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6041000000006

第6章 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1)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父母,不愿意与父母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会把心门关闭,不喜欢别人的打扰,而家长要想打开孩子的心门,就必须要运用沟通这把钥匙。要知道,沟通是一种艺术,家长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正确对待亲子代沟

什么是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当前,一边是家长们长嘘,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不听话;一边是孩子们短叹,家长怎么不理解我们,他们不也是从我们这个年纪长大的吗?——简而言之,这种相互的不理解就叫代沟。

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沟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代沟是怎样产生的呢?

形成代沟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角色差异等原因。

生理上,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体力和智力发展迅速,好运动、敢创新,但却耐力不足;成年人的身心已发展到最高峰,对人生、社会已有全面成熟的认识,态度和观念也已基本定性,缺少变化。

心理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独立思考的要求,他们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恰恰相反,成年人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个性也趋向稳定,对子女寄托的希望不断升值,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现在,一些子女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们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使她们成为心理负担颇重的“易燃易爆”体。

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家长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能和孩子的想法相去甚远。另外,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这个时代,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两代人之间因此出现摩擦。

再者,二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作为家长,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而孩子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家长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

一个初一的女孩,正步入梦幻的季节,然而,在她与爸爸之间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还是听一听她的心声吧:

爸爸,女儿好想和您聊一聊,您能静静地坐下来听女儿解释一番吗?爸爸,有好多次,我说的话被您误解,您批评我,我没有顶嘴,唯有默默地承受,因为我知道,与大人顶嘴是不对的,晚上我只好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泣,在日记本中发泄自己的情绪。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练习唱歌,准备去参加比赛。您回来了,我想表演一次,让您评价评价,可谁知,还没张口,您就大声地对我批评起来:“你这孩子真没用,整天就知道唱、唱、唱,光唱歌就能让你考上重点高中、能养活你一辈子吗?以后不许唱歌,天天在家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出人头地,这次比赛别去了!”我正想申辩,您几乎大发雷霆:“别找理由辩解了,别说了!”这时,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我心中可亲可敬的爸爸竟会是这样。

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我想,爸爸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是认为上课应该上得轻松、活泼,在每天完成了作业后,应该抽出时间来练歌或是做别的事情。您却非要那么理解。爸爸,我们两代人之间,常常产生误会,但只要您能耐心听听我的话,把意思听清楚,是能够理解我的。夜深了,天上的明月被一片乌云遮住了,但很快又放出依然皎洁的光。噢,月光啊,愿你能洗刷掉我爸爸头脑里对我的偏见。

爸爸,我说的话您愿意听吗?

诚然,许多家长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放心把子女放飞出去,总希望自己能控制孩子,常听到一些家长教训孩子时说,“翅膀还没硬,就想飞了!”而孩子的心理却是,鸟儿翅膀硬了,渴望飞翔,而家长的爱似乎成了束缚。

当亲子间产生代沟后,做家长的就该主动将它填平,否则必会影响双方感情。当家长的应该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如果家长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就会永远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往往会不自觉地借着自己的权威,将自己的一套观念或要求,强加于子女身上。而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会感到压力的存在,并产生抗拒心理,这只能使代沟越来越深。所以,不要让孩子觉得你高高在上,让孩子把你当成最关心他们的长辈、最亲密的朋友,这样,双方的代沟自然就没有了。

其实,亲子代沟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家长只有充分了解代沟问题对亲子关系、子女身心发展及其社会化的重大影响,欣然接纳其产生的必然性,客观认识其正负两方面功能,并且谨慎避免其负面功能,注重发挥其正面功能,才能化解亲子间的代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家长子女双方的健康发展。

信任是沟通的基石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熊熊燃烧,无数人因战争失去生命。寒冷的冬天,圣诞节来了,可战场上的官兵们却无法为他们的节日狂欢。

那天晚上,3个美国士兵迷路了,其中还有一个伤员。在风雪中,他们来到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时,看到了一栋小木屋。他们上前敲响了门。

