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情况下,涉及一家一户受益、而又必需集体来统筹办理的事,还是得动员村民来投入。关键要按照村民自治要求,搞一事一议,协商办事,透明办事,让出钱的人当家做主。陈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量力而行的负担,大多数群众会支持,因为这不是加重负担。无论修路、搞全村自流灌溉还是采购花芽,我们通通由村民推举的代表掌钱经办,来往账目一清二楚地跟群众见面。村干部只出主意、出监管、出指导,但从不沾钱。你不出分文帮人家办事,凭什么要去替人家做主呢?”
在梨树村,中级农民技术员万朝明告诉记者,1999年冬,正是梨树村梨林间做大干快上的时候。问题出现了——7社村民“张三”在地里栽果树,栽得太到边。第二天,“李四”便在他相邻地块的田边土坎上栽起了苦檀树,两家人于是吵得人仰马翻。余新民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就把这件事拿到村委会和户长会上交大伙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发展果业也要有个好环境。一条规矩举手通过:村里凡是有果树和庄稼的地方,横竖30米范围内不得栽高桩林木;相邻两户果园,最边一行树须距离共同边界1.5米。第二天,社长拿着这份“1号村规”和尺子来到地里,督促李四拔掉苦檀树,张三的果树也后撤了1.5米。从此以后,村里再没有类似事情发生了。通过同样的办法,梨树村动员群众集资解决了水泥路进村难、碎石路入户难的问题。路不通时,全村一季水果要卖一个多月,而现在旺季日销量达到三四吨。群众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村上以后的工作开展起来顺多了。现在,这个村有两个突出现象:一个是没人胆敢不送子女上学读书,二个就是搞农技培训比开选举会来的人还多。
这些事使余新民感到“依法治村”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的农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心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在开始考虑生活质量、居家环境、精神享受、子女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当农民的,脑筋也要常换常新,不能鼓了腰包,空了脑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余新民想得更多。他正在构思梨树村的“梨文化”,“百年梨乡”,“一树多品”,曹家梨花会,《四川梨志》“钦定”的“梨树王”,1998年运用新技术培育出来的单果重达3公斤的“曹家梨王”等等,都是他打造“梨文化”和包装“曹家梨”品牌的金元素,果技比武、网上卖梨、五好家庭、老年协会、书香门第、医疗站、劳务站等,也都在他的“梨文化”范畴当中。
【记者感言】资金和观念依然是制约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问题,但是我们要抱定信心来逐步改变它。除了农民的这股倔劲,除了对头的发展思路,重要的就是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没有不来烟烟的群众,只有光冒烟烟的干部”。软、懒、散、耗,等、靠、要、贪,群众就不会信你、靠你、跟你。三个村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真正落实依法治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真心实意地尊重村民意愿和当家做主的权利。
当然,在具体工作中,群众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觉悟还有一个过程,“畏首畏尾”、“吹糠见米”等传统心理对他们的言行方式还有不同程度的潜在影响。因此,采取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周到的技术和营销服务、“钓鱼”式激励等等办法,群众就能跟上来,支部的思路就会变成群众的行动。
“我们农民不能鼓了腰包,空了脑袋”,这话说得实在太好了。现代农村工作正在跳出小农经济、日出夜息、靠天吃饭的时代,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不可忽略农民精神世界的需要。经济是乡村的基础,文化则是乡村的灵魂。法治必须同德治有机结合,“梨文化”、“生态文化”让曲沿、梨树、陈沟一村和谐,民心和民力的持续昂扬,让我们在乡村中感受到了一种“村文化”润物无声的教化力量。
■来源:眉山日报|■时间:2005年6月上旬陆续见报|■作者:同事杨槐随同采访并配图|■获2005年度四川新闻奖三等奖、第20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延伸阅读1
洪雅燕远村
寻找跨越燕子岩的那条路
燕远有多远?
地处洪雅与汉源、荥经、金口河交界的“鸡鸣四县”之地,距眉山城360华里,离瓦屋山镇政府所在地约100华里。她是眉山市最边远的村庄。
燕远有多大?
