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英国有一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生性自卑的他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人分子结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带领人类进入生物时代。两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如果弗兰克林不因自卑放弃,而是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要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努力。
他45岁就当上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创立以来最年轻的一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也被誉为全球第一的CEO,当代最成功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杰克·韦尔奇。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在小学时候不但没有那么出色,而且还是个口吃的人。因为口吃他时常被同学嘲笑。
一天,他又因为上课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的,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一番。他非常沮丧。
他回家跟妈妈说:“他们都嘲笑我,我是不是很糟糕?”
妈妈当然更难过,但是他妈妈不是一个寻常的妈妈,她想,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情况下好像安慰并不会起很大的作用。
妈妈一脸欢笑对他说:“哦!原来你是为这个伤心的?”
“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没有办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啊!难道你不知道你远比其他孩子聪明吗?”妈妈十分自信地看着孩子。
杰克·韦尔奇顿时心里一亮,他从此不再为口吃而自卑了。也正如此,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很快就摆脱了口吃的毛病。
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基石。”在整个学生时代,杰克·韦尔奇的母亲都始终是他最热情的拉拉队长。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几乎都听过杰克·韦尔奇的母亲告诉他们的一个关于她儿子的故事。而且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她都会说,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正是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铸就了杰克·韦尔奇自信的性格。
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性格的铸造师,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深深地烙刻着家长教育的印记。那么,当孩子被自卑感所困扰时,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尊重与理解。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一项决定,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他们在一种没有等级的氛围里消除自卑心理。
第二,增加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关键,父母应给孩子创造条件,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第三,步步为营。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第四、发挥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第五、自我暗示。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在孩子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孩子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总之,自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要有信心、耐心、恒心,坚信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逐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个人的日子好孤单
这是一位小学班主任的教育札记:
班里有个学生叫靳继成,在上小学以前,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上过幼儿园。上了小学以后,同学们下了课在一起玩,可靳继成总是孤零零地在旁边站着,加入不进去。同学们都说靳继成“古怪”,靳继成很苦恼,向爸爸、妈妈哭诉。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家乖乖的靳继成与小伙伴玩不到一块儿呢?
通过家访与分析,我发现,靳继成的“古怪”其实就是孤僻。其形成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学会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技能——生活中,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保护,总是担心出事,不让他与“坏孩子”交往,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游戏时往往无视公共规则,不顾及别人;要么呆板、不爱活动,内心封闭,不能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这样很易遭到同伴的冷遇,时间一久会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逃避与人交往。
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高楼里、被溺爱浸泡的孩子来说,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位儿童心理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孤僻、内向的孩子不合群,甚至还有攻击行为,即便长大了也很难与人合作。”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得十分焦虑,不知如何是好。事实上,孩子的不合群是完全可以纠正的。特别是学龄前幼儿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雏形。
孩子性情孤僻表现十分明显:
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孩子虽然不拒绝别人,但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很少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他们的不合群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的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言语很少,声音很小,有时甚至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
他们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件事,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兴趣狭窄,难以适应新环境;他们很少关心别人,更无视别人的关心。
在医学界,严重孤僻甚至可以视为是一种病态,即常人所说的孤独症。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据有关机构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孤独症的出现机率高了近10倍。在美国,每千名儿童中有3人在不同程度上患有孤独症,这些患孤独症的孩子年龄一般在5岁至17岁之间。而在中国,孤独症患儿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五,而且每年以10%到17%的比例增长。
石东从小就比同龄的小朋友显得特别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老师经常投诉他上课不专心,经常离开座位,没有一个好朋友,不能和班级同学交往和友好相处,不懂得与人相处,有些言行别人难以接受,经常与别人冲突,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刚开始,母亲还以为石东只是性格内向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问题越发严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石东与医生交谈时不敢直视对方,只是低头看着地板,他告诉医生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在“熬”,睡眠不好。医生经过一翻诊断后,肯定地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患了孤独症。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母亲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走出孤单……一年多后,石东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给人沉默不语的形象被活泼好动所替代。
对孩子孤独症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不过药物并非是治疗的根本,治疗孤独症应主要采用教育训练。而要根治孩子的孤独症,要培养一个合群、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必须从消除那些造成孩子孤僻的原因入手。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除此外,父母还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伤害的语言或消极语言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第二,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会交往。比如,让孩子多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会逐步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相处。
第三,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人格和权利,避免包办代替。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摆脱依赖思想,引导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父母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第四,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孩子孤僻、不合群,有时是由于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造成的。因此,要帮助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学会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分清是非。如:父母可经常询问孩子是否玩得开心,了解他们游戏的情况,肯定孩子的正确做法,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小伙伴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
胆小怕事,缩手缩脚
6岁的华孟春非常胆小,一只毛绒绒的宠物狗,就能把他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天黑后,他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非得有人陪着才肯去洗手间;家里来了客人,他不是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一副怯生生、不敢见人的模样,就是索性躲到客厅的角落里,自己玩拼图;在小区里玩被人欺负了,华孟春也从来不敢大声争辩,只会回到家里哭泣……为此,华孟春的妈妈忧心忡忡:“孩子胆子这么小,长大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华孟春的爸爸更是恼火,训斥华孟春:“男孩怎么可以这样胆小?真是窝囊废!”为了让华孟春变得勇敢起来,爸爸每晚都给他讲人类战妖魔的童话,可华孟春非但没变得勇敢,反而越来越胆小。
华孟春的这种表现正是性格内向、怯懦的反应。一般来说,性格内向、怯懦的孩子除了胆小怕事,做事情畏手畏脚以外,还有以下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现实中,孩子怯懦会丢失很多表现的机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极其不利。
苏联作家、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过:“勇敢能扫除一切障碍。”面对现今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孩子要想轻松应付,在竞争中取胜,就更需要有坚定的勇气作伴。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勇敢的性格意义重大:首先,勇敢能让孩子摆脱“害怕”的心理长久困扰,使他们能够大胆积极地投入生活,与人交往;其次,勇敢的孩子不怕失败,更不怕嘲笑。他们能积极踊跃地在班上发言,即使错了,也全然没有负担;再则,勇敢的孩子独立性强,能承担起许多责任。他们不依赖大人,遇到事情更不会畏畏缩缩。此外,勇敢的孩子喜欢据理力争,只要是认为自己对的,便会遵循原则,毫不退让。
一位年轻人在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半年后,他很想了解公司总裁对自己的评价,虽然他觉得事务繁忙的总裁可能不会理睬,但这位年轻人还是决定给总裁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向总裁问了几个问题,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能否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干更重要的工作?”
没想到总裁回信了,他没有回答这位年轻人的其它问题,只对他最后的问题作了批示:“刚好公司决定建一个新厂,你去负责监督新厂的机器安装吧。但你要有不升迁也不加薪的准备。”随同那封回信,还有总裁给他的一张施工图纸。
年轻人没有经过这方面工作的任何训练,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非常困难的。那年轻人也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清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自己因为困难而退缩,那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幸运垂青于他。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图纸,向有关人员虚心请教,并和他们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提前完成了总裁交给他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