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6041000000005

第5章 性格内向的孩子烦恼多(4)

第二,让孩子不苛求别人,不斤斤计较小事。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有忍耐、包容、体谅的心态,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要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度量放宽、眼界放远,化解矛盾。

第三,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学会感谢、感恩。家长应从两方面做起: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宽容他人;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相互宽容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宽容友爱的家庭环境中,受潜移默化影响,将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再次,让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互换角度,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父母,让孩子感到对父母的回报也是应该的。

第四,让孩子乐观向上,争取优秀。宽容别人首先要自己乐观。悲观之人总是心情压抑、郁闷,容易想到人或事物不利的一面,所以常常对别人不满或者发脾气。乐观之人总是心态宁静,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成就自己。另外,宽容大度之人一般做得比较优秀。真正优秀的人,容易坦然的接受他人的过失,与人为友。

阿诺德说过,“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宽容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使人明辨是非,同时,不计个人得失,可以让人着眼于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时一事。家长要时刻告诫孩子宽容待人: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宽待,多一份善意,我们身边就会更加和谐,人生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只顾自己,我行我素

高兵兵在家里是独生子,深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高兵兵,高兵兵逐渐地变得很“独”。曾经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高兵兵的饼干就吃起来了。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好久了,高兵兵根本不喜欢吃。然而,高兵兵看到后不愿意了,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妈妈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饼干,但还是不能说服高兵兵,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西餐,才阻止了高兵兵的哭闹。

高兵兵对于他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邻居家的小朋友金玲来玩耍,看见高兵兵的电动火车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高兵兵说:“你的火车好神气呀!”说话的过程中,她的眼神中无不流露着对小火车的喜爱,谁都能看出金玲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高兵兵却很小气地将电动火车藏起来了,并且对金玲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以自我为中心”是很多内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会让孩子落入孤独无援的处境里。这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孩子往往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凡事只关心自己,对于别人的付出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同时,自私自利的孩子很难交到知心朋友,很可能会离群索居。因为他们缺乏爱心,不仅不愿意帮助别人,不善于与人合作,还总喜欢斤斤计较,担心自己吃亏。或者在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自己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而别人的东西却拿得越多越好。这样的人,最终只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一个没有人爱护、不受欢迎的人。

要想改变孩子自私自利的缺憾,家长需要学习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在正确认知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家长应该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第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观察孩子时,不能只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精神饱满、是否能融入社会,一定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来观察。如有可能,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捐款、帮助邻居倒垃圾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第三,教孩子运用“角色互换”,弱化“自我中心”心理。“角色互换”就是转换与他人的位置,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感受与悲欢苦愁。如孩子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家长应要求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就会使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不安、羞愧。“角色互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孩子从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制定规矩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制定一些规矩,并耐心、详细地向孩子讲解这些规矩,让孩子在遵守这些规矩的过程中明白,他是家庭与社会的一员,遵守一定的规矩是必须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一旦规矩设立,家长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他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如果家长轻易地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将规矩抛到一边,那么,这些规矩就会形同虚设,同时家长的威信也会在孩子的眼里大打折扣。

第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共同协作的意识。对于入学了的孩子来说,集体就是小组、班级、学校等。孩子在这些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与其他同学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从而逐渐形成共同协作的集体意识。一般情况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集体中,往往与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斤斤计较,影响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因此,父母应与学校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支持孩子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人服务,培养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

第六,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长不要掺和进去,即使小朋友之间发生问题也要叫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学会理性地处理和伙伴之问的矛盾——哭是不能解决伙伴之间的问题的,只有充分对话才能成为朋友;在与小朋友交往的社会生活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到凡事都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而是与自己对立存在的。在对立存在的认识过程中,孩子才能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