40万亩原始森林,187座大小山头,97条峡谷山溪,国宝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全村3个村民小组,总共58户、206人,幅员面积却达26平方公里。
上篇——
燕子岩的“路时代”
12月10日11点过,我们绕过雅女湖,折进瓦屋山后山燕子岩。时而密林,时而悬崖,时而河畔,车在仅有3.5米宽的水泥村道上小心行驶。海拔高度从1200米逐渐上升到1500米,前方露出雪山和白雪覆盖的村庄,气温降到了2℃左右,不时有雪花飘落在车窗上久久不化。
古朴的农房,洪雅林场燕子岩工区,野生动物保护站,木材检查站,零乱地分布在道路两旁。村口刚刚修缮一新的村公所,屋前围烤火炉的村民,墙壁上成串悬挂的玉米棒子,水电站引水渠溢出的千尺瀑布,被四周雪山密林圈成了一道独特的山水村居图。
在一位村民引导下,我们顺利找到了正在一组村民刘仕陈家谈事的村支书韩文君和村主任陈泽林。
陈泽林:你们给燕子岩带来好运啊!今天早晨突然下起了大雪,这是今年冬天第一场雪,我就料到会有贵客来呢!
他和大家连忙起身,让冷得搓手跺脚的记者坐近火炉取暖。
看上去顶多50岁的陈泽林,衣着朴素却很得体,像个干部模样、见过世面的人。一聊方知,他今年已经62岁,担任村干部已经35年,最近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陈泽林:我早都该退下来了,但是上下抬举我一个农民啊,还让燕子岩历史上第一次有人进市府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那就“小车不倒只管推”咯!今天来找几个“能干人”,扯一下打通燕子岩与汉源之间11公里“断头路”的事,我准备办个提案,开年就带到市人代会上去。前天,我们镇上的胡天贵书记、李健镇长还来督促这个事。
陈主任坚持认为——改善交通是燕子岩的头等大事,担任村主任18年来一直在为打通出山道路而奔忙。说到这,他反复提及和感激当年联系燕远村的市委统战部及其下派村里挂职的一名干部。2008年冬,正是在他们帮助下,燕远村多渠道筹资260万元,修通11公里村道连接瓦屋山旅游公路。
刘仕陈:呵,燕子岩以前好艰难啊!出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赶个炳灵场要两天,而且两头打火把,所以山下的人都说“麻布蓑衣棕草鞋,有女不嫁燕子岩”。自从修起了水泥路,这几年的顺口溜就变了——“燕子岩上开红花,洋芋长得像冬瓜;山上姑娘不下坝,坝上小伙来安家”。
但是,顺势沟通西与汉源县永利彝族自治乡连接的11公里“断头路”,成为今日燕远最迫切的愿望。
韩文君:从这里到汉源比走洪雅县城还近,这段路通了对连接金口河也方便,最关键的是两边的农产品可以互通有无,那边洋芋才五毛钱一斤,这边卖到一块五。我们现在的冷水鱼、冷竹笋、木材、药材还都处于自产自销状态,万亩红叶杜鹃旅游资源没法开发。要走进真正的大市场,必须打通这条道路。
记者顾不得吃午饭,执意先去走走这条路。
陈泽林:打不通燕子岩的路,我看自己还没脸退休!
飞雪密了。车还未到七百步(地名)山口,厚厚的积雪阻断了道路,一行人只好折返。
但是,透过雪雾,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前面那条伸向远方的路。
中篇——
山珍野味的产业化梦想
村里把午饭安排在“燕子岩首富”刘仕陈家。村妇女主任刘艳领着刘家媳妇已经煮好一桌丰盛的饭菜等候我们。
57岁的刘仕陈看上去只有四十出头。虽然没念过多少书,但很看重文化。他的儿子就是燕子岩最早走出去的两名大学生、如今官至县处级干部中的一个。
大家像城里吃火锅一样,围着火炉吃饭。桌上除了老腊肉、泡冷笋、洋芋丝薄饼之外,主菜就是当地最好的待客菜——清汤冷锅雅鱼。
刘仕陈:我们的车岗河自古以来就盛产雅鱼、石巴子、羌活鱼、瓦鱼子,燕子岩祖宗十八代都是吃这个长大的。你别看今天吃这个鱼是人工养殖的,它和天然河鱼没有差别。
他夹起一条鱼,细心地从鱼头部位剥出一根宝剑形状的骨刺,然后教我们如何辨别雅鱼真伪——正宗雅鱼的头部必定有一根这样的剑刺。
在几人引导下,记者来到位于三瓢水(地名)坡湾上的冷水鱼养殖场。
6口鱼池,约1000平米。成群结队的雅鱼,在清澈见底的塘中自由追逐。池畔,立着数块醒目的绿色标牌,写有市委统战部、眉山移动、水务局、恒泽动力等帮扶修建单位的名字。
