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6041000000007

第7章 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2)

其次,让孩子形成认识障碍。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而与父母争辩。而这时父母简单粗暴地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不让其通过“辩”来分清是非,以致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由此,孩子的认识就会逐渐产生偏差。

最后,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新思想。一个想“顶嘴辩解”的孩子,往往能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标准上,显示了不惟命是从、求是明理的思想特质。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父母“不许顶嘴”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为此,我们说,强行遏制孩子去申辩、解释的行为是不明智的。家长一定要抱着民主、理性的态度对待那些喜欢“顶嘴”的孩子。

这是一位家长的日记:

孩子的爷爷过生日,我们一家三口都回去了。

老人高兴,和孩子又说又笑,又唱又闹。我们大人在厨房里忙活饭菜,做好一个就放在客厅的桌子上。

做得不少了,我出来数数有多少菜。就在这时,我发现儿子端坐在餐桌旁,明目张胆地吃了起来。我的火一下子冒了起来:“怎么回事?大人都没坐下,你先吃,有没有礼貌?过来!”

儿子低着头,非常紧张地走了过来。老人赶紧嘱咐道:“不要打骂孩子。”爱人知道我的脾气,上前说了一句:“注意分寸,别影响气氛。”我马上收敛了许多,领着孩子到了另一个房间。

要是以往,我肯定会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也许受场合的影响,我突然拉住儿子的小手,耐心地询问他:“说说,为什么要抢着先吃饭?”

儿子天真地说:“我饿了。”“饿了也不能先吃,这样很不礼貌,我不是跟你说了好几遍了嘛!”“我一看见螃蟹就想吃,所以控制不住。”“你抢什么,哪一次吃好东西你没吃上?”可儿子依然辩解:“爷爷同意我先吃了。”我顿时无话可说,儿子的理由很充分:在爷爷家,我怎么就不能随便点?

但是,我必须回击他:“你说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爷爷那是心疼你,可你太不自觉,没把握住自己。你让舅舅、舅妈怎么看待你?爸爸妈妈的脸上也不光荣。他们会说这个小孩太霸道了,好吃的都让他抢去了。”

儿子不吱声,我知道他听进去了。“所以说,你今天做得太过分了,好好想想,下面应该怎么做?”说完,我就走出了房间。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儿子走了出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他分筷子,端杯子,吃饭的时候不但祝福爷爷生日快乐,还主动为大人服务,很有分寸和礼貌。

我很欣慰,儿子前后不同的表现,给了我很大启发。根源在哪儿?主要是家长的态度,唯一的不同在于,我没有一味地批评,而是让孩子说,说出他的动机和理由。就是说,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申辩,然后有的放矢,再讲明道理。

是的,如果这位家长酣畅淋漓地大骂一通,孩子极有可能哭了起来,然后便使性子不吃饭,情绪低落,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一定要懂得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第一,耐心倾听孩子的申辩是有必要的。孩子需要申辩,说明他有表达“委屈”的愿望。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妄下结论。应该耐心、真诚地去倾听孩子辩解的理由,并且加以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大人足够的“尊重”。这样,他们说起话来,思维才能更晓畅,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第二,为孩子营造辩论的氛围。在孩子为自己的行为“申辩”时,家长不妨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习惯,这样做的目的,能使孩子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第三,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让孩子“申辩”并不是让孩子牵着大人的鼻子走,而是鼓励孩子说话、表达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谬误,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这样,孩子才能够变得更加的能言善辩而且明辨是非。

用心倾听孩子说话

外国有句谚语:“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善于倾听,是做人成功的一个要诀。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些学者的研究,成年人在一天当中,有7%的时间用于交流思想,而在这7%的时间里,有30%用于讲,高达45%的时间用于听。这说明,听在人们的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实,倾听饱含着很多意义:倾听证明你在乎、尊重别人,倾听证明你不是孤独的,倾听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更好地倾诉,倾听和倾诉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倾听是倾诉的目标和方向,没有倾听的倾诉就是无源之水。

然而,不会倾听却是当前很多家长的常见病。表现在:家长不用耳朵只用嘴,把孩子的头脑当做无底洞,每天喋喋不休,塞进去无数的训诫,不管他们是否能消化、吸收;家长在对待孩子时,要求孩子只用耳朵不用嘴,只准他们用耳朵听,不理会或不准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些家长会说:“我不是不听他们的话,可越听越生气。”这第三种现象表明,家长在用不正确的态度倾听。

事实上,倾听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家长倾听孩子说话,更要注意掌握好听的方法。家长要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无论是快乐的、痛苦的、喜悦的、悲伤的,这对孩子的情绪和语言都是有好处的。