第七,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意见。家长要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等等,这样可以制止孩子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邓晓娟是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在邓晓娟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每天回家跟爸爸妈妈投诉:今天哪个小朋友打她了,哪个小朋友推她了,哪个小朋友扯她辫子了。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将信将疑,后来,妈妈特意到幼儿园去了一趟,看见邓晓娟一个人嘟着嘴,一声不响抱着一个玩具,别的小朋友却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游戏。不一会儿,一个壮实的男孩子向邓晓娟走过去,妈妈起初以为他要和女儿子一起玩,然而,紧接着的一幕却让邓晓娟的妈妈非常揪心:那男孩也不知跟邓晓娟说了什么,邓晓娟一言不发,低着头,默默地把手里的玩具送到对方手里。看着邓晓娟软弱的表现,妈妈心中有些着急了。

妈妈跟邓晓娟谈了几次,要求邓晓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被小朋友欺负了要及时告诉老师,还特点嘱咐老师,要求老师多关照邓晓娟,可邓晓娟软弱的个性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

邓晓娟的这种行为是性格软弱的具体表现。生活中,像邓晓娟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因为性格软弱,神经受不了太激烈的刺激,因此在遇到竞争和压力大的情况时,孩子往往会采取退缩的方式,保护脆弱的神经系统。这导致他们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被欺负或者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不敢声张,有道理不敢与人争辩。这样的孩子,就像邓晓娟一样,是不会被他人尊重的。

有两个农夫在各自的田地里许着愿。

一个农夫说要他的地里不要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冰雹、不要虫害。

另一个农夫说,这些都没事,只要我能看着我的麦子还存在、还活着就行。

结果,那一年,天气都随了他们的愿,那个什么都不要的农夫,麦穗果然结得很大很多,但是麦穗里面却没有一粒麦子,全部是空的。而另一个农夫,看上去只是短短的麦穗,但是里面却是丰满的果实。

第一个农夫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般“呵护”麦子,反倒没有让麦子生出“感激”之情,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另一个农夫的那些饱受风雨侵袭过的麦子,却能够无怨无悔地献上丰硕的果实?这是多么不公平呀!其实,道理很简单,温室里的鲜花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没有经历过风雨的麦苗决然不会为了生存努力寻求发展。只有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起来的麦苗,才能在挫折与磨难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收获秋日的丰盈。同样,家长要改变孩子软弱的性格,就必须要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砺。

改变孩子软弱的性格,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家长不要对孩子表现出失望的情绪。面对软弱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流露出沮丧和恼怒,这样会令孩子更加难过。

第二,家长要经常关心鼓励孩子。家长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学习、生活,鼓励孩子不加掩饰地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同时,家长也应该谈谈自己平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是如何对待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千万不能大声呵斥或粗暴责问,而应施以更多的关爱,如给孩子安慰,使他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或与孩子坐在一起,若无其事地跟他谈心,让孩子主动诉说自己的不幸与委屈,只要家长能认真地听其倾诉,家长充满爱的信任和鼓励,就一定会鼓起孩子的勇气,激发他的自尊,使其尽快摆脱不良的情绪,高兴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第三,让孩子多接触同伴,锻炼自己。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家长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孩子跟着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第四,家长要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感情较脆弱,家长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他觉得无地自容,脸上无光而羞于见人,无形中不良刺激强化了孩子的弱点。如果确实需要指出孩子的缺点,应在肯定孩子成绩的前提下,用提建议和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会乐意接受的。

第五,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孩子就像树木,会越长越大,所需要的空间就会越大。书本和讲堂只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不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空间,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地呼吸,那他就会茁壮成长。

第六,给孩子以自信。自信是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无论赠予谁,都会成为成长的动机。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远,但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必能走遍天涯和海角。自信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自信心是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否定的教育绝不可能培养出有自信心的孩子。做家长的谁不望子成龙?激励孩子成材的方法很多,但给孩子一份自信确实很重要,教给孩子别用仰视的眼光看自己的同时,指导孩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自己非常重要,千万别让孩子在你俯视的目光下失去自信啊。

第七,鼓励孩子迎上前去。生活中,有很多软弱的孩子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开始退缩,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困难,不必去面对。实际上,孩子一旦产生了退缩的心理,就永远不可能变得坚强、勇敢起来,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懦夫,就应该鼓励孩子,直面困难,迎上前去,不管是“刀山”还是“火海”自己都应该试一试。孩子一旦初试成功,以后他们遇到同样的难题时,也能够很好地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