妈要学会把故事情节通过语言描述、肢体动作及道具的运用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也可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第八,配画法。为自己喜欢的故事配上插图,是孩子很乐意做的事。当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中各种角色人物,或森林、大海等填涂颜色时,妈妈不要过多地干涉。应该让孩子独立想象和创造,孩子们需要自己的创作空间。
人人都可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人人都可以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只要你愿意!当然,讲故事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与技巧,这就看你如何运用了,不是千篇一律的,但只要注意了细节,比如故事的开头、故事的新颖性等等,那么,你讲的故事就一定会吸引人。
好故事最好有个煽情的开头,可以对接下来的情节作一个新颖的概括,比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你是伟大的作家,多半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可是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说不那么深刻的好句子。那就用简单、直接、更接近真实的平常语言来说吧:“社会上总是存在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是:“和你一样,我也厌倦了互联网。”
讲故事的另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切入主题:“我们走到沙漠边缘,绿洲附近,这时药劲上来了。”“昨晚我又做梦去世博了。”“知道吗,张晓明被抓去公安局了。”这很实用——你用一个动态场景开了头,然后就可以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往下说了。
要知道,讲故事说白了就是罗列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了一件事,然后怎么样,然后又怎么样。讲得好的话,这些元素就能很吸引人,最后肯定有一个结果。而且,这样摆出来的动态事实,很容易让人提问——“在网吧发生了什么事?”“‘一网情深’是谁?”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容易吊起人们的胃口,让他们接着听下去。
细节要特别。出人意料的、生动的细节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当胡子拉碴的他第316次爬上高塔瞭望时,终于发现有一个车队朝这边像蜗牛一样慢慢爬来。”——一个在荒漠迷失方向的人,用这样的细节来刻画他,是不是呼之欲出?如同写文章,来点你觉得可笑、感人或者有意思的东西,就耐读,或者耐听。
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技巧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让情节继续发展,什么时候停下来描述你的发现,以及安排什么有意思的题外话等等。许多时候,你都需要停下来回顾一下故事的主旨。可以是由故事里的一个人物进行反省,也可以是由讲述者来做这件事。
在大多数故事里我们看到,有人经历了一些事情,然后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一般都是关于他们自己的。于是,他们有时候把这个新认识直接说出来了,有时则是通过行动改变了自己。我们知道他们在以前情境下的表现,可是现在他们变了。因此,如果你的故事里没有人改变,没有人学到知识,它也不是个好故事。
如何在晚睡前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都喜欢在睡前听故事,特别是喜欢听妈妈讲的故事。事实也证明,睡前讲故事,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乐趣,孩子更容易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此同时,妈妈也要懂得,睡前给孩子讲的故事要做到有的放矢。
每晚临睡前,听妈妈讲故事、和妈妈一起看故事书成为4岁兰兰一天中最美妙最令人期待的时刻。兰兰会事先挑选好要讲的书,然后就钻到被窝里安安静静地等候着。有时碰到妈妈偷懒,把书中的几句话省略未讲,她就会不满地提醒道∶“妈妈少讲了一句啦,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