木屋的主人,是一位善良的德国妇女。她轻轻地拉开门闩,犹豫片刻后,把他们让进了屋里。家里的温暖一下子包围了3个又冷又饿的士兵。

女主人正在准备圣诞晚餐,她从容地继续准备着,并多加了3份。她没有慌乱,也没有警惕与敌意。她的直觉告诉她:在战场上,他们是敌人,但在生活中,他们是普通人。

3个美国士兵一声不响地坐在炉边烤火,在这异国他乡,在战斗的间隙度过圣诞节,对他们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他们有些伤感。

就在这时,门又一次被敲响了。礼物来了!女主人面带喜悦地打开门。然而,来的不是圣诞礼物,而是4个德国士兵!女主人很平静地告诉4位同胞,屋里有几位特殊的客人。

在女主人的要求下,德国士兵枪口向下,依次进入了小屋,然后将枪放在屋角。

人类战争史上,因此发生了最奇特的几幕场景:

第一幕:一名德国士兵徐徐蹲下身去,为一名年轻的美国士兵检查腿上的伤口。

第二幕:在圣诞烛光的摇曳中,德国士兵和美国士兵共进晚餐,分别用德语和英语唱着圣诞歌!

第三幕:晚餐后,他们平静地入睡了,没有人担心自己会在睡梦中成为对方的俘虏。

第四幕:第二天早上,他们平静地醒来,美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共用一张军事地图,商量着各自回营的最佳路线,然后亲热地拥抱、挥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雪茫茫的大森林中。

瞧,这就是信任——女主人的信任!敌对双方的信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有人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贵在信任。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信任是亲子沟通的基石。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孩子对家长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家长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家长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家长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家长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家长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从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们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家长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话乐于向家长倾吐。这既增进了家长对孩子内心世界时了解,又使家长教育孩子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对一个孩子的信任,就像相信一粒种子一样,只要给它水分,一定会长成一棵大树,一定会开出花朵,结出果子。要知道,相信是一种生命状态,是大自然。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按照一定的自然机制去发展,就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就会让孩子去发展自己。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会长成一个成人,我们就会用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去扭曲孩子,最终破坏他们的自然发展机制,使他们受到身心的伤害,为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是呀,若家长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对家长的信赖也势必减弱。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称为“暗含期待效应”。其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从对孩子的信任出发,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信任中不断地进步。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家长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与言语中,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当然了,家长不能只是在嘴上对孩子表现出信任,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因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成绩上不去,屡遭挫折,心里很压抑,心情十分烦躁,他们多么希望家长说几句鼓励的话,以减轻心里的负担。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边一遍遍唠叨此事,即使家长的用意是好的,但招来的却是孩子对家长的反感,而且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进取的勇气,甚至厌学。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能力。

作为家长,如果还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双方不妨现在就坐到一起,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把彼此的想法告诉对方,这样才会更好地消除隔阂,化解代沟。其实家长慢慢地就能体会到,同孩子做朋友是一件非常有趣,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允许孩子自由申辩

有一天,表妹来家里作客,小主人夏柱把表妹带到他的卧室玩。刚开始,妈妈还听到两个小家伙在房间里玩得挺开心的,但过了不久,妈妈就听见房间里传来了表妹的哭声,妈妈闻声跑进去,发现夏柱居然拿玩具熊打表妹的头,妈妈赶紧把两个孩子扯开,并且批评夏柱说:“你再打表妹妈妈就不要你了!”夏柱刚想解释说:“是因为……”妈妈就打断他:“你打人你还狡辩?”夏柱委屈得“哇”地哭了起来。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在家长们看来,犯了错误还要进行解释的孩子是在做无谓的狡辩。他们认为,孩子跟大人“顶嘴”为自己申辩就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所以,听都不听孩子的申辩,就给予了否定的态度。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懂得“顶嘴”是孩子有自己的主见的表现,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想“狡辩”或者“顶嘴”,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行为申辩而已。

然而,家长们却剥夺了辩解说明的权利,这样的强制性的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

首先,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父母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权当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