刘仕陈:这个鱼一养就是三四年,现在最小的一斤多,最大的三斤左右,已经捞了两千多斤销售,最需要钱那阵卖过60元一斤,后来成都、眉山、洪雅的餐馆来买,价格都在90到110元一斤。
2008年冬,在各方面帮助下,燕远村利用韩坪电站引水渠水源,办起了这个冷水鱼养殖场,总投入已经超过100万元。全村58户人都是这个渔场的股东,每股投资1万元。
陈泽林:川大吴教授、市水务局的领导专家帮我们解决了雅鱼人工养殖的很多技术难题。按说我们现在的池子养殖10万尾都没问题,但是限于本钱,首批投放鱼苗仅3万尾。最近他们又来了几趟,正在帮我们解决扩大规模和鱼苗繁育两大问题。我们经常跟群众讲——“吃水不忘挖井人”,燕子岩这些年的变化,全是各级党政和爱心人士帮衬起来的。
刘仕陈:雅鱼人工养殖,在四川我们还是第一家,也是专业合作社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合作社注册了“燕子岩”商标,除了林业不管外,冷竹笋、岩蜜、冷连、耐寒野生动物驯养等都逐步纳入社里统一经营。现在种养方面最大的难题是冷竹笋加工问题。国家禁止硫磺熏制竹笋后,我们几万亩冷笋至今没有找到加工处理的新办法。而打笋子、种冷连,是全村人赖以生存的主业,如今一个因为加工、一个因为市场,两大特产效益很成问题。
记者跟随他们走访了韩坪电站、村民陈文龙的豪猪驯养场、周魁明的岩蜜养蜂场。这里有14家水电站,全村40多人在电站从事水工、电工和运行工,平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这里是纯天然岩蜜历史悠久的主产地,目前岩蜂达到600余群,年产量在6吨以上,其中圆桶岩蜜村内销售价达200元/公斤左右。
刘仕陈:我认为燕子岩的真正出路是把遍地山珍野味产业化。现在资金、加工、人才都是问题,特别是人才缺乏,合作社因此还是一个“空架子”。如果不依靠合作社整合我们的山珍野味,形成“种养—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的产业化,燕子岩就难以翻身。
2010年燕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400元,今年有望接近4000元,但比全市平均水平还低一半。
如何实现山珍野味产业化经营?燕远村在思考,记者也吁请社会各界帮助燕子岩山珍野味扩规模、办加工、创品牌、进市场。
下篇——
最远村庄最近的人
燕子是他们的吉祥之神。每年春天来了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瓦屋山飞燕都会从五郎洞回到燕远村,一时间车岗河峡谷燕子密飞,山崖屋檐筑满燕窝。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君说这大概就是“燕子岩”的来历。
几个人一路走来一路玩笑,说到正事大家都有底有实。大半天的接触记者感觉到,韩文君与62岁的村主任陈泽林、“燕子岩首富”刘仕陈,应该就是这个村的几个核心人物吧。
陈泽林老沉稳重,德高望重,在村里没有他搁不平的事情、处不了的纠纷。尽管这里有14家水电站,但他嫌自己文化低,从没去过电站务工,一直忙乎村里的事情,自家的收入主要靠打笋子、采药材、种苞谷。
刘仕陈见多识广,加上先富起来,出谋划策很有发言权。陈泽林说他是村里最有致富头脑的人——2009年初,水泥路刚刚建成那阵,燕远村开始搞人工林改造,砍山的时候大量杂木杂枝丢得满山遍野,分给一家一户当柴烧,村民还嫌难得背。而精明的刘仕陈却把它全部揽下来,贩运到山外木材加工厂“吃差价”,由此掘得了“第一桶金”。近几年买起了捷达小车,投资20多万元修起了燕子岩最漂亮的木楼。现在一电站做水工,业余时间就忙合作社的事情。
相比之下,30多岁的韩文君显得有些少言寡语,缺少通常的“一把手”那种活套。据说,他是村里唯一留下来的中专生,在一电站从普通水工干到了今天的中层管理干部,今年5月才从老支书手上接过村支书的担子。看得出,大凡小事他基本上还尊重老前辈拿主意。
刘仕陈因此多次拿陈泽林开涮,说“村长领导书记”是今年燕子岩一大怪,陈泽林则回敬道——“村民领导村长”更加怪。老中青三结合,在燕子岩这个舞台上演绎着现实版的“锵锵三人行”。
晚饭后,大家围坐在刘家火炉旁,不少村民过来与我们聊天。
记者把白天很少交流的韩文君拍到一旁单独聊了起来。我们发现,这位还显得有点怯生生的年轻支书,其实对燕子岩的未来发展是有很多很好想法的。