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科幻世界(2014年1-12月)合集
6072300000014

第14章 1月:银河奖征文(11)

要说是作者本人故意为之的话倒也不像。我又仔细读了这封投稿邮件的正文和附件中的小说,文字之间并没有任何可疑的痕迹。整篇小说的结构十分精巧,想来作者应该是花了不少工夫。如果只是想玩一个时间上的恶作剧,又为何要如此认真地写一篇小说给我们呢?

而且,最奇怪的一点——我瞄了一眼电脑屏幕,一封新邮件出现在邮件列表的最顶端,提示我刚才回复给海斯勒的邮件被拒收了,“目标地址不存在”。我又试了两遍,但结果依然如故。

若这封奇怪的投稿邮件真的来自未来,那也太过于离奇了。虽然时间旅行确实是一个老旧的科幻题材,但也仅仅是在小说和电影中被人熟知而已,要是突然有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他来自未来,任谁都会感到匪夷所思吧。

虽然毫无头绪,但先把疑问一条一条整理下来总是可以的,这样以后思考起来也方便。于是我抽出一张白纸,尝试着把目前碰到的所有疑问都写下来。

一、这封神秘的投稿邮件真的来自未来吗?

二、如果是的话,那它来自哪个未来?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还是“另一个世界”的“未来”?

三、假设这封邮件来自另一个未来世界,那它是如何进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

我盯着写在白纸上的这三个问题,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显得让人无从解答。但当时我并没有因此感到过分好奇和不安,因为这个神秘的斯科特·海斯勒是一名投稿者。无论他的这篇文章被录用与否,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还会继续投来自己的其他作品。到时也许我就会陆续发现更多线索,并且最终弄清这封有些神秘怪异的投稿邮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实上,我很快就把这封邮件的奇怪之处忘在了脑后。因为那部小说确实写得非常不错,复审和终审都通过得很顺利,在小说发表后的一段时间里收到的好评如同潮水一样涌来,也顺便提高了我们这本杂志的知名度。很快向《科学幻想视野》投稿的人便多了起来,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忙。至于那位神秘的斯科特·海斯勒,我们在按照标准流程向他提供的联系地址寄送了样刊和用于支付稿酬的支票之后,便也没有再去多关注这件事了。

转眼就到了十二月。

整个东北部地区的冬天都令人憎恶,而曼哈顿的十二月则更是如此。寒冷肮脏的积雪在车轮和行人共同的践踏下化为污秽的水流,涌动在狭窄而不平坦的街道上。冷风刮面如刀,呼呼地从人的脖子、衣袖和裤筒往里灌。办公室里虽然有暖气会好很多,但是老式暖气片的噪声让人始终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在阅读那些除去描写了一大堆奇怪的机器之外什么都没有的科幻小说之后,这种感觉更是明显。我端起面前的一杯苦咖啡喝了一大口——我并不喜欢咖啡,只是想借此消除一些睡意而已。

一阵喧闹从旁边传来,我抬头看了看,几个同事看来是提前审完了稿件,正聚在一起玩名为“说谎者”的游戏,那是一种用钞票上的八位流水号玩的赌博,我在大学时代也玩过。想到大学时代,我突然感觉到心里一阵难过——那是一种年轻时代的壮丽梦想破灭的难过。我想起波光粼粼的卡内基湖,古老雍容的拿苏堂以及庄严巍峨的布莱尔拱门,它们在我眼前摇曳着,晃动着,仿佛触手可及,却又相隔千里,仿佛是青天白日下一个固执的梦——然后啪的一声破掉了。我的面前只剩下一间古老的屋子,采光不足,暖气片吱嘎作响。

浓重的睡意再度涌了上来,我感到眼皮渐渐沉重。就在我几乎要一头栽倒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喂,你好,这里是弗雷德里希·舍尔。”我伸手接起了电话,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上去不要太过疲惫。

“嘿,弗雷德,最近怎么样?”电话那边的男声听起来精力充沛,中气十足,“晚上有时间一起吃饭吗?45街有一家中国菜馆听说味道很不错。”

“行啊。”尽管有些犹豫,但我还是很快答应了,毕竟不去的话晚上我也确实没什么事可做。何况今天还是星期五——就算玩个通宵也没有关系,大不了拿明天一整个白天来补觉。“不过你怎么知道那里的?”我问。

“公司新来的中国小妞告诉我的,等会儿你下班了直接到我办公室来。我马上还要开会,先挂了。”话筒那边的男人说完,干脆地挂断了电话。

下班铃很快就响了,我披上厚重的呢子大衣,搭地铁赶往约定的见面地点。在这个拥堵而嘈杂的城市里,地铁是唯一能够保证畅通的交通工具。十五分钟后,我站在时代广场外的康泰纳仕出版集团大楼下,晶莹厚重的玻璃大门无声无息地自动打开,我迈步走了进去。