第一,家长应该做好倾听前的准备。当孩子要对家长诉说什么时,家长都要停下来,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同时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充足的沟通时间。事实上,许多家长在听孩子说话时往往心不在焉,不是看电视,就是做家务,总以为孩子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孩子为自己的小小挫折伤心难过,家长一笑置之;孩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想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则认为小孩子吵架没有什么紧要的……家长们总以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发生在孩子身边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正是这些被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占据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整个心灵。由于家长把小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认为无关紧要,因此他们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家长来说,有时候,你并不需要讲很多的道理,只要耐心地去听,就能向孩子传递出理解、接受、赞同的态度,孩子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只要你会听就可以了。

第二,家长听孩子说话不要只听一半,应该等孩子把话说完再发表意见。别轻易打断孩子说话,更不要总是指出孩子发音有错误。因为这样会使孩子的思路被打断,有时孩子会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要说的话。于是他倾诉的欲望就会被削弱,受到干扰。当倾诉者不能畅所欲言时,倾听也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家长耐心倾听的时候,一边温和地点头,一边用鼓励的眼光示意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候可以说:“嗯,对!”有时可以说:“噢,是吗?再给我讲一下好吗?”启发孩子一步步把他想说的话全部说完。

第三,家长应该对孩子关心的话题表示出兴趣。作为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吃住外,更要关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对孩子关心的话题感兴趣,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传递给你兴趣和愉悦。家长不光要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还可以用参与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信息,更有利于引导孩子诉说一些事情的经过和想法,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和判断,而家长依然扮演的是倾听者的角色。比如,你可以坐在孩子的对面,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若有所思地回答:“那倒是。”“我想那时你肯定很伤心(高兴)吧?”你也可以抓着孩子的手,温和地注视着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嗯,我理解你的心情。“这些附和性的语言往往会增加孩子诉说的兴趣,孩子会滔滔不绝地把下面的事情告诉你。”

第四,家长也可以通过恰当的表情传达自己的兴趣。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不管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只要你感兴趣,那么孩子诉说的热情自然就会产生出来,如果你沉着脸,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很可能就没有了诉说的热情。家长可以用言语传达自己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姿势来传递信息,比如,你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做个夸张的表情,说:“真的吗?”当孩子讲的事情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时,你可以用“大惊小怪”的神情来表达自己的兴趣,这会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有经验的家长会发现,不管孩子要跟你诉说的是一件如何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你表示出认真倾听的样子,表示出你的兴趣,比如用眼睛注视孩子,身体略微倾向孩子,并伴随着面部表情等,孩子就会感知到家长的关心,最终实现信息的互动传递。这样,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讲下去,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与家长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第五,家长还应该在倾听的时候,善于发现。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如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应该用欣赏的口吻说:“噢,真棒,下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这样,不仅使孩子乐意向你倾诉,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都是帮助家长用心倾听孩子讲话的良策,试试看,效果很快就会显现在面前,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亲密。

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不仅是互爱的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则是灾难性的。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耶鲁历史学博士薛涌在他的一本书中指出,美国劳动阶层的子弟进大学读书后,许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表现明显不如家长是大学生的中高产阶层子弟,日后的事业也不甚成功。对此,美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结论: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高产阶层的家教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长不平等地对待孩子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多么大的恶劣影响。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多多的妈妈脾气不好,每次妈妈带多多出去买衣服,多多刚提出自己的意见,妈妈就叫多多闭嘴,说小孩子懂什么。后来多多变得不爱说话,经常拒绝穿妈妈给她买的衣服,在学校里也不爱回答老师的问题,更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故事二:

叮当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爸爸妈妈总是很耐心地回答他。每次买衣服,妈妈总喜欢和他商量,问他喜欢什么样的颜色,中意什么款式。在这种民主环境下成长的叮当很有主见,喜欢思考,总能提出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的问题。

瞧,在打骂声、命令说教中长大的孩子都很自闭,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说;在讨论交流下、民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面对什么问题都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而且能够说出有理有据的答案,让人信服。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流行于很多国家,作者被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许多孩子看了这本书后,很羡慕豆豆能有那么好的机会去巴学园,能碰到像小林校长那么好的老师。在我们眼中,小豆豆纯粹是一个问题儿童;在巴学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儿童。那么孩子为什么还会羡慕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林校长是怎么样教育豆豆的:豆豆因为淘气被原学校劝退,来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小豆豆到巴学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妈妈当着校长的面“揭疮疤”,也不是校长、老师的思想教育,更不是“要是再那样的话,你就没学上了”之类的恐吓、耸听之危言。而是校长把妈妈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谷子烂麻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仍找不到有什么可说的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校长的一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小豆豆感觉到“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