大堂的格局极有气势,水晶吊灯从极高的穹顶垂下,灯光在水晶的折射下辉煌地照着光亮的大理石地砖。已经到下班时间,不少衣冠楚楚的男女从我面前渐次走过,手指上光亮柔润的戒指熠熠生辉。其实整个大厅都是光彩流溢的,从吊灯到地板再到玻璃幕墙都在黑天鹅绒般的夜色背景下闪着亮光——金钱的亮光。

莱因哈特·柏金斯是我大学时的舍友。他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相貌英俊,交际广泛,是东部上流子弟最标准的代表。而他的生活也如同每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一帆风顺,刚刚大学毕业便在著名的上流杂志《名利场》中得到了一份编辑工作。柏金斯不是一个单纯的公子哥儿——他待人很好,简直好过了头,我能够得到《科学幻想视野》的录用便大半是他奔走的结果。我原本应该感激他,但大堂里辉煌的光芒却又让我感到生分与不适。我熟悉这种不适感,那是生活舒适但局促的中产阶层对于上流生活的被刻意压抑的嫉妒和言不由衷的不屑。这种情感让我如芒刺在背,因此当他穿过人流向我走来的时候,我甚至已经失去了和他打招呼的欲望。

柏金斯走到我面前,宽大的手掌重重地拍在我肩上。我有些惊讶于毕业后这两年多时间里,他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被上流社会磨得珠圆玉润,事实上他仍然保留着我们大学时代相互招呼的方式。他又用力在我肩上拍了一下,说:“我们走吧。”如同是要和朋友一块去酒吧的大学生一样。

那家中国餐馆狭小的店堂里已经很满了,柜台里的伙计用带有浓重中国口音的英语大声地招呼着顾客。厨房里大锅的蒸汽往上直冒,滚滚地冲上天花板,带着一股浓郁鲜美的肉香。我和柏金斯并排坐在油腻狭窄的木桌前,一人面前放着一碗面条,面上堆着一层薄薄的牛肉。

“最近工作怎么样,还习惯吧?”吃着面条的柏金斯突然停下来问我。

“还不错。”我含含糊糊地说,同时用力吞下嘴里的一大口面条。这家中国餐馆的牛肉面确实很棒,面条纤细柔韧,牛肉鲜嫩入味,汤汁浓郁辛辣,比我住的公寓楼下那家快餐店卖的配着白酱的意大利面着实好太多。“不过说实话,来稿的质量普遍都不是很高。”我又喝下一口汤,认真地说。

“既然这样,你有兴趣自己写一部吗?”

“没有,我没办法编出精彩的故事。”我想起大学时代无数次以半途而废告终的尝试,老老实实地摇了摇头。

“怎么可能?弗雷德,你不是没办法编出故事,而是你不认真生活。”柏金斯收敛起笑容,认真地看着我。他深邃的浅灰色眼瞳射出审视的光芒,仿佛将人的内心都照得通透。“你以前选修过麦克菲[26]教授的课没有?就是新闻系的那个老头,短络腮胡,戴一副大框眼镜的那个。”他问我。

“没。”我回答得很干脆。

“你早应该去听的,”柏金斯说,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遗憾神色,“他曾经在课上说过,如果你用足够的热情去观察这个世界,那么它将展示给你文学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一个故事将会说明所有的道理。”

“不用费尽心机地去想着编故事,弗雷德。所有的故事都从生活中来,你记不记得《百年孤独》里开篇的那场决斗,或者《白鲸记》里的水手如何屠宰鲸鱼来获取鲸油?那些故事都不是编造的,它们是真实的——你知道马尔克斯的外祖父曾在决斗中杀死过他的同乡,也知道梅尔维尔曾在捕鲸船上做过四个月的投叉手吧?这世界不公平,但文学是公平的——只要你认真地经历过,你就能写,而且不会比你认为的那些名作家写得差。”

“你碰到过这种比大作家厉害的小人物?”我笑了笑。

“还别说,一周之前刚刚碰到过一个。”柏金斯说,“一篇长篇投稿,讲上流子弟在大学联谊会上的故事。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棒,不仅仅是因为真实,文字的深度和张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刊用了。过两期就会在《名利场》上登出来,你可以看看,作者叫斯科特·海斯勒。”

“什么?”我一阵剧烈的晕眩,仿佛整个脑袋被大锤猛击了一下,耳鼓嗡嗡作响。“你刚刚说那个……那个作者叫什么来着?”

“斯科特·海斯勒,”他有些惊异地复述了一遍,“他是你们杂志的固定撰稿人?难怪那份稿子的写作技巧很娴熟,看上去不像一个新手。”

“不不不……不是,我们也只收到过……他的一份稿件。”因为过度的惊愕与激动,我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但几乎同时我又犹豫了:这个神秘的海斯勒果然再次出现了,但该怎么把那封来自海斯勒的奇怪邮件告诉柏金斯呢?直接说他的邮件来自未来也未免太古怪了,但除此之外,我竟然不知道该如何讲述这件事的始末。

“怎么了?”柏金斯的眼神有些惊愕,“出了什么事?”

“没事。”我在下意识地回避。

“别骗我,要真没事你会是刚才那种表情?”

我无奈地笑笑,柏金斯和我实在是太熟悉了,再加上我刚才明显有些失态,要想装成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说实话我并不想隐瞒这一切,柏金斯好奇心强,知识面也广,几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事情而生的。只是这件事来得突然,又着实过于匪夷所思,让我有些吃不准该不该告诉他。但现在他既然这么问了,我也就没有了刻意隐瞒的必要。

“等我回家以后我去复查一下海斯勒的投稿时间。”听完我的叙述,柏金斯点了点头说。他的浅灰色眼瞳被面前的碗里滚滚而上的白雾遮蔽,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到时候告诉你结果。”

“如果真的和我说的一样……你再帮我另一个忙。”我想了想说,“去你那些出版界的朋友那里查一查,哪里都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新闻报》《时代周刊》……对了,还有出版社,不管是小出版社还是六巨头[27]都好,去查一查,有没有来自一个叫斯科特·海斯勒的人的投稿。如果有的话,记一下时间,然后……告诉我。”

“没问题。”柏金斯的回答言简意赅。

后面我们都没有说话。满堂鼎沸的人声仿佛潮水般退去,四周似乎突然静了下来,令人感到有些害怕。神秘的海斯勒又再次出现了,但他是否真的来自未来?或者干脆来自另一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们离开餐馆的时候,柏金斯走在前面,他伸手推开被屋内的蒸汽浸润得有些雾蒙蒙的玻璃门,熟悉的黑暗而璀璨的曼哈顿夜景扑面而来。十二月的夜风让我打了个寒战,我感到方才他推开的仿佛是通往幽暗世界的门扉,狭窄的街道纵横交错,似乎要将我引向不知名的遥远彼方。

圣诞节前两周的工作总是最繁忙的,但最忙碌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刻,触手可及的悠长假期仿佛卖火柴的小女孩指尖的火焰,让人身体温暖,步履轻快。平安夜的壁炉,圣诞树上的袜子和烧熟的鹿肉总在眼前跳荡不息,像一个温暖而并不真切的梦,散发出团团的暖香。

又是一个上午九点,我推开编辑部厚厚的玻璃门,坐到自己桌前。几封信件随意地摊在我办公桌上。现在收到的纸质信件大多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商业信函——超市和快餐店的打折券、汽车保险的广告或者银行的账单。我快速扫了一眼信封就将它们逐一扔进垃圾桶,毕竟这些东西于我而言并没什么用处。

最后的一封信看起来十分眼熟,我一眼就认出这是我们杂志社的信封。我把信封翻到正面,看见收件人的名字被打上了一个圈,旁边用龙飞凤舞的字迹标注着“查无此人”,想来应该是邮差的手笔。收件人的名字是斯科特·海斯勒。

我一把撕开信封,寄出去的样刊和支票果然原封不动地躺在里面。

不仅是电子邮件无法发送,连实体邮件也因为查无此人被退回。难道这个海斯勒真的和那封奇异的投稿邮件一样,都是来自未来吗?

我盯着手里的信出神,突然,信封上海斯勒的地址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他留下的地址是纽约市康赛耶路88号的3号房间。我知道这条街的位置,它离我租住的公寓不远,就在布鲁克林区。

要不要下班以后过去看看?兴许能找到什么有关的线索。这个颇为疯狂的念头在出现的瞬间就俘虏了我,一种久违的跃跃欲试感从心底涌了上来。

下班的铃声在漫长得仿佛有一个世纪的等待后终于敲响了。不出半小时,我就站在了康赛耶路88号门口。这是一幢颇为雅致的小公寓楼,红砖贴面的墙壁,小巧透亮的玻璃大门和明亮的楼道都彰显出一种精致舒适的小布尔乔亚氛围。在推门进入的时候我留意看了看门口的邮箱,3号房间的主人看来是一位女士,名叫伊丽莎白·苏伯琳。

“请问苏伯琳女士在吗?”我在3号房间门口轻轻地敲了敲门。

“我就是,请问您是哪位?”她开门的时候显得略有些惊讶。苏伯琳身材高大,虽然年纪已经不轻了,但仍然能够明显地看出来保养得甚好。她套着一件宽松的外衣,一头金色的长发松松垮垮地披下来,看上去随意